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綜合研究院

台灣綜合研究院

台灣綜合研究院成立於1994年,包括經濟、科技、政治社會和國際關係等。

“台灣綜合研究院”(簡稱“台綜院”)在1994年2月由劉泰英主導設立並擔任院長,劉泰英不僅是李登輝的嫡系人馬,掌管著國民黨龐大的黨營事業,而且是島內最大工業銀行——中華開發的董事長,政商人脈豐沛。“台綜院”的董事結構幾乎是親劉泰英的企業人士,包括前彰化銀行董事長羅吉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國民黨青年工作會主任賴國洲、宏國建設副董事長林鴻明

宗旨與功能

劉泰英劉泰英

“台綜院”目前設有四所,包括經濟科技政治社會和國際關係等,“台綜院”的宗旨與功能主要如下:

首先,它是李登輝理念及其政策研究的工具。在李登輝主政期間,“台綜院”是李登輝的智庫,擔負著經濟、兩岸各方面的政策研究與拓展對外關係的任務。“台綜院”利用國民黨黨產,僱傭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向美國政府遊說,劉泰英明確表示,當時“台綜院”與卡西迪簽定合作契約,主要是為李登輝的訪美以及在李擔任“總統”期間強化台美關係,還有未來卸任後的“和平之旅”服務。李登輝卸任“總統”後,落腳“台綜院”,擔任了“台綜院”榮譽董事長,主要工作就是“國際訪問”,在“台綜院”的運作下,去年李登輝仍然先後赴日本“治病”,赴美國“探親”。此外,劉泰英深諳李登輝之心,出面呼籲成立“主流政黨”,並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因此,李登輝籌組李系政團時,劉泰英負責李系政團的財務籌措,是李系政團的幕後操盤手之一。

其次,“台綜院”就其地位來講是李系4 大智庫之一。李系另3大智庫是“李連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院”及“群策會”為主軸的“行動智庫”。李登輝及連戰於96年當選正副“總統”後,以“政府”補助捐助成立“李連基金會”,一直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辦公運作。國民黨大選失敗後,李登輝辭卸黨主席、連戰逐步掌握黨權,李連基金會便醞釀脫離國民黨中央黨部,另覓新址,獨立運作。“國家政策研究院”由長榮集團的“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轉型,加之若干本土財團捐助而成,是與李登輝關係密切的智庫。李系人馬前中委會秘書長黃昆輝、副秘書長黃正雄,暫以李連基金會為基地,已分別出掌“國家政策研究院”院長及執行副院長。去年“立委”選舉後李系人馬出面籌組成立的“群策會”,從李登輝的幕後運作上來看,首先要使“前朝遺老”有歸隊的機會,隨後讓李系人馬再度結合在群策會下,繼而推動政黨重組。李登輝認為,群策會加上台聯的政策研究中心、全省各地的“李登輝之友會”及北、中、南、東社等等,將可以構成一個“非常完善”的“行動智庫”。李登輝的親信、已擔任政務委員的黃輝珍聲稱,目前的民進黨“新政府”及國民黨都只能代表一部分的主流價值,因此,李登輝及相關人士可以更超然的地位,適時向“新政府”及國民黨反映主流價值所在,維持主流價值的完整性。

第三,政黨輪替後,“台綜院”的運作凸顯“扁李體制”的競與合。從合作關係上看,陳水扁需要也有意藉助“台綜院”的人脈與經驗。去年5月30日,台綜院榮譽董事長李登輝和陳水扁首度在公開場合--“台綜院”喬遷酒會上同台亮相。當時李登輝強調,台綜院將扮演“政府”和民間的橋樑,為“政府”提供建言,也為民間企業及社會團體提供協助;陳水扁則期待“台綜院”等民間智庫能夠凝聚民眾在“國家政策”上的共識。實際上,早在陳水扁就職不久,劉泰英即與陳水扁保持不錯的互動關係。2000年以來,劉泰英向陳水扁提出6大建言,包括庫藏股制度、金融機構營業稅降至零、大幅降息、續建核四、通過金融合併法及金融控股公司法案,全數獲得採納,並予落實。2001年,陳水扁在就職一周年演說中,委任劉泰英廣納產、學界財經專家,在“總統府”體制下設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統籌島內經濟計畫。劉泰英接受這項邀約,並強調將“全力以赴”。今年1月,劉泰英又擔任了島內當局新成立的高科技產業智庫“台灣科技產業推動協會”理事長。以此身份,劉泰英稱,將透過“群策會”或“國安聯盟”,推動台灣科協提出科技產業政策。上述種種合作關係,主軸均不脫李登輝的幕後關切,可以說是基於李扁政治理念的相投而形成的。

但是,李系人馬與民進黨的“綠化”攻勢必然帶來雙方的競爭態勢。去年“總統府”、“財政部”介入協商的“中華開發”董監事改選,劉泰英大獲全勝,“總統府”相關人士承認,這不是高層樂見的結果。實際上陳水扁還是希望有自己的一套人馬全面接手經營,去年底,陳水扁也成立了由扁系人馬組成的“台灣智庫”,以超彈性的組織與議題論壇的運作模式,使台灣智庫成為凝聚島內“主流民意”的平台。 在島內政黨輪替下,“台綜院”作為李登輝時代的智庫,面對著島內日趨激烈的政治派系的利益角逐,它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以及劉泰英本人今後有什麼發展都值得進一步觀察。

研究院介紹

地址:台北市105南京東路五段125號13樓
電話:00886-2-27607922
傳真:00886-2-27644547
負責人:劉泰英
成立時間:1994年2月
經費來源:政府、民間
機構設定: 研究一所 研究二所 研究三所

研究範圍

企業經濟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政治社會研究
主要出版物:
台研產業科技交流快訊(月刊)
中小企業投資問題與系列研究
有效建立民間企業商標管理制度及仲裁管道
台灣地區稻米民間存糧及消費結構之調查計畫
稻米行銷策略和通路情報
自建資料庫:
交通科技人才資料庫
中國大陸軍轉民成果項目彙編資料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