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甲魚

台灣白甲魚

台灣白甲魚(學名:Varicorhinus barbatulus)又名台灣鏟頜魚,俗稱苦花、鯝魚、苦偎、齊頭偎。為鯉科突吻魚屬的魚類。此魚體長可達45厘米,一般以18-25厘米較為常見,偶可捕獲30厘米的大型個體,但困難性較高。鱗片整齊,腹部結白,口部呈一直線。雄魚魚鰭為黃色,頭部較小而稍微突出,雌魚魚鰭為紅色,頭部渾圓,腹部較大。台灣白甲魚對水質的要求頗高,只能在水溫17-25度之間、污染較小、水流量大的溪流中才能生存。雜食性,已括食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為主食,亦會捕捉水棲昆蟲、石蠅、石蠶,或攝食有機碎屑維生。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閩江、珠江、長江流域,台灣西部、北部及東部大型河川中、上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台灣白甲魚台灣白甲魚

中文名:台灣白甲魚

俗名:苦花、鯝魚、苦偎、齊頭偎

科目英文:Cyprinidae

科目:鯉科

命名者:(Pellegrin,1908)

觀賞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是否有毒:否

經濟魚類:是

最大長度:45cm

棲息深度:0-10公尺

棲息環境:淡水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近於紡綞形,尾部側扁。頭寬廣而稍尖。吻短,圓鈍而突出;成魚吻端具多個堅硬的追星。口下位,口橫裂而寬廣,上頜前方吻褶發達,下頜有發達的角質邊緣,前緣平直而成鏟狀。具兩對短小口須,不易察覺。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鰓耙數32-34。鱗片中等大,腹鰭基部具狹長的腋鱗;側線完整,略成弧形,側線鱗數45-47。背鰭最後一枝不分枝鰭條為光滑之軟條,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8(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9(分枝軟條)。體呈銀白色,體背部為灰黃綠色,腹部淺黃至淡白色。體側及背部鱗片具新月形的黑點;背鰭鰭膜的末端有黑色的斑攸。

世界分布

中國中國台灣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側長江以南與台灣之淡水域。台灣名地河川之中、上游及其支流皆有分布。

漁業方法

為台灣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近年來,水產試驗所及民間均已開始嘗試人工養殖,為頗具養殖潛力之本土性魚種。通常以鹽烤、紅燒或清蒸(大型)均可。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十八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