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文化

后土文化

后土文化屬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山西運城政府於2006年申報。

文化簡介

相關歷史

后土祭祀活動歷史悠久,內涵厚重。據《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載:“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於雎上”,后土明代碑記載: “軒轅掃地之處”;都充分說明萬榮縣汾陰雎上的“掃地壇”在歷史上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祭祀場地,中華民族的祭祀活動就從這兒開始。 “掃地壇”位於山西省萬榮縣汾河交匯處的汾陰雎上,由於黃河泛濫,原址已被淹沒。現存后土祠的掃地壇,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移建之物,設在秋風樓下。壇高3.65米,長16.35米,寬17.35米。壇門正面的上方,銹有“掃地壇”磚雕匾額一塊,成為這一重要之文化歷史遺蹟的珍貴證物,身旁的明代碑記:“軒轅掃地之處”更加說明了“掃地壇”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祭祀后土活動的重要意義。

文化意義

祭祀活動源於氏族和部落崇拜,對於后土的祭祀,從黃帝將汾陰確定為祭祀后土的場所後,堯舜之際,就有八大官員專管在掃地壇祭祀后土。夏商周帝王每年到掃地壇舉行一次祭祀后土的儀式,從漢武帝劉徹文鼎四年巡幸汾陰,親祭后土,直到明成祖棣永樂十九年在北京建“社稷壇”取代汾陰后土祠和“掃地壇”期間,共有歷朝皇帝二十四次親登掃地壇祭祀后土。在改革開放侯的二00三年,全球華人匯聚萬榮后土祠,登上掃地壇,公祭后土聖母,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華人代表懷著尋根祭祖的心情,與國家、省、市縣有關領導及數萬名民眾參加了隆重的祭祀活動。后土祠的祭祀活動的規模、檔次、祭品、祭禮從古到今都是具有最高檔次的。這種古老的祭祀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是應該進行發掘、搶救、保護和開發的。
后土祠是中華名族最早的發祥地,開發和保護后土祠掃地壇上的祭祀活動,可以大大增加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對於祖國的統一和台灣回歸,都有一定的重要意義。(現在台灣地區共有后土母廟300多家)通過祭祀活動,我們要團結全世界華人和炎黃子孫來弘揚中華民族的根族文化和土地文化,促進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高科技發展,使我國永遠立於世界的先進行列。請各級領導審查研究,批准后土文化(祭祀活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加以搶救和開發。后土文化既是最古老的文化,又是最新生的文化,它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熠然蒞世,所帶給我們和我們這個民族與這個時代的,必然是一種榮耀和福祉。我們一定要滿懷熱情與責任地對之加以發掘、建構、升華和弘揚,使其豐富的歷史潛質閃射出耀眼的時代光彩。 后土文化在其最初的形成過程中就極具震撼人心的物質性質和經濟行為,從改造和重塑大自然的驚人之舉中,強烈地顯示了一種精神對物質的馭製作用與創造功能。《淮南子·覽冥訓》有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這段話雖然不無神話色彩,但我們仍可以將其看成是對真實狀況的誇張描寫。女媧者,后土也。她剛一蒞世,就以煉五彩石以補蒼天的壯舉而深為世人所崇拜和景仰。在女媧的身上,寄託了人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民以食為天”,是一個至為樸素的真理,“土能生萬物”,又是一個至為樸素的真理。“土”與“食”便由此而形成了因果關係,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黃帝祀后土到歷代帝王祀后土,再到百姓萬民祀后土這種文化演進,並不僅僅是一種為滿足精神和心理冀求的聖舉,而更重要和更實際的還在於它是一種對土地的崇拜和期待,對豐收的企盼與渴望。顯然,這種對后土的祭祀與對神祇的奉祀是大不相同的,主要的不同之點就在於賦予了這種祭祀以鮮明的經濟含義和物質要求。這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時候就深刻地研究過這個問題,並充分肯定了土地在發展經濟和提高物質生產率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特別是對勞動價值理論的構建中,在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批判中,他特別引證了威廉·配第的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可以說,這是一語中的,道破了后土祭祀和后土文化的本意與核心。從女媧補天到娘娘送子,其實質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證明著和強化著“土地是財富之母”這一顛撲不破的永恆真理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后土文化不僅底蘊極其深厚,而且潛質十分豐富;不僅閃耀精神光彩,而且涵負經濟效能;不僅首開根祖之源,而且展布未來之景;不僅擎立華夏之脊,而且鑄寓民族之魂,並必須因此而永葆生機勃勃的活力,永盈瑞氣盎盎的魅力。

