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現代農業推進計畫

吉林省現代農業推進計畫。根據計畫,到2015年,吉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2012年實現600億斤的基礎上力爭達到700億斤,糧食商品率和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國前列;畜牧業產值達到1240億元以上,肉類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國前列;園藝特產和多種經營產值達到1760億元;林業產值實現1400億元,森林覆蓋率達到44.2%;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50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年均增長12%。

吉林省政府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 吉林省現代農業推進計畫的通知
吉政發〔2012〕13號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 (市)人民政府,省 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現將 《吉林省現代農業推進計畫》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吉林省現代農業推進計畫

為認真貫徹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 〔2012〕1號)和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 〔2012〕4號)精神,加快推進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制定本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 “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堅持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統籌發展,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統領,以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大農業投入,著力促進主導模式產業化、產業發展集約化、生產質量標準化、產銷服務信息化、生產裝備機械化、產業支撐科技化、基礎條件設施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基礎保障、政策制度、市場和人才體系,確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把 “三化”統籌作為發展策略。實行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略和 “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進一步鞏固農業現代化在 “三化”中的基礎地位,加快推進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資源要素向農村集聚,促進 “三化”融合、相互支撐、協調發展。
2.堅持把轉變方式作為發展主線。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貫徹於農業現代化過程始終,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資源型加工業,調優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加快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努力啟動農村市場,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3.堅持把增產增收作為發展目標。堅持不懈地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的政治責任,狠抓糧食生產不動搖,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保障水平。堅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轉變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真正讓廣大農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堅持把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模式。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細化分工協作,完善利益聯結,提高產業關聯度和集中度,加快把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成為占據行業高端的未來發展新優勢,成為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和支撐全省產業結構最佳化的優勢支柱產業。
5.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發展動力。堅持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動創新貫穿現代農業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深入實施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戰略,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切實增強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目標任務。
1.產業發展目標:以 “五大主導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各產業逐步壯大,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到201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2012年實現600億斤的基礎上力爭達到700億斤,糧食商品率和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國前列;畜牧業產值達到1240億元以上,肉類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國前列;園藝特產和多種經營產值達到1760億元,參茸總量保持全國第一,林蛙、中藥材生產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林業產值實現1400億元,森林覆蓋率達到44.2%,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良性互動,同步增長;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5000億元,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安全食品輸出基地、高新技術套用轉化基地、循環高效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到 “十二五”期末,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0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年均增長12%。
2.科技支撐目標: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與套用、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農作物育種和生物技術、畜禽養殖技術、農林產品深加工技術、防災減災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加快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建設,帶動各類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有效發揮現代農業示範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到2015年,重點產業和主要作物品種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全面建立;建立農業科研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玉米、水稻、大豆自有品種在省內種子市場占有份額分別達到50%、90%、6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以上;每個縣建成1個農業科技示範園,按種植區域建立10處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
3.基礎保障目標:到2015年現代農業基礎保障體系初步建立,農田水利、耕地保護、土壤改良、生態環境、防災減災、農業機械、市場流通、農業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主要產糧大縣的主要農作物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作業。農業信息網路覆蓋行政村比重達到8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000萬畝,旱作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00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000萬畝。高標準糧田達到1000萬畝,農業生產用電基本得到滿足。啟動實施 “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基本實現田、水、路、林、電綜合配套。
4.市場建設目標:到2015年切實建立起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完成改造任務,倉儲物流能力顯著增強,農資連鎖店、農產品超市全面鋪開,電子商務、期貨交易等新型流通業態統籌推進。農業標準體系、質量安全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全面健全,農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和綠色食品標準。農業 “走出去”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業對外經貿交流與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
5.政策制度目標: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現代農業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到2015年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體系健全,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農業支持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切實建立起農業投入、補貼、價格保護、政策保險、金融服務、生態補償等制度體系。著眼於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加快建立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的財政、公共服務、勞動就業、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
6.人才體系目標:振興發展農業教育,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鞏固和完善培訓、教育隊伍,建立有利於吸納人才的激勵機制。每年選派1000名大學生到鄉村任職。每年安排30%左右的農技人員進修,每5年實現一次知識整體更新。完成培養農村1萬名大學生任務,初步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農民中專生4萬人。培育農民創業型人才1萬名,培育農民職業技能型人才100萬人,培育農業科技型人才30萬人。農民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

