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嘎朗鎮

吉爾嘎朗鎮

約在明末清初建村,因座落在吉爾嘎郎塔拉(塔拉即甸子)而得名。鎮政府所在地為吉爾嘎郎嘎查。 吉爾嘎郎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

歷史沿革

吉爾嘎朗鎮位於科爾沁左翼後旗中部,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底蘊的歷史名鎮,是清代愛國將領僧格林沁的故里。現今的吉爾嘎朗鎮中學校址就是昔日博王府的首府大殿,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爾沁左翼後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伴隨著歷史的沿革,1955年旗政府遷址甘旗卡後,這裡依然保留著博王府故里風情,成為全旗中心鎮之一。

1947年,吉爾嘎朗是旗人民政府駐地,成為中共科左後旗委、旗政府領導全旗人民進行土地改革和支援解放戰爭的中心地,1955年旗政府機關遷址甘旗卡後,為吉爾嘎朗努圖克政府駐地,人民公社化以後為吉爾嘎朗公社的駐地。1984年建鎮為吉爾嘎朗鎮。

吉爾嘎朗鎮位於甘旗卡東55公里處。區域面積116.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15萬畝,沙丘面積19.1萬畝,草牧場40萬畝。有兩個水泡子,面積7500畝。

地名由來

吉爾嘎朗鎮政府所在地名稱為吉爾嘎朗,其名稱由來是:清乾隆年初,旗札薩克由塔日根遷到吉爾嘎朗後,札薩克官吏和王族親丁及寺廟喇嘛陸續來此居住。此前是牧民的夏營地,稱為照斯愣圖塔拉。王府遷駐後改稱吉爾嘎朗,象徵幸福。清朝重臣、科爾沁左翼後旗札薩克僧格林沁的祖籍就在該鎮巴彥哈嘎屯。鹹豐年間,郡王僧格林沁晉升親王,賜“博多勒噶台”號,以後府名漸稱博多勒噶台親王府,簡稱博王府。久而久之,取代了吉爾嘎朗的名稱,沿稱至今。

全鎮人口

全鎮總戶數5335戶,總人口2554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24505人。

資源產業

主要資源是草牧場、黃牛、玉米等。主導產業是農牧業。烏順艾里,水泡子多,水深面廣,且水質好,酸鹼度適宜,可以養殖鯉魚、草魚、花鰱、泥鰍、蝦等多種淡水魚類,年產魚5萬斤,產蝦1萬斤,鯉魚肉鮮味美,暢銷遼寧、吉林等地。

工農業

全鎮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60080頭(只),其中牛17700頭、生豬21600頭;有林面積23.7萬畝,森林覆被率21%;財政收入296.8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463元。

基礎設施

旗級公路長60公里。37個嘎查村通電、通郵、通電視和廣播。多數村嘎查通電話。機電井302眼,有效灌溉面積5130畝。烏順艾里橫跨兩條主要排乾渠總長18000米,排水溝渠150多條,基本形成了排水工程網路。

文教衛生

中學2所,農科站2個,專業技術人員5人,有3個衛生所。

行政區劃

轄:吉爾嘎朗、包忙牛、達巴代、毛仁塔拉、吉如乾格日、準蘇、協日勒阿吉日嘎、巴彥哈嘎、阿日花、五爺好沁、敖都勒台、道倫格日、恩和代、烏罕、葛根蘇日格、伊和淖爾、布拉根瑪拉楚達、牌子達艾勒、喜桂、少敦艾勒、呼和淖爾、棍淖爾、長毛套布、烏順浩雅日格、巴潤恆日格、烏順恆日格、烏順艾勒、包尹、何家套布、努很套布、蘇莫台蘇、查申格日、保仙套布、特日根艾勒、額肯瑪拉楚達、額莫勒哈日烏蘇37個嘎查;烏丹塔拉林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