后土祠簡介

后土祠介紹

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華夏始祖女媧氏的處所。在上古時期,祭祀和戰爭是人們最重視的兩件大事,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有這樣的說法:“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最初的祭祀對象是“社”,“社”就是土地之神,即后土聖母女媧氏。把女媧敬為土地神,這與女媧氏摶土造人的傳說不無關係。從商代開始,祭祀的對象除了“社”之外,又加上“稷”,“稷”就是穀神,即周代的始祖后稷。在先秦的文獻中,“社稷”就是國家的同義詞,可見人們對土地神和穀神的敬仰程度。
現存在山西省萬榮縣城西南四十公里黃河東岸廟前村土垣上,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初建於西漢後元元年 (前163),後歷代均有重修,清代同治九年(1870)被黃河所淹,後不久萬榮知縣戴儒重建。現存建築有山門、戲台、井台、獻殿、獻亭、后土殿、鐘鼓樓、配殿、廊廡、香亭、正殿、秋風樓、東西五虎配殿等,建築宏偉,結構精巧,布局基本完整;山門與井台組成國內罕見的“品”字戲台,對研究中國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正殿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極為珍貴。各建築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雕刻富麗,琉璃鮮艷。
位於祠東隅的主要建築秋風樓,位於祠的最後,憑河而立,崇峻壯麗。樓身分三層,面闊五間,四周圍廊,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高32.6米,下部築以高大的台階,東西貫通,周圍磚砌花欄,其上各雕橫額一方,東曰 “瞻魯”,西曰“望秦”,結構精美古樸,形制壯麗勁秀,登樓憑欄遠眺,黃河激流盡收眼底。正面門額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圖。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全樓結構玲巧,形制勁秀,因三層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 1271年)鐫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
現存后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布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后土祠廟之冠。近年國內各界人士,港、澳、台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后土,絡繹不絕。祈禱后土聖母所轄九州,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世道昇平、物阜民豐;保佑全家健康平安,興旺發達,萬事如意。尤其在后土聖母誕辰之日(農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商旅遊客,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歷史記載