二、做強做優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構建結構最佳化、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相融相合的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必須著眼於 “五大一強”建設戰略目標,立足我省農業資源優勢,科學規劃布局,最佳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業聚集,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加快建設農村經濟強省。
(一)千方百計做大做強糧食產業。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定不移抓好糧食生產。不折不扣落實好國家和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充分調動幹部抓糧、農民種糧積極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改善品種結構,最佳化區域布局,主攻單產,提高總產。加快糧食核心產區和後備產區建設,大力推進糧食優勢產業帶建設,2012年基本完成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規劃的建設任務,繼續實施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穩定和增加糧食作物面積,加快設施農業、避災農業建設。全省糧食作物實際播種面積穩定在7500萬畝以上,高產作物面積穩定在6500萬畝以上。加強糧食產前、產中、產後的配套服務,突出良種良法研發與推廣,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投入產出率,實現節本提質、增產增效。
(二)著力發展精品畜牧業。把精品畜牧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認真落實好中央對生豬、肉牛、肉羊、奶牛、家禽、梅花鹿等各項扶持政策和畜禽良種補貼政策,啟動現代畜牧業四年提升計畫,依託資源、區位和基礎優勢,重點發展生豬、肉牛、奶牛和家禽生產,加快梅花鹿、狐、貉、蜂等特色畜牧業發展,紮實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設15個省級牧業產業園區,每年重點支持建設20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 (小區)、100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開展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建設畜牧良種繁育體系,突出種畜禽生產體系建設,重點支持原種場、擴繁場建設,加快實施生豬、肉牛、奶牛遺傳改良計畫,加大地方良種保護培育力度,最佳化畜禽品種結構。加快構建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強無規定疫病區建設,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
(三)加快發展園藝特產業。立足我省資源稟賦,圍繞人參、鹿茸、林蛙和長白山特色資源進行重點開發,逐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儘快將其培育成我省新興戰略支柱產業。深入實施園藝特產業千億元創業計畫、百萬畝棚膜蔬菜、人參產業振興和北藥現代化工程,突出抓好北方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經濟作物、經濟動物、長白山山珍食品和水產七大產業基地建設。紮實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區創建,提升 “菜籃子”產品質量效益。以大力發展棚膜經濟為突破口,著力推進9箇中心城市周邊產業區、5條公鐵沿線產業帶和以長春市為重點的產品批發集散中心建設,2012年達到100萬畝建設目標,就地安排200萬人轉移就業。圍繞人參、鹿、林蛙、食用菌等特色資源,加強科技攻關、管理整合和政策扶持,提質量、創品牌、擴市場、增效益。切實解決人參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和藥食同源問題,打造和做強吉林長白山人參品牌,推動人參產業振興。
(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現代農業的主推模式,舉全省之力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走強農興工、融合發展的資源型工業化新路子。加快實施百戶龍頭企業建設工程,到 “十二五”末期,著力打造年產值超千億元的龍頭企業1個,超百億元的10個,超10億元的50個,超億元的200個,做大做強糧食加工、畜禽產品和特產品加工三大優勢產業,加快形成上下游相配套、內外貿相銜接的產業集群。啟動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把龍頭企業培育成科技創新的主體,儘快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較強競爭力、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不斷擴大精深加工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適應龍頭企業加工需要,加快建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以資金、物資和人才投入等方式對基地進行建設。積極探索創新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民與企業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五)積極發展林業產業。積極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最佳化林業產業結構。突出發展林產品深加工,大力發展現代林業服務業,提高林業整體產出功能。著力推進木製品深加工、森林綠色食品醫藥、森林生態旅遊、林業苗木花卉、沙地經濟和生態草、生物質能源、林區礦產和特色經濟林八大特色產業建設。實施百強企業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實施項目拉動,營造發展環境,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培育100個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加強林業產業園區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承載能力。擴大園區綜合產能,發揮林業產業園區在整合資源、積聚資本、吸納勞力、集散產品、輻射帶動方面的作用,使園區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的支撐點,林業產業擴能升級的增長點。加強林業品牌建設,圍繞優勢產業,推進林產品標準化建設,推動資源整合和戰略重組,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六)努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平台建設,規範建設標準,明確工作職能,健全考核標準,通過公益性崗位,配齊配全行政村基層平台工作人員,夯實勞務經濟基礎工作。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畫、農村勞動力培訓 “陽光工程”、“雨露計畫”和 “星火科技計畫”,提升農民素質,提高農民就業能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鼓勵工業集中區、商貿區、農業特色產業項目吸納農村勞動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關於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創業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政策,逐步實現城鄉統籌。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用工企業、單位規範管理,強化農民工政策服務,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實現城鄉就業同工同酬。
(七)積極推進十大產業系列。立足 “五大產業”資源優勢,重點抓好玉米、水稻、大豆、肉豬、肉牛、禽蛋、乳品、參茸(中藥材)、蔬菜、林特產品等十大產業系列。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著力推進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大力促進農業、工業、商業一體化經營,使各種生產要素突破地域界限、行業界限、城鄉界限,促使城鎮的生產要素與農村土地等資源高度融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不斷轉變農業和農村生產方式。

