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馬蘇麻哈魚[圖片]

台灣馬蘇麻哈魚[圖片]

台灣馬蘇麻哈魚,屬鮭形目,鮭科,大麻哈魚屬。俗名:犁山鱒、櫻花鉤吻鮭、次高山鱒。為冰期自北方而來的殘留物種,已經成為定居於淡水河川的陸封型魚類。為我國台灣省所特有,是全世界鮭科魚類現生種類中已知兩個分布最南的種類之一(另一種在墨西哥)。

基本信息

外形特點

台灣馬蘇麻哈魚台灣馬蘇麻哈魚
台灣馬蘇麻哈魚體呈長紡錘形,稍側扁。吻突出,微彎,口端位,口裂長,口裂可達眼後緣下方。上頜骨向後伸過眼後緣。上下頜具齒。側線平直。脂鰭距尾鰭較距背鰭為近。脂鰭末端游離。尾鰭彎月形。體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中央有9個橢圓形雲紋斑點,側線上方有11-13個小黑點。

棲息環境

本種棲息於水溫15℃以下的清澈溪流中。對水質及水的溶氧要求很高。以水生昆蟲或掉落在水中的昆蟲為食,一般可長至200-300毫米。

瀕危保護

台灣馬蘇麻哈魚為冰期自北方而來的殘留物種,已經成為定居於淡水河川的陸封型魚類。為我國台灣省所特有,僅生活於我國台灣省大甲溪上游海拔1500米以上的犁山溪流中,是全世界鮭科魚類現生種類中已知兩個分布最南的種類之一(另一種在墨西哥)。

台灣馬蘇麻哈魚的資源量,未作深入調查。由於過度捕撈,致使數量大為減少,已瀕臨絕種。台灣省有關部門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進行人工繁殖試驗,並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台灣地方政府已加強對本種的各項繁育和保護研究,並對其生態環境、資源狀況等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嚴格禁止捕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