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仙居

台州仙居

台州仙居,指台州仙居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靠近東海,地形丘陵山地為主,屬括蒼山脈,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內外交通體系發達。全縣總面積2000平方千米,下轄3個街道、7個鎮、10個鄉,722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全縣總面積2000平方千米,下轄3個街道、7個鎮、10個鄉:福應街道、南峰街道、安洲街道;橫溪鎮、白塔鎮、田市鎮、官路鎮、下各鎮、朱溪鎮、埠頭鎮;安嶺鄉、溪港鄉、湫山鄉、皤灘鄉、淡竹鄉、步路鄉、上張鄉、廣度鄉、大戰鄉、雙廟鄉共722個行政村。其中,縣城規劃區89.6平方千米,建成區14.6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48萬,漢族約占99%多,土著少數民族有畲族等。語言有國語和仙居方言。仙居方言,屬吳方言語系,保持著吳方言的入聲韻,古音濃重。
縣人民政府暫駐仙居城關環城南路供電大樓內。
郵編:317300

仙居概況

仙居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靠近東海,地形丘陵山地為主,屬括蒼山脈,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內外交通體系發達。 近年來,主要產業為工藝品,旅遊,以及化工(製藥)等。有“工藝品王國”之

稱。由於地處群山之中,與周邊浙江省很多縣市一樣,擁有眾多的山水旅遊資源。節假日,上海等地到來旅遊者甚眾。仙居風景名勝區地處仙居縣中南部,距縣城20多公里,距省道公路臨石線3公里,具備優越的交通條件。仙居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含神仙居(西罨)、景星、響石山、十三都、公盂、淡竹五個景區,由飯甑岩、將軍岩、西天門、雞冠岩、天柱岩、景星岩、蝌蚪崖、擎天柱、公盂崖、高玉岩、神龍瀑、人字瀑、龍潭澗等139個景點組成。素有西罨之奇、景星之雄、公盂之巍、十三都之清、淡竹之幽稱譽。仙居自然風光壯麗獨特,豐富多彩,他集“奇、險、清、幽”於一體,匯“蜂、瀑、溪、林”於一地。是仙鄉的縮影,是旅遊觀光、避暑納涼、科學研究、度假休養的理想之地。清翰林院學編修潘耒游後贊曰:“天台幽深,雁盪奇崛,仙居兼而有之”。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發出“地氣盡垂於此矣!”的驚嘆。其地方風俗中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節日,年三十吃米飯,放鞭炮。辭歲時吃桂圓茶,正月客人來到拜年也要獻上桂圓茶,或者荔枝茶。另外,與台州以外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六,而不是農曆八月十五。

歷史沿革

仙居歷史悠久。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縣,原名樂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禁止周衛,而多神仙之宅”,詔改縣名為仙居,意為“仙人居住的地方”。境內有距今約7000多年新石器時代的下湯原始社會村落遺址。
有填補中國東南空白、具有重大考究價值的春秋時期廣度古越族文字和漢代朱溪岩畫;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照明路燈——石柱燈;有至今尚未破譯的國內八大奇文之一的蝌蚪文;皤灘古鎮更是一個罕見的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建築精緻,保存完整,有“江南第一古鎮”、“華東第一古街(龍型)”、“中國唐宋元明清時代的民俗民居活標本”之稱;有朱熹講學過的桐江書院;還有高遷古民居及宋窯遺址等。宋張君房的《雲笈簽》天宮地府圖中,把括蒼洞、麻姑洞、丹霞洞分別列為道家第十洞天、第二十八小洞天、第十福地。東漢興平元年(194年)興建的石頭禪院(今名大興寺)為台州第一個寺院,寺外有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晉代摩崖石刻“佛”字。歷代人才輩出,唐代著名詩人項斯,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歷代流傳逢人“說項”經典佳話。宋代名臣吳芾敢直諫秦檜賣國專權,遭貶後,著《湖山集》被收於《四庫全書》。陳仁玉修《菌譜》,為世界最早的食用菌專著。元代著名鑑藏家柯九思,深得元文宗賞識,在元代藝術史和鑑藏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明代吳時來敢直諫嚴嵩,頗有政聲。