傳說軒轅黃帝平定天下,在汾陰掃地設壇,祭祀華夏始祖———聖母女媧氏。堯、舜之時,夏、商、周三代,都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
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據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記》記載,“軒轅氏祀地祈掃地為壇於睢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澤歲舉”。到漢代,進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裡舉行一次大祀。
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陰縣的黃河岸邊修建后土廟。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在雍縣(今陝西鳳翔縣南)祭天時,對大臣們說:“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漢書·郊祀志》下同)讓大臣們討論祭祀后土事宜。太史令司馬談和祠官寬舒建議在汾陰縣祭祀后土,漢武帝便“立后土祠於汾陰?上”,率領群臣到汾陰祭祀后土,“親望拜,如上帝禮。”太史令司馬談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父親,他的家鄉夏陽(今陝西韓城)與汾陰僅一水之隔,他建議漢武帝到汾陰祭祀后土,應當說在汾陰祭祀后土的活動,在漢武帝以前就有很久的歷史了。司馬談作為史官,熟悉歷史上的祭祀情況和汾陰縣的風土人情,所以向漢武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漢武帝在祭祀完后土之後,泛舟於河汾之間,同群臣歡宴於船上,極目四望,秋風蕭瑟,草木落黃,鴻雁南歸,即景生情,吟唱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牎後來,漢武帝又先後五次到汾陰祭祀后土,並在后土祠建造了一座萬歲宮。
漢宣帝兩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漢元帝三次到汾陰祭祀后土。
漢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向漢成帝上奏章,認為到汾陰祭祀后土,要“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建議把對后土的祭祀活動改在長安北郊,把祭天的活動改在長安南郊。漢成帝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暫把祭天和祭地的活動改在長安近郊舉行,不再去汾陰祭祀后土了。過了兩年,匡衡因為別的事情被罷了官,朝野上下都認為這是對匡衡的報應,認為他不應該建議皇帝輕易改變祭祀天地的地方。漢成帝十分後悔當初聽了匡衡的建議。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漢成帝的母親看到皇帝久無子嗣,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了一道詔令,決定恢復皇帝至汾陰祭祀后土的“先帝之制”。皇太后認為漢成帝當初把祭祀天地的地方換在長安南北郊,得罪 了皇天后土,失天地之心,天地之神降罪,以致皇帝久無子嗣。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三月,漢成帝率群臣渡黃河,到汾陰祭祀后土。其後,漢成帝又先後三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率群臣到汾陰祭祀后土。這是漢朝皇帝最後一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後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 唐時,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撥款對后土祠進行了修葺,並御製御書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明清時皇帝祭祀后土的儀式,遷徙於北京天壇
北宋時期的萬榮汾陰后土祠,莊嚴弘鉅,為海內祠廟之冠。后土祠廟貌圖碑所記,廟南北長732步,東西闊320步,約合南北長1204.14米,東西寬526.4米,面積為 633859.29平方米,是現存后土祠面積的25倍,比北京故宮還要大。所以說后土祠是海內祠廟之冠,中華之最。據《中國古代建築史》載,北宋后土祠是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與文獻所載北宋東京宮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宮在建築布局和技法上,繼承了萬榮汾陰后土祠的建築特點。祠內的代表建築“秋風樓”巧奪天工,品字戲台國內外罕見,正殿、獻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飾品等精妙絕倫。萬榮后土祠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文明發展史的見證。 據《資治通鑑·漢紀七》記載,后土祠正式建廟始於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另據《史紀·孝武本紀》記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改廟為祠。
唐玄宗先後三次巡幸,並將后土祠加以擴建,其規模壯麗,同於王居,號奉祗宮。開元十年(722年),大臣張說向唐玄宗上奏說:“汾陰上有漢家后土祠,其禮久廢,陛下宜因巡幸修之,為農祈谷。”(《舊唐書·張說傳》)開元十一年(723年)、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兩次到汾陰祭祀后土。在開元十一年祭祀后土時,在后土祠掘得兩尊古代寶鼎,便將汾陰縣改為寶鼎縣。
《唐大詔令集·祀后土賞賜行事官等制》有這樣的記載:北巡並都,南轅汾上,覽漢武故事,修后土舊祠。時為仲春,地氣萌動,將先政本,為眾祈谷寶鼎出地,奠此幣玉,榮光塞河……改汾陰為寶鼎。在開元十一年祭祀后土之前,唐玄宗下令對后土祠進行擴建,使后土祠的建築規模更加壯觀。唐代詩人李嶠的《汾陰行》一詩,對開元年間祭祀后土的盛況有如下描述:“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鐘鳴鼓樹羽旗。”“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迎至尊導鑾輿。五營夾道列容衛,三河縱觀空里閭。”“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興出。彼汾之曲嘉可游,木蘭為楫桂為舟。”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對祠作了修葺,廟貌倍益增麗,次年亦來親祭,還為后土祠親撰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蕭牆碑),現仍完好地保存於廟內。現廟內明天啟年間重刻的金代廟圖碑上,記載了宋代以前歷朝立廟致祠實跡。該祠在明以前是皇家祭祀聖地,而後屬民間祭祀的廟宇。
明萬曆年間,由於黃河沖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擇地遷建。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黃河泛濫,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門殿及秋風樓。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黃河決口,后土祠建築蕩然無存。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榮河知縣戴儒珍將此祠移遷於廟前村北的高崖上,這就是現在的后土祠。

