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好學

司馬光好學

司馬光好學,中國古代勤學勵志的典故之一。講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幼年時,在“患記不若人”的情況下,嚴以律己,爭分奪秒,獨自苦讀,最終學有所成的故事。司馬光勤學的故事,生動地闡發了“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的道理。

基本信息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之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選自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

譯文

司馬光砸缸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比不上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於心為止。(因為)司馬光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穫大,(所以)他精心背誦過的內容,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穫就會非常大了!”

注釋

1:司馬溫公:司馬光死後被追贈以溫國公的稱號,故稱司馬溫公。
司馬溫公像司馬溫公像

2:患:擔憂,憂慮。
3:不若:比不上。若:如。
4:眾:眾多。
5:既:已經。
6:迨:到;等到。
7:倍誦:背誦。倍:同“背”,背誦。
8:乃:於是,就,才。
9:嘗:曾經。
10:或:有時
11:詠:吟詠。
12: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裡藉此指專心讀書。
13:絕編: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意思是,翻閱的次數多了,編木簡的牛皮繩子被多次折斷),這裡藉此指讀書勤奮。
14:中夜:半夜。

閱讀感悟

要有志向,因為人生目標是學習的動力。(擁有目標)
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自我勉勵)
精益求精,要學就學好,不能半途而廢,要刻苦勤奮。
會利用時間,不錯過一點學習的機會,不浪費時間。(學而有法)
讀書要勤奮努力,這樣懂的知識就會比別人多。(勤奮刻苦)

人物介紹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1],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