縣名由來

仙居,顧名思義就是神仙居住之地。這個美麗的名字據說來自一個神奇的傳說。 相傳在北宋時期,縣城西門外的西郭洋村有個名叫王溫的人,平時救危濟貧,樂善好施。一日傍晚,他見門口站著兩個長滿瘡皰的人痛苦萬狀,頓生憐憫之心,就問:“你們的病這么嚴重,有沒有辦法治療呢?”那兩人說:“辦法倒有,只是要用新釀成的酒,浸泡身體,才可好。”王溫聽了高興地說:“我家剛好釀了兩缸新酒!”隨即請這兩人進門脫掉衣服,任其在酒缸中浸泡。說也奇怪,兩人在酒缸中泡了一夜後,第二天出來,身上的瘡皰不僅全部消失了,而且容光煥發,皮膚光澤,就得如同美少年一般。他們向王溫謝辭而去後,王溫聞到酒缸中飄出陣陣異香,就叫全家人喝下,還把酒糟餵了雞犬。不一會兒,王溫全家連同雞犬一起升天,成了神仙。當時的皇帝宋真宗趙恆聽了這一奇事後,欣然下旨,“以其洞天名山,禁止周圍,而多神仙之宅”,將永安縣改名為仙居縣。

行政區劃

仙居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8°51′,東經120°44′。總面積1992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人(2004年)。行政區劃:7鎮10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722個行政村。全總人口46.1萬,常住人口36.77萬人,常住人口密度為185人/平方公里。漢族約占99%,土著少數民族有畲族等。
縣人民政府現無專屬辦公地點,目前臨時租住在仙居縣供電大樓內。(當年為了建仙居下岸水庫把縣府大院拍賣了)郵編:317300。代碼:331024。區號:0576。拼音:Xianju Xian。
 仙居縣轄3個街道、7個鎮、10個鄉:福應街道、南峰街道、安洲街道橫溪鎮、白塔鎮、田市鎮官路鎮下各鎮、朱溪鎮、埠頭鎮;安嶺鄉、溪港鄉、湫山鄉、皤灘鄉、淡竹鄉、步路鄉、上張鄉、廣度鄉、大戰鄉、雙廟鄉
2000年,仙居縣轄8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758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98289 橫溪鎮 33025 埠頭鎮 12654 白塔鎮 25177 田市鎮 16359 官路鎮 17141 下各鎮 39381 朱溪鎮 24464 安嶺鄉 7447 溪港鄉 7304 湫山鄉 9544 淡竹鄉 5574 皤灘鄉 8419 上張鄉 8167 步路鄉 9322 廣度鄉 6059 楊府鄉 20236 大戰鄉 11160 雙廟鄉 7863

自然地理

仙居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台州市的西部,東連臨海、黃岩,南鄰永嘉縣,西接縉雲縣,北靠東陽市磐安縣天台縣。在北緯約28.5°-29°之間,境內南北直線距離為57.6公里;東經約120°-121°之間,東西直線距離為63.6公里。仙居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景色秀麗的自然景觀。境內奇峰異石、流湍飛瀑、幽谷清溪、翠竹秀林,集“奇、險、清、幽”於一體,匯“峰、瀑、溪、流”於一地。清代翰林
編修潘耒在《遊仙居諸山記》中云:“天台幽深,雁盪奇崛,仙居兼而有之。”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發出“地氣盡垂於此矣”的驚嘆。2002年5月,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稱號,景區面積187.8平方公里,包括神仙居、景星岩、十三都、公盂、淡竹五大景區。
仙居潛在的區位優勢明顯。全縣公路總里程達661.7公里,居全市第二,每萬人擁有公路里程數居全市第一,行政村通達率為93.8%。“兩縱一橫”的高速公路網路即將建成,其中台金高速(起自甬台溫高速公路臨白海水洋樞紐,止於金麗溫高速公路永康前倉)、諸永高速(起自杭金衢高速公路諸暨段,經紹興、金華、台州、溫州,止於溫州繞城高速)已經通車,天仙高速(起於上三線天台白鶴,止於仙居境內,接台縉高速公路)己被省交通廳列入規劃。至2007年,台金高速與諸永高速交匯後,仙居與周邊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將大大縮短, 區位條件將明顯改善,仙居將成為浙中地區的交通樞紐。屆時,仙居至杭州的距離由目前的292公里縮短至217公里,只需2小時; 至寧波距離由199公里縮短至150公里,只需1.5小時;至溫州的距離由252公里縮短至97公里,只需1小時;至義烏的距離由135 公里縮短至100 公里,只需1小時;至椒江的距離由110公里縮短至90公里,只需40分鐘。35省道臨石線、41省道仙清線、40省 道東仙線貫穿全境。其中35省道臨石線已被列入省幹線暢通工程並進入施工設計階段,41省道仙清線二期工程全面完工。

