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中喙鯨

史氏中喙鯨

史氏中喙鯨(舊稱:史坦氏喙鯨),北太平洋喙鯨,軍刀齒喙鯨,白令海喙鯨,在動物界中十分罕見,它們生活在亞北極地區的深水中,靠烏賊與小型魚類為生。

基本信息

外型特徵

 美國加州洛杉磯海灘2013年10月15日發現一條罕見的鯨魚。 美國加州洛杉磯海灘2013年10月15日發現一條罕見的鯨魚。

史氏中喙鯨的身軀長,和其他中喙鯨一樣往兩端漸細。與其他中喙鯨相較之下,其額隆顯得扁平,以平緩的坡度連線中等長度的尖嘴喙。鐮刀狀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後方。嘴部曲線至後半平滑地上翹,形成明顯的弓形。成年雄鯨有2顆扁平的大型牙齒,突出的位置大約在弓形下顎的軸心位置,距吻尖約20厘米,前傾且略微向內側彎折。

無論雌雄體色皆為灰至黑色,頭部表面呈暗灰褐色(形成所謂的“帽子”);此深色區域延伸至眼睛後方,使其外觀像戴著面罩。體色似乎會隨年齡增長而加深,年老個體無論是頭頂的“帽子”與“胸鰭窩”(flipperpocket,說明見劍吻鯨科)皆呈更深的灰色。尾鰭反面(至少雌鯨如此)有淺灰或白色的斑紋,在尾鰭後緣呈輻射狀分布(稱之為星爆starburst),會隨年齡加深。身上常有白或淺色的圓形、橢圓形傷痕,為雪茄鮫的咬痕,多集中在身體後半,且密度隨年齡增加而加深。在沒有雪茄鮫出沒的日本海,該海域的個體似乎沒有這些傷痕。雌鯨身上很少帶有長條傷痕或牙齒造成的切痕,成年雄鯨則常被其覆蓋。

分布

史氏中喙鯨分布於北太平洋與白令海西南部的亞北極與涼溫帶海域,也包括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在內,阿拉斯加與阿留申群島可能是分布中心,活動的範圍最南達美國加州北部。

習性

史氏中喙鯨會組成3、4頭至15頭的群體,旅行時會緊密聚集至接近緊鄰的程度,顯示群體間有很強的凝聚力。由1次4頭成年雌鯨的集體擱淺記錄推測,它們可能因年齡、性別而有部分分隔存在。在檢驗成年雄鯨頭骨時,曾發現骨折癒合的痕跡,特別是在下顎,加上常遍布體表的長條傷痕,顯示它們會彼此爭鬥,可能是為了接近雌鯨。

生殖

部分史氏中喙鯨幼鯨在春季(3至5月)時於日本本州中部外海出生。測量在阿拉斯加擱淺雌鯨腹中的胚胎長度,科學家推測生產期可能在4、5月或9月。

食性

由史氏中喙鯨的胃內容物中發現中深層海域的魷魚,多屬Gonatidae與Grachiidae這2個科。這2大類魷魚沒有日周期性的垂直遷徙,所以史氏中喙鯨大都在固定的深度覓食。由於它們的覓食方式是吮吸,有時會吸到其他垃圾碎片,包括塑膠袋等。

現狀

史氏中喙鯨以往在日本會在漁民捕捉柯氏喙鯨時一併被捕殺。在北美西海岸外海,它們有時會陷入捕捉劍魚和鯊魚的流刺網中。由於沒有任何關於其數量的資料,無法判斷它們是否有滅絕的危險。
被發現時已經死亡被發現時已經死亡

2013年10月15日美國加州洛杉磯海灘發現一條雌性史氏中喙鯨,大約15英尺(4.57米)長,為雌性,晚上被衝到岸上,被發現時已經死亡。一輛卡車運走了這頭鯨魚。科學家將對這頭鯨魚進行解剖,對該物種的情況及其死因進行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