后土娘娘

簡介

盤古之後第三位誕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現在非常有名的土皇地祗,也叫后土娘娘。她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俗稱“后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的變遷

上古時代,後既可指有天下的“天子”,如夏後氏,又稱諸侯,如風后、后羿,最早的“后土”,是炎帝的後代。《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生炎居......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嗚,噎嗚生歲十有二。”《大荒北經》:“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是最後一代炎帝,當時“神農氏世衰”,而後軒轅代之,為黃帝。到夸父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國語.魯語上》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土地神祀后土,起自後“平九土”的功績。《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 ......”共工之子術器處於江水,后土則在九州腹心地區承共工之位,為炎帝黃帝之子昌意降處江水,也表示不居帝位。
《帝王世紀》帝嚳“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顓頊時有“南正重”、“火正黎”,帝嚳設“五行之官”可信。《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所述五祀,即講這五行之官的來歷。少暤氏四叔重、該、修、熙“實能金、木及水”,所以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與熙為玄冥,也就是木正、金正水正的稱呼。《山海經》四方之神東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疆。可知這些官名、神名最初為真人,因他們有功,被後來的人祭祀,以其稱號為官名。羲和為少昊妻,堯時羲、和分為四,夏代羲和是官名。后土也是同理,其為炎帝遠在黃帝以前,後為官名,我們忘記其本來的身份了,只稱作是“田官”,不全面。
《呂氏春秋》、《淮南子》、《禮記》等到書記五方天帝及其佐神,中央土,黃帝,后土為佐神。后土的“土”字與黃帝的“土”德一致,被聯繫在一起。《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治四方。”又《時則》:“中央之極......黃帝、后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這是后土作為神的第二個階段。這是憑空編造的,與后土其人無關,而是由後來的土正附會出來的。
后土被奉為社神,時代當在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時代當在周代後期。漢建“后土祠”,祠黃帝之佐神,與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對稱,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公元44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後相對,於是后土成了女神。山西介休有后土廟,祠后土娘娘,這是封建時代后土作為神的又一個分階段。民間稱“土地爺”,仍是男神。瑪雅、古希臘地神為地母,而古埃及地神是拉的兒子。拉丁語、法語、西班牙語“土地”是陰性,德語“土地”是中性,俄語“土地”是陰性,而今“大地母親”早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觀念了。

女媧與后土

既然后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么她與女媧氏就自然連到一起了。記載我國遠古傳說的《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斗樞》雲,古代所謂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別是伏羲、女媧、神農。這裡女媧既是地皇,她自然就與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個人了。明嘉靖丙辰歲秋重刻的后土祠廟像圖,有“后土皇地祇”之言,亦徑直稱后土為皇,更說明后土與地皇女媧不可分開了。也就是說女媧即后土,后土即女媧。這種合二為一的說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一文中就說:“神話傳說中人物,一人化為二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經過考證,就得出了“帝嚳與帝舜實為一人”的結論。故我們也完全可以大膽地說后土、女媧確為一人之二稱。這是最順暢的推論,也是最合理的判斷。由此我們也可以說,位於古汾陰今萬榮脽上的后土祠。原來就是女媧 祠。我們從今日始,完全可以把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權威的地皇,合稱為后土女媧。

宗教

后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們稱大地是“人類的母親”。因此,后土被奉為社神。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漢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說。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後相對,於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稱為“大地母親”。

相關建築、雕像

萬榮后土祠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根和最古的源。自從軒轅皇帝在此掃地為壇祭祀后土,這裡就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大地、祈禱后土聖母福佑萬民、社稷平安之所。“后土娘娘”被台灣同胞稱為“地母至尊”或“地母娘娘”,各地建有眾多地母廟,象台北蘆州護天宮、台中仙福堂、嘉義修緣湖地母廟、埔里地母廟等等。
為此岷江專門雕刻了這個《后土娘娘》像,讓人們永記“地母娘娘”恩德。

