君子亦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論語·陽貨》注釋 惡:音「物」,動詞,憎恨、討厭。

基本信息

【古文】君子亦有惡

【出處】《論語·陽貨第十七》: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

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2)者,惡居下流(3)而訕(4)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5)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6)以為知(7)者,惡不孫(8)以為勇者,惡訐(9)以為直者。」(《論語·陽貨第十七》)

概念

(2)惡:音「餓」,罪過、不良的行為。

(3)下流:地位低下。

(4)訕:音「擅」,毀謗、嘲諷。

(5)窒:阻塞,指固執不明理而阻礙難行。

(6)徼:音「交」,動詞,抄襲、竊取。

(7)知:同「智」。

(8)不孫:孫,同「遜」。不謙恭、不恭敬。

(9)訐:音「節」,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或缺點。

語譯

子貢說:"君子也有討厭的事嗎?"孔子說:"有討厭的事。討厭稱讚別人罪過的人,討厭才能不高而毀謗有才能的人,討厭果斷勇敢卻固執不明理而阻礙難行的人。"孔子說:"賜,你也有討厭的事嗎?"子貢說:"討厭竊取別人的而自以為聰明的人,討厭不謙恭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或缺點而自以為正直的人。"

作者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作品出處

《君子亦有惡乎》選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研析

什麼是君子所討厭的呢?其實就是背離道德的種種錯亂、心病,起因於種種情慾、執著心,歸根究柢,就是為私為我。為私為我能使人一下子陷入小小的思維和時空的框框裡,當然也就沒有自知之明了。自私自我的人能覺察的感覺、認知、思想意識都薄弱細微得可憐,所以極為無知、自以為是而又爭爭鬥斗,這也許就是較低境界生命的通病,也是道德低下的時代,社會人心的特徵。君子為人樹立堂堂正正的典範和風貌,討厭種種不道德不是情緒的反應,是教人善惡分明、認清好壞,因為君子就是要表現正的、為人著想、善待他人。

君子看重道德修養,從善如流,對於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與惡、好與壞,能有比較清晰明確的認識。其實在道德敗壞、社會混亂的今天,君子能有幾人呢?在社會的大染缸中,許多人都把為私為我的人心變異,當作是絕對正確的,其實推想一下:把為私為我錯的惡的表現當作是對的善的,當作是絕對的正確,這本身自己的心思是不是就是矛盾的根源?以為私為我為動機本身是不是就能誤解感官和認知的訊息?是不是就能導致錯覺、假像、精神錯亂和身體的疾病?其實道德修養只是「應該」,是人所需要的,人就應該堂堂正正地活著,講道德、講修養並非是個人的好惡選擇或追求。

延伸思考

1、「君子亦有惡」,君子之惡,只是名正而言順,說真話而已,不帶個人的怨恨情緒,而且富有教育價值。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以為私為我的心去聽去想,往往在思想意識中就能對人產生誤解、錯覺等。

想想看:這個世界上真人、真心、真話、真事多不多?是不是顧慮情面、怕得罪人、掩蓋事實、歪曲誤解、狂妄自大、不純不實、詐欺假貨這類東西比較多?為什麼這些不真的東西能大剌剌地存在?為何許多人為私為我而不敢說真話,還覺得君子說真話很奇怪呢?

2、不習慣說真話,不敢發出正義之聲,是社會人心、道德崩潰的前兆,君子不會這樣在陰暗中苟活著,他會堂堂正正地活著,善惡分明,而且還會設法讓人們也能分清善惡好壞,最好的方式,就是說真話。

想想看:如果一個社會聽不到真話,將有多少人無法區分善惡、好壞,多少人將一味地追隨掌權者,他們將做錯多少事,造下多少罪業,多少人將跟著掌權者葬送自己的未來?

歷史故事

君子之惡

《論語·陽貨第十七》中,記載了孔子關於「君子亦有惡乎?」的談話。這個問題是子貢提出來的,孔子回答說:「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這裡就談談關於這段話的認識,不一定是孔子原意。

君子亦有惡乎?一般人可能把君子想像得很死板,像木頭人一樣,是好好先生。實際上並非如此,君子是有很高的修養。但道德修養是以明是非、辨善惡為基礎的,絕不是好壞不分。所以,君子也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等等,這些不好的現象都是君子所惡的。這些現象不是隨便列舉,每一種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對應。這正好和某些人的認識相反了,這些人說:「不是講忍嗎?那還幹這個事、那個事?」好像忍的意思就是忍氣吞聲,其實不是。這和對「君子亦有惡乎?」的誤解是一樣的。抑制不好的現象,使正氣得到弘揚,這是君子之所為。

《論語》是一條一條的記錄,從這段話往前後看,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論語·陽貨第十七》中記載了許多權貴人物叫孔子出來做事的例子,陽貨、公山弗擾等等。但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看來,這些人不是真正贊同孔子,因此就想辦法「遠之」了。孔子不看重權勢,所以這些事很快就過去了,沒有什麼更多議論。但是後邊發生的一件事有些不同尋常。宰我是孔子的學生,問治喪之禮,他認為三年之喪太長,一年就好了。孔子不同意這個觀點,但叫他自己看著辦。當時宰我的表現很「不遜」,所以子貢看不下去了,可能因此提出了上面的問題:「君子亦有惡乎?」引出上邊的議論。不一定是當時的場景,但《論語》是按這樣的次序編的。

交代了背景,接下就是這句引起很大爭議的話了,「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女權運動興起,誰贊同這句話好像就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意思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一定有錯。

首先,我們忽略主語,看看這句話本身有沒有道理。平心而論,「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概括的現象很準確,也很廣泛。不只是指男女之間,很多方面都適用。按中庸思想,做得過遠和過近都是有問題的。所以如何掌握處理問題的分寸,才是關鍵所在,而不是褒貶誰。

其次,為什麼把女子與小人並列?很不應該啊!應該說明的是,在孔子那時候,並沒有把小人看得不可救藥。上邊提到的,陽貨、公山弗擾等人,都算不得君子。但是,「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孔子想要接受公山弗擾的召請前往,不是準備同流合污,而是選擇機會推行其主張。

邵康節先生說:「自古聖君之盛,未有如唐堯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時非無小人也,是難其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雖有四凶,不能肆其惡。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紂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時非無君子也,是難其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掌握了關鍵,小人並不可怕。真正能稱得上君子的有幾人呢?

人就是有好有壞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子,但提升道德要靠自覺。「人人成為堯舜」這也是不可能的,不切實際的,後來儒家學說真的發展到了這一步,我認為偏離孔子的本意了。過高的要求使得大多數人都達不到標準,或者看到了小人犯了點錯誤,簡直了不得,不講寬容了,不給人機會了。這也造成有些人索性反對儒家學說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