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共和國(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Республикасы;Qirghiz Respublikasi),簡稱吉爾吉斯斯坦(Кыргызстан),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吉爾吉斯斯坦的周邊國家有:塔吉克、烏茲別克、哈薩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面積19.85萬平方公里,人口436.72萬人。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漢語翻譯柯爾克孜族,與吉爾吉斯族指同一個民族,屬於漢語的同名異譯。),俄羅斯族和烏茲別克族也有相當比重。吉爾吉斯斯坦首都為比什凱克市。

概述

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
國名:吉爾吉斯共和國(The Kyrgyz Republic),簡稱吉爾吉斯斯坦。
獨立日:8月31日(1991年)
國家憲法節:5月5日(1995年)
建軍節:5月29日(1992年)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5∶3。旗地為紅色。一輪金色的太陽懸於旗面中央,太陽圖案中間有一個類似地球的圓形圖案。紅色象徵勝利,太陽象徵光明和溫暖,圓形圖案代表國家的獨立、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和友好。吉爾吉斯斯坦於1936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52年起採用帶五角星鐮刀鐵錘圖案的紅旗,旗面中間有一白色橫條,其上下各有一藍條。1991年8月宣布獨立,後採用現國旗
國徽:呈圓形。圓形上有一隻展翅的雄鷹,其背後是山峰和太陽,兩側飾有麥穗和棉桃。國徽上的文字是“吉爾吉斯共和國”。

特點

自然地理:面積為19.85萬平方公里,是位於中亞東北部的內陸國。北與哈薩克斯坦相連,西界烏茲別克斯坦,南同塔吉克斯坦接壤,東南和東面與中國為鄰。境內多山,全境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1/3的地區在海拔3000~4000米之間。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阿賴山脈綿亘於中吉邊境。勝利峰為最高點,高達7439米。低地僅占土地面積的1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費爾乾納盆地和北部塔拉斯河谷地一帶。主要河流有納倫河和楚河。伊塞克湖是主要湖泊。屬大陸性氣候。
人口:473萬人(1999年1月1日)。共有80多個民族,其中吉爾吉斯族占60.3%、俄羅斯族占15.7%、烏茲別克族占14.2%、烏克蘭族占1.5%,其餘為東乾、朝鮮、維吾爾、塔吉克等民族。7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其餘居民信奉東正教或天主教。國語為吉爾吉斯語(屬突厥語族東匈語支的吉爾吉斯-奇恰克語組),俄語可作為官方語言使用。
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建於1878年,原稱比什凱克,1926年改名為伏龍芝 Frunze。1991年2月7日又恢復舊名比什凱克)。
簡史:公元前3世紀已有文字記載。6─13世紀建立吉爾吉斯汗國。15世紀後半葉吉爾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6世紀受沙俄壓迫,自葉尼塞河上游遷居至現居住地。19世紀前半葉,西部屬浩罕汗國。19世紀60—70年代,吉爾吉斯全部領土併入俄國。1917年11月—1918年6月建立蘇維埃政權。根據中亞民族國家的劃分,1924年10月14日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州,名為卡拉-吉爾吉斯自治州。1925年5月25日稱吉爾吉斯自治州。1926年2月1日改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91年8月31日通過國家獨立宣言,宣布獨立,改國名為吉爾吉斯共和國,並於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協。
政治:屬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政治上推行民主改革並實行多黨制。1993年5月5日,議會通過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1998年10月全民修憲公決通過新憲法。憲法規定,吉是在法制、世俗國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權的、單一制民主共和國,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總統是國家元首,享有執行權和管理權,由全民選舉產生;最高立法機構由立法會議(上院)和人民代表會議(下院)兩院組成,前者為常設機構;政府是國家最高執行權力機關,總理由總統徵得議會人民代表會議同意後任命並領導政府,政府成員由總理提名,總統任命。
外交:獨立後始終奉行大國平衡、全方位的務實外交政策。吸引外資、尋求外援為國內經濟建設服務是其外交重點。重視發展同中國、俄羅斯、中亞鄰國的關係,將發展大國關係視作其外交的優先方向。努力推進同伊斯蘭國家的關係,積級參與地區經濟合作。
中吉兩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有著約1100公里的共同邊界。吉爾吉斯斯坦是古絲綢之路穿越的地方,它的碎葉河畔的托克馬克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誕生地。
與中國關係:1991年12月27日,中國承認吉爾吉斯斯坦獨立。1992年1月5日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