風景名勝

仙居風景名勝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含神仙居、景星岩、永安溪漂流皤灘古鎮淡竹景區,集奇、險、清、幽於一體,匯峰、瀑、溪、林於一地。

(1)神仙居景區

神仙居位於仙居縣城西約20公里的白塔鎮南境。景區內原有西罨寺。據《光緒志寺觀》載,這裡本是宋代雪崖禪師的卓錫之地,興為叢剎後,明代左都御史吳時來年輕時曾在此讀書。明萬曆年間(1583)僧廣正又募捐重建。因風雨侵蝕,如今已寺毀成墟,鐘聲不再,然其壯麗獨特的自然風光,則聲名遠播,成為目前該縣遊客最旺的一處旅遊勝地。據統計,每年至此的遊人不下數萬。有的甚至一而再,再而 三地故地重遊。從而贏得了“神仙居”、“桃源仙境”等眾多讚譽。此景融險峰、幽谷、秀林、奇瀑於一體,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有不類他山,異乎尋常,出人意料, 匪夷所思的景觀形態,總面積15.8平方公里。景區內將軍岩、睡美人、飛天瀑等景點60多處。在1997年浙江省旅遊局組織的風景名勝區評選中被評為全省“遊客最喜愛的美景樂園”之一,99年被評為浙江省五大風景旅遊精品景區,2000年被確定為浙江省作家創作基地,2002年被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授予“浙江省攝影創作基地”。景區上游瀑布群和龍潭民眾多,僅五百米範圍內就擁有連續十一級飛瀑和形態各異的深潭,為國內罕見。張紀中版《天龍八部》和電影《功夫之王》等影視作品均在此取景。

(2)永安溪漂流

 清清永安溪是仙居的母親河,被專家喻為“幽谷溪流、清澈見底、終年不枯、據水質專家分析可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現開闢的永安溪漂流河河段總行程7.68公里,以仙居土產的特製的竹筏作為工具,“小小竹筏溪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乘一葉竹筏順流而下,或如履平地或急穿險灘,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囂,碧水、藍天、遠山能讓你品味到似水柔情般的逍遙溫馨和兩岸奇趣橫生的田園景色
永安溪漂流河段總行程7.68公里,以仙居土產的特製竹筏作為工具。“小小竹排溪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永安溪漂流配置歌手導遊,為全國漂流首創,被媒體譽為“竹筏上的劉三姐”。

(3) 景星岩景區

其中包括響鈴岩、望月亭等景點。響鈴岩位於摘星台西北角,岩體裂隙成一條寬不足一米、深不可測的懸崖溝壑,石落壑中,擊撞左右岩壁,“鈴聲”清脆,餘音裊裊,響聲半分鐘有餘

 登山者無不以投石取響為樂,年長月久,以致周圍百米內石子殆盡,而溝壑依然,響聲如故,因而得名。仰望景星岩,萬韌壁立,橫截天際,您定能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間境,若從唯一的一條蜿蜓曲折的石級小路“十八盤”登上天門,登高遠眺。雲散霞蔚,油然而生“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從山底仰望,整座山體南北長而東西狹,首尾昂起,像一艘巨型的輪船停泊於此。峭壁、奇石、古松、修竹構成這裡奇特的景觀