三、加快建立現代農業技術體系

構建創新能力強、轉化速度快、套用效果好、相承相進的農業技術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要堅持用現代農業科技改造傳統農業,著力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質投入向科技支撐轉變,促進農業增長由外延式向內涵式增長、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可持續發展型轉變。
(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強化協作、統籌資源、激發活力為目標,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明確農業科技的公益性、基礎性、社會性地位,加強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農業科技技術研究,強化技術集成與配套,著力解決一批影響現代農業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全面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以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為核心,整合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力量,積極發展產學研聯盟,加強聯合攻關,建設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進一步推進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建立農業科研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農業科研投入,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科研領域,改革和完善科研項目投入辦法,對重大科研項目實行招標責任制或首席專家負責制;改革和完善科研單位分配辦法,對有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實行重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整合種業資源,設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資金,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加強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良種繁育和生產基地建設,著力打造我省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行銷網路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現代種業集團。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全面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落實好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強轉基因育種研究和監管。加強種質資源和智慧財產權保護。
(三)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設立公共服務崗位。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健全公益性職能經費保障機制,按照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經費。深化推進農技推廣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涉農企業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 “三農”職責,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步伐。加快推進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步伐,推行 “行政推動、市場拉動、科技帶動、示範牽動、農民互動”的成果轉化方式。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和科普惠農興村計畫。推進糧食、經濟作物、蔬菜、人參、漁業、農機、畜牧、農村經濟管理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深入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通過行政與技術、科研與推廣、規模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方式,擴大糧油高產創建示範區面積。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示範區、農機化示範區、生態農業示範區、節水農業示範區建設,集中展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和新方法。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深入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技術集成和示範套用,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農田滅鼠、等離子種子處理、玉米地膜覆蓋等重大增產技術,擴大深松整地作業、增施有機肥補貼規模。加大設施農業補貼力度,以高產高效和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研發和推廣套用農業資源節約型、環保型新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大力普及以膜下滴灌為重點的節水灌溉技術,實施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工程。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廣秸稈還田、玉米寬窄休閒種植、壟側栽培等多種有效模式,加快普及農作物精準施肥、精量播種等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水產養殖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四、著力構建現代農業基礎保障體系