神話傳說

后土娘娘計騙祖師神
平陸和芮城兩縣交界處,有個后土廟。廟內敬奉兩位正神,她們是堯帝的女兒,也是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后土廟偏東二里許有廟叫“龍首觀”,供奉的是祖師神。說起這兩個廟來,還有個故事:
且說后土廟北枕條山、南臨大河,地脈雄厚,川塬廣衍,廟址方圓十多畝,樹森蔭翳,廟宇輝煌,為兩縣接境之勝地。兩位娘娘,兩位各奉其一,平陸供奉的娘娘是娥皇,芮城供奉是娘娘是女英。傳說陰曆三月十八日是這對姊妹的生日,每年到了這一天,兩縣附近十村九社的民眾,都要大張旗鼙地迎神賽社,除了唱對台戲,還要執事鑼鼓迎送,特別是把很多騾馬身上披紅扎彩,戴鈴結纓,鑾轡齊全,打扮得花團錦簇,由身強力壯的小伙子緊挽籠頭,在高高的獻台地跑上跑下,在緊拐彎的山門裡跑進跑出,興高采烈達於極點。兩位娘娘的塑像被轎抬到廟外行宮暫住,然後又抬回廟裡,出盡了風頭。
這一天,也是農事活動的分界線,在此以前是農閒季節,每天只吃兩頓飯,從這一天起,進入農忙季節,開始吃三頓飯。因此,當地民眾對這個日子,象對待二十四節氣一樣重視。廟內有兩棵參天的古柏,也是兩縣各有其一,遠遠站在中條山的斜嶺頭上,亦能看得很清楚。人們都為娘娘廟這一優越地勢而讚不絕口。
傳說這個地方本來是祖師神最先選中的,卻被娘娘用計給騙走了。祖師神為了選擇一處理想的地方作廟宇,曾到各處采尋,當他雲遊到中條山上空時,一眼就看中這裡的地脈,便拔出寶劍插到這裡,作為標記。娘娘姊妹同樣為選擇廟地跑了很多地方,也看中了這塊寶地,無奈已被祖師神寶劍所號,放棄了又不甘心,遂起了爭奪的念頭,耍了一個手段。乘祖師神尚未動工時,悄悄把寶劍抽出來,將自己一隻繡鞋埋到地里,再把寶劍從鞋上插下去。當祖師神要在這裡動工時,娘娘便雙雙阻擋,說她們占在先,祖師神占在後,有埋鞋為記。祖師神性情直爽,襟懷坦白,光明磊落,沒想到娘娘會捉弄自己,見到寶劍果然插在鞋上,便不再相爭,而另找地方去了。娘娘就這樣把寶地據為已有。祖師神另選了距離這裡以東約二里遠的“龍首觀”。雖然比不上娘娘廟的地勢,卻也頗具規模,有山門、正殿、後樓、禪院等建築,四周高牆圍繞,另有一番氣象。當地民眾每當談起娘娘計騙祖師的故事,都說:“怪道世人勾心鬥角矛盾,連神仙也有使心眼的時候呢!”

文獻記載

關於后土的記載很多,大多集中在《左傳》、《禮記》、《山海經》、《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稱后土為共工氏之子,為中央之神。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禮記·月令》:“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鄭注:此黃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顓頊氏之子,曰黎,兼為土官。)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郭璞註:生十二子,皆以歲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古神話當謂噎鳴生十二歲或噎鳴生一歲之十二月。
《山梅經·大荒西經》:“黎(后土)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鳴,蓋時間之神也。)
《山梅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註: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見昭十九年《左傳》,又見《山梅經》。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后土。”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國語·魯語》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經“共工生后土”之歷史。
《楚辭·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註: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
以上關於后土的記載,有的是作為神仙出現的,有的是作為一般人出現的,有的則記官名,均為男性。但是中國古代傳統,以天陽地陰,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後”字均為女人形狀。至於“土”,《釋名·釋天》曰:“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