(4)皤灘古鎮

皤灘古鎮位於仙居縣城西約25千米處。早在公元998年前,這裡就因水路便利成為永安溪沿岸一 個繁華的集鎮。經過了千年的風雲,皤灘仍保存三華里長鵝卵石鋪砌的“龍”型古街。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國時遺留下來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民宅古居,以及氣勢宏偉、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門堂”,朱熹送子就學過的桐江書院和曾獲得中國藝術展覽會金獎、第四屆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針刺無骨花燈,該燈在唐朝時即被送選皇宮作為宮燈,仙居也因此於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花燈)之鄉”。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能讓你體會到千年文化的內涵。
古街形似一條龍,西龍頭,東龍尾,中段彎曲成龍身。龍頭所對是五溪匯合點,這究意是巧合還是古人的圖騰崇拜“臆造”,還有待考證。而龍尾所在處至令還矗立著一座國內罕見的磚雕 坊,高3.5米,跨度8米,磚頭的外表上刻著一組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仙 鹿、花卉、人物等圖案。古街兩旁至今還保保存著二百六十多家店鋪,其中當時勾欄院招牌“色賽春花”四個大字還隱約可見。古街除了店鋪外,還有不少書香門第,其中以長門堂和何氏里門堂為突出。長門堂門庭結構整齊大方,在正堂屋檐下懸掛著一塊清雍正年間的匾――“貽厚堂”,堂屋裡還懸掛著一塊由清吏部侍郎齊召南書寫的“洛社名高”的匾額。何氏里門堂,其地域代表性不亞於北京的四合院。整座建築樓軒相連,廊廡迴環,雕樑畫棟,古樸典雅。原廳堂正中懸掛一塊鑲貼真金的“大學士”匾。現今何氏家族還珍藏著清代“大學士頂冠”與“服飾”。

(5)仙居原始森林

即仙居淡竹俞坑自然保護區。俞坑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現有面積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4.5%,區內共有維管植物160科、649屬、1440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樹種有7種,一級保護的有南方紅豆衫,二級保護的有長葉榧、香果樹、毛紅椿等;珍稀植物有入角蓮、短萼黃蓮、厚朴、刺葉櫟、青錢柳、浙江楠等。共有脊椎動物25目、64科、260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4種,有26種鳥類、9類獸類為國家二級保護。區內闊葉林是目前括蒼山系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片常綠闊葉林,被專家譽為浙江省罕見的天然植物“基因庫”和植物“博物館”。

仙居八景

東嶺曉春(鍾)、南峰眺艇、石龍霖雨景星望月、水簾瀑布、麻姑積雪、錦鳳沖霄和蒼嶺丹楓合稱仙居八景。東嶺曉春(鍾)系晨景,景星望月為夜景;麻姑積雪為冬景,蒼嶺丹楓、景星望月為秋景,石龍霖雨、水簾瀑布屬夏景,東嶺曉春屬春景。晨有晨色,夜有夜景,四時八節,各展風姿。“仙居八景”實是造物主給仙居大地的巧妙安排。青山綠水。仙居的最大工程“下岸水庫”可以緩解旱情,也給我們帶來遊山玩水的好地方。目前還待開發的還有許多險景妙峰。等待來客欣賞。

仙居特產

仙居林特產有楊梅、三黃雞、蜜梨、獼猴桃板栗茶葉、柑桔、銀杏、油茶、仙居黃花菜等。中華鱉、銀狐、鴕鳥等養殖業也很發達。

(1)仙居楊梅
仙居楊梅以其優良的品質,通過各類認證和評比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稱號。有“仙梅”之稱“仙綠”牌仙居楊梅等6隻品牌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誌;“仙綠”和“仙”字牌仙居楊梅多次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仙綠”牌仙居楊梅2001年至2005年連續五年獲浙江省農業博覽會金獎,通過原產地保護註冊認證,2004年被浙江省質量監督局命名為浙江省名牌產品。目前全縣楊梅面積達11萬畝,2005年楊梅總產量達4.5萬噸,總產值為2.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600多元,並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江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推廣種植8萬多畝。(2)仙居三黃雞

仙居三黃雞是我國著名的地方種雞,主產於浙江省仙居縣,在《中國家禽志》中排名首位,是典型的地方小型種雞,體形小巧、毛羽鮮亮,呈元寶狀,又被稱為“元寶雞”。仙居雞具有產蛋率高、性成熟早、耐粗飼、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優點,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註冊有“仙黃”、“仙綠”等商標,其中“仙黃”牌仙居雞系列多次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金獎產品和國家無公害產品、浙江省名牌產品。現在,仙居三黃雞系列產品遠銷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江西、上海等十多個省市,是該縣畜牧業中的支柱產業。