構建設施配套、裝備齊全、技術先進、集約高效的基礎保障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標誌。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面。
(一)大力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度,確保工程質量,積極推進配套工程建設,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著力加強抗旱水源工程、農田排灌工程、蓄水工程、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擴大灌溉面積。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建設主體和管護責任。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搞好節水灌溉示範,引導農民積極採用節水設備和技術。抓緊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搞好河道疏浚。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切實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大力推進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治,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完善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實施方案,做好與骨幹水利工程的銜接,大力推進200萬畝旱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實行田、水、路、林綜合治理,大規模開展中低產田改造,提高高標準農田比重。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探索種植、養殖簡便良性循環模式,探索間作套作生產體系示範模式。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儘快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為農民科學種田提供指導和服務。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力度,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加快實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建設一批旱作節水示範區。堅持基本草原保護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實施草原保護重大工程。加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
(三)加快推進農業裝備現代化。全面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各項管理制度和規定,加強先進實用、安全可靠、節能減排、生產急需的農業機械研發推廣,最佳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工程,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水平。支持引導玉米機收、水稻栽插秧等新技術新機械的示範與推廣,加快農機工業技術改造,提高農機產品適用性和耐用性,切實加強售後服務。實行重點環節農機作業補貼試點。完善農用燃油供應保障機制,建立高能耗農業機械更新報廢經濟補償制度。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加快實施保護性耕作工程。大力發展高效植保機械,逐步發展農用航空。
(四)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後恢復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防洪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開展應對與適應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術研發與套用,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的常態投入機制,擴大人工增雨、防雹作業規模。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工程和農業氣象危害監測預警防禦能力建設,建立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加強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體系和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種子、飼草料等應急救災物資儲備調運條件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件能力。做好重大病蟲害預防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
(五)繼續加強生態建設。切實抓好第二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三北防護林五期、林地保護、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建設現代林業,發展山區林特產品、生態旅遊業和碳匯林業。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多渠道籌集補償資金,增強生態功能。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加強濕地保護,促進生態自我修復。加強農村節能減排工作,鼓勵使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有機肥料。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入,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建設,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秸稈氣化和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大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治理力度,支持新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加快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治理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六)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範化、標準化。加強信息服務平台和農村綜合信息站建設,深入實施 “金農”工程,加快建設一批標準統一、實用性強的公用農業資料庫。加強農村一體化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服務模式,啟動農村信息化示範工程。加強以 “12316”新農村熱線和 “12582”簡訊服務為主體,吉林電視台 “鄉村四季12316”、 “鄉村行”,吉林廣播電台 “鄉村廣播12316”、吉林農業手機報為補充的全覆蓋、多視角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七)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村屯環境綜合整治,突出沿公路線、鐵路線、旅遊線集中連片整治。繼續增加農村路、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規模,擴大建設範圍,提高工程質量。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搞好村莊建設和整治規劃,節約農村建設用地。繼續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充分發揮輻射周邊農村的功能,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治水改土修路,實施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五、創新完善現代農業政策制度體系

構建強農惠農富農、體制完善、機制靈活、改革創新的政策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保障。必須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廣大農民的創造活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一)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確保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繼續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契約、證書“四到戶”,在充分試點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流轉市場,在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按照權屬明確、管理規範、承包到戶的要求,繼續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嚴格執行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加快構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我省8300萬畝耕地紅線,探索建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劃定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按照嚴格審批、局部試點、封閉運行、風險可控的原則,規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推進征地制度改革試點,規範征地程式,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健全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征地糾紛調處裁決機制。嚴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鈎的試點,依法規範農民宅基地整理工作,探索建立農民小產權房財產收益補償機制。
(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加強投資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落實好中央各項惠農政策,完善補貼辦法,增強補貼實效。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保持農產品價格合水平。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於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三)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繼續推進以直補資金貸款和土地經營權、林權擔保為農民提供信貸支持試點工作,進一步發揮畜牧業貸款中心服務功能,實現財政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村。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通過政府有效資產注入、優質企業參與併購重組、社會資金入股等辦法有效化解風險。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規範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支持發展農村擔保機構。鼓勵企業資本、社會資本進入“三農”擔保領域,建立政策性、商業性、行業性、互助性等多元化融資擔保體系。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保險作用,擴大保險範圍,增加保險品種,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探索完善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大型龍頭企業上市融資。
(四)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儘快在村莊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財政制度,確保財政投入的重心向農村轉移,逐步實現公共產品在城鄉投入上均等化。加快建立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格局,完善城市維護建設稅政策,各地預算安排的城市維護建設支出要按照一定比例用於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加快建立城鄉間無差別的基本醫療、基本養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統籌研究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後城鄉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著手研究制定農業人口轉移後戶籍管理制度、農村宅基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相關綜合配套改革措施,儘快組織開展試點,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為農民進城創造就業、居住、就醫、子女就學等基本條件。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抓住產業轉移有利時機,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向縣城和重點鎮集聚,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吸納農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鎮集中。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繼續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推動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下放管理許可權,合理設定機構和配備人員編制。
(五)著力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推動單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並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為農民提供多種有效服務。安排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農村資金互助社。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質優價廉的各種專業服務。推進 “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和專業示範村鎮建設。
(六)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鄉基本財力保障水平,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化解成果。堅持政府引導、分級負責、農民自願、上限控制、財政補助的原則,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全面鋪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建立健全村級公益事業管護機制。啟動開展鄉村公益性債務化解工作,落實地方財政用於化解債務資金。繼續開展農民負擔重點治理,堅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深化農墾體制改革,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林業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逐步擴大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範圍,啟動國有林場改革,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和國有森林資源統一管理改革試點。加強對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新形勢下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的指導和支持,發揮先行先試作用。