(3)高山蔬菜

仙居縣從1986年開始種植高山蔬菜,現在已經發展高山蔬菜1.5萬畝,主要有紅茄、辣椒、四季豆、花椰菜等10類40多個品種,其中有廣度山牌高山紅茄、朱溪鎮的紅茄產業帶;上張鄉安嶺鄉、朱溪鎮的辣椒產業帶;大戰鄉的生薑產業帶幾大特色產業帶。由於該縣高山蔬菜生長環境優良,空氣新鮮,水源清潔,無“三廢”污染,蔬菜病蟲害輕,很少使用農藥,生產的高山蔬菜不僅鮮嫩、品質好口感好的綠色生態食品,同時因高山晝夜溫差大,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多,也是人們首選的保健蔬菜。近年來,該縣高山蔬菜經過包裝和宣傳,知名度、美譽度大提高,每年都有5000噸高山蔬菜源源不斷地銷往寧波、溫州、金華台州市場,不僅滿足了人民民眾的生活需要,也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4)仙居有機茶

“喝仙居有機茶,做人間活神仙”。仙居有機茶色、香、味俱佳,1991年獲浙江省茶葉學會鬥茶會優良獎;1992年在浙江省首屆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會中被評為暢銷產品;1993年被評為“浙江名茶”;1995年獲林業部特優新博覽會銀獎;1998年被評為省優質農產品;1999年通過省農業廳第三屆名茶複評。在2001年4月中下旬舉行的“會稽”杯浙江精品名茶展示會和“龍頂”杯浙江名茶評比活動中,仙居有機茶連續榮獲金獎。2001年5月,仙居有機茶茶樣經茶葉專家認定屬中國名優茶,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陳列。2001年11月,仙居有機茶被評為2001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2005年仙居碧綠又榮獲“北京馬連道浙江綠茶博覽會”金獎。

(5)仙居黃花菜

仙居黃花菜產於浙江省仙居縣。地處浙南丘陵山區,土壤以沙土為主,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 ,其種植黃花菜已達300餘年,傳統優良品種為仙居花,適應性廣,抗逆力強,根系發達, 耐旱、耐瘠,適宜山地種植,具有早熟、抗病、豐產、優質等特點。

(6)仙居八大碗

仙居八大碗是別地吃不到的鄉家傳統風味,仙居傳統八大碗專做當地代表菜的酒家。八大碗指的是蓮子(白扁豆)、海參、泡鯗(xiang)、大魚、翻碗肉、敲敲肉、大臉豆腐、肉皮泡這八道菜式,比較特別的是泡鯗和敲敲肉.泡鯗由包裹鹹魚乾的麵餅炸至外焦內韌.敲敲肉真的是將肉塊敲扁敲松做成,翻碗肉實際上就是大塊肥碩的紅燒肉,號稱“蓮子”的白扁豆是道淡雅的甜品.女孩一定喜歡。

旅遊資源

仙居景星岩
景星岩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仙居縣城城西27公里處,總面積27.3平方公里,海拔742米,與神仙居景區相鄰。景星岩整座山體南北長而東西狹,首尾昂起,象一艘巨型的大輪船停泊於此,兩台高速觀光電梯將您直送景區,鬼斧神功的奇峰峭壁,綺麗如畫的翠竹秀林構成了這裡的奇特景觀。景星夜景中山巒重疊,明月東懸,仿佛浮於波濤之上,入住景星岩,大有飄飄欲仙之感。故人們將景星岩稱謂之人間仙境。景星岩景區不僅自然景觀秀麗,同時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及燦爛的歷史文化,宏偉寺廟,蜿蜒的望月長廊,罕見的圓寂塔,典雅幽靜的望月樓、夢月樓、奔月樓,古色古香醉月樓,別有詩意的多功能廳,風情無限頌場,是您旅遊、休閒、度假、會議的最佳去處。
仙居永安溪漂流
永安溪是仙居的母親河,橫貫仙居全境。現向遊客開放的永安溪漂流河段總長5公,相臨仙居縣城關鎮,交通十分便利,漂流起點碼頭距離縣城南效9公里處,區位條件十分優越。小小竹筏溪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一到碼頭呈現在眼前的尋長廊飛檐、紅柱青石、 卵石牆面的候漂廳就讓人仿佛進入畫中,乘坐在仙居人民土製的工藝竹筏順流而下,怡情水,確令人心曠神怡。放眼四周,兩岸翠竹掩映,綠樹成蔭,“獅子迎賓”、“糖葫蘆山”,“石倉古洞”等桃源景色款款而來,與兩岸的草地、灘林、遠山、藍天、白雲以及溪中的小精靈和悠揚的山歌 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幽谷溪流,清澈見底,終年不枯且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一級飲用水標準。一路溪道曲折,空氣清新,花香鳥語,奇趣橫生,讓人溶於自然,回歸自然,穿梭於碧水藍天和水光山色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賞賜,其樂無窮。仙居永安溪漂流實是人們旅遊觀光,避暑納涼,度假休閒的理想場所。