六、不斷健全現代農業市場體系

構建城鄉統一、多元競爭、規範有序、開放靈活的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必須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一)建設農產品流通設施和發展新型流通業態。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逐步建立市場準入制度,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加快升級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有效發揮城市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和支持大集團、大公司向農村流通領域延伸,建設和發展超市、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農村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服務業,活躍城鄉市場,提升農村市場的綜合服務功能。重點圍繞糧食、畜產品、農用生產資料、種子、生活消費品、建築材料,依託龍頭帶動,建立健全商品市場流通網路,創新經營理念,規範管理模式,完善運行機制,延伸服務觸角,擴大市場覆蓋面。切實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改善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的市場環境。加強和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充分發揮引導生產、穩定市場、規避風險的作用。在著力推進農村商品市場建設的同時,加速推進農村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行業和區域間合理流動。
(二)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大力發展中小商戶,形成百家爭市的局面。按照 “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保護各類組織、個人參與農村市場建設。鼓勵流動商販走村串戶,收購農產品,供應農村日常生產和生活必需品,搞活流通,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方便農民生產生活。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渠道作用,適當增加地方糧食儲備規模。深化供銷社改革,加快供銷社系統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建設,發揮點多面廣的網路優勢,創新服務方式和經營形式,更好地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中發揮作用。大力發展農村物流中介組織,通過能人領辦、企業創辦、農民自辦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批市場開發中介組織。支持在農村建立以產品為聯繫或紐帶的各類協會、商會,鼓勵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鼓勵農業生產大戶、運銷大戶興辦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從事農產品運銷。支持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興辦倉儲設施、購置運銷設備,開展商貿活動。
(三)加強品牌建設。實施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推進戰略,依靠品牌開拓市場,整合資源,形成群體優勢。鼓勵同類企業向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靠攏,支持名牌企業通過收購、聯營等方式,與同類企業合作,促進農業各類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集聚,增強市場開拓能力。重點在大米、人參、鹿茸、食用菌、葡萄酒、肉牛、肉雞、生豬等產業進行品牌整合,集中力量打造吉林特色的知名品牌。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服務。認真貫徹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在重點地區、品種、環節和企業,加快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實行農藥、獸藥專營和添加劑規範使用制度,實施良好農業操作規範試點。繼續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依法保護農產品註冊商標、地理標誌和知名品牌。加快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加強對農資生產經營和農村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監管,探索建立農資流通企業信用檔案制度和質量保障賠償機制。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加快農業標準修訂製定工作。繼續實施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依法開展質量安全監測和檢查,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果。深入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健全農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啟動實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示範工程。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五)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堅持 “引進來”和 “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以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依託,實施 “走出去”戰略。積極發展與俄羅斯的農業技術合作項目,依託我省的技術和人才優勢,逐步擴大在俄羅斯的玉米、水稻、大豆、蔬菜、養殖業和林業生產規模和勞務輸出。繼續發展與韓、日、法等國的農業貿易合作,擴大我省玉米及精深加工品、肉雞和特產品出口規模。以菲律賓為突破口,廣泛開展與東南亞各國的農業經貿合作與交流。積極開發中東市場,擴大我省肉牛、肉雞出口規模。擴大我省與辛巴威、南非、巴西等國家的農業合作。

七、培育打造現代農業人才體系

構建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心繫 “三農”、開拓進取的人才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內在要求。必須著眼於實現吉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深入實施人才興業、人才強農戰略,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現代農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一)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針對農村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低、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等問題,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認真落實義務教育免費政策,科學調整農村中國小校布局,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學生給予生活補助。繼續抓好農村國中改造工程和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改善住宿生住宿條件。實施農村中國小交通安全項目,全面推進接送農村中小學生車輛統一管理,逐步提高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在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過程中,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並逐步實行免費。增強高校為農村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提高農村教師工資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實施“村小援助計畫”、“名校義培工程”、“支援農村教育特設崗位計畫”,促進城鄉基礎教育協調均衡發展。加強農村遠程教育,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繼續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掃除農村青壯年文盲。增加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廣播電視 “村村通”和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步伐。堅持培育和引進人才相結合,兩手抓、兩條腿走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通過實施靈活政策吸引人才,要發揮農村經濟組織和用人單位主體作用,通過實施 “築巢引鳳”工程,通過合作開發、項目招聘等招商引智辦法,吸引更多的人才轉向農業、流向農村。
(二)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圍繞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提高文化水平、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著力打造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數量充足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充分發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路、各類農民教育培訓項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各類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圍繞農業生產服務、農村社會管理和涉農企業用工等需求,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 “陽光工程”實施力度。整合現有培訓項目,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和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畫。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牽頭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強化龍頭企業人才培養,實行培育人才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引才與引智相結合,加快本土企業家培養,積極吸引域外優秀企業家,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培訓,為企業人才成長提供平台。積極扶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在創業培訓、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評價制度。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表彰激勵和宣傳力度,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地位。繼續開展城鄉人才對口扶持,推進城鎮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社會工作者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技人才下鄉支農等工作。
(三)加快現代農業技術服務隊伍建設。建立農村基層幹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計畫生育工作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及其他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服務人員的培訓制度,加強在崗培訓,提高服務能力。進一步轉換鄉鎮事業單位用人機制,積極探索由受益農民參與基層服務人員業績考核評定的相關辦法。加快城鄉服務一體化進程,城鎮社會服務機構要通過選派專業人員到農村工作,送實用技術下鄉等行之有效的辦法,提高對農村的服務質量和水平。要充分發揮鄉鎮公益性服務組織職能,保證工作經費,提高服務手段,提升服務質量。要建立有利於農村吸引人才的辦法,特別是涉農技術服務機構,通過特殊政策,鼓勵服務人員深入鄉村、深入基層,力求服務質量、服務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完善鼓勵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的有關辦法,引導他們到農村創業。有條件的地方,可選拔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鄉村任職,改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結構。

八、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

發展現代農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各級政府要把現代農業推進計畫擺上重要日程,切實抓緊抓好。
(一)堅持不懈抓好 “三農”工作。各級政府必須堅持把解決好 “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從全局出發科學謀劃 “三農”工作,不斷加強和改善對 “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要集中精力抓 “三農”,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幹部配備上,切實體現重中之重的要求,在謀劃思路、制定規劃、工作擺布上,切實做到 “三化”統籌。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調查研究,努力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跳出就農村抓農村、就農業抓農業傳統思維定勢,增強全局意識、市場意識、產業意識,不斷提高領導現代農業發展的工作水平。要進一步細分地域類型,細化工作措施,有針對性地搞好分類指導。
(二)加大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開闢新的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比重,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抓緊建立支農投資規劃、計畫銜接和部門信息溝通工作機制,完善投入管理辦法,集中用於重點地區、重點項目,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要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建設。
(三)進一步形成發展合力。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服務意識,積極主動地支持現代農業建設。要建立地方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部門齊抓共管、逐級負責的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職責明確、密切協作的運行機制。要進一步完善 “結對子”、“村企共建”等幫扶措施,鼓勵、引導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到農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要積極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工商稅收、財政投入、規劃建設、用水用電用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和轉移就業、社會保障、激勵人才和基層幹部等方面優惠政策,為現代農業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