仙居交通

位於中國浙江省東部的居,是中國的沿海開放縣之一,交通設施完善,縣內的交通工具可以直達任何一個景區,旅客完全沒必要擔心出行問題。
航空:黃岩機場,與仙居縣城相距80公里,至今已開通了上海、北京、南京、武漢、廣州等地的航線。
海運:所在台州沿海港口城市已建成水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形客、貨運輸網路。椒江港海運直達韓國、日本、香港、上海、廣州、大連等國內外30多個港口。
公路:仙居境內的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早在1997年,就已經成為浙江省的鄉通公路的先進縣,四面坦途。
高速:諸永高速的開通,大大縮短了跟杭州的距離。基本上2個半小時就可以到達仙居城關下高速。比起走滬杭甬轉上三高速到天台在104國道到達仙居來說大大縮短了時間。
上海——交通:

1、上海自駕游至仙居的交通介紹:上海出發走滬杭甬高速,然後轉入上三高速,天台下高速便可直達仙居,約四個小時的車程左右。
2、火車:上海南站——臨海站(動車組),到達臨海站後,乘坐至仙居的快客汽車。
3、汽車:上海有直達仙居的大巴,公興路88號的長途北區,中興路1662號的“客運總站”,都有直達仙居的大巴,約五個半小時車程左右。

資源特色

水資源豐富:仙居縣水資源達2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達21.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達3.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達5644立方米,是台州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3倍,是全國、全省的2倍。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4萬千瓦時。全縣中小水庫約50座,總庫容約達7157萬立方米。2003年建成的國家大(二)型仙居下岸水庫總投資4.5億元,庫容達 1.35億立方米。水資源保護較好,目前永安溪中上游水質仍保持在一類標準。
礦產資源:氟石礦儲量為315萬噸。鉛鋅礦儲量為16.6萬噸。銀礦儲量為123萬噸。

經濟社會

仙居是“中國楊梅之鄉”、“中國工藝品之都”、“中國有機茶之鄉”。2008年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實現了經濟平穩增長。全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79.2億,增長8.3%;財政總收入9.24億,增長1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8億,增長1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7億,增長1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億,增長1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5元,增長9.9%,農民人均純收入6307元,增長12.9%,自營出口2.7億美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一年,全縣在推進醫化行業轉型升級、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成績突出,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50:3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3萬畝,總產量11.3萬噸,比上年加7500噸。特色農業快速發展,新增楊梅1.5萬畝、高山蔬菜1.2萬畝。楊梅投產3.6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2億多元。13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獲省級認證。仙綠牌楊梅等31個農產品獲國家名牌產品和綠色農產品認證。楊梅、蜜桔遠銷國外。農民人均純收入3621元,同比增長8.2%。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工業總產值67.5億元,同比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9億元。溪灘地開發取得進展,永安工業集聚區規劃開發4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廠房10.8萬平方米。五大工業園區(集聚區)完成投資1.98億元。2004年招商引資引進項目24個,協定引進資金7.6億元。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旅遊業高速增長。全縣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景區門票收入145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9.7%、58.9%,旅遊經濟收入6.5億元。金融運行態勢良好。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3.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7.1億元,存貸比61.8%。
縣城和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經濟開發區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永安公園建設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工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急需項目,已完成防洪大堤工程1400米,晨曦路盂溪大橋基本建成。西門片區改造拆遷安置區建設進展順利,拆遷工作圓滿完成。環城北路建設和環城西路拓寬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城北路路面修復工程全面完工。台金高速公路、諸永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界嶺頭至田市段公路改建工程完成招投標。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被確定為華東電網“十一五”規劃擬優先開工建設的站址,被列入省電源建設“三個確保一千萬千瓦”計畫。盂溪水庫前期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教育工作成績顯著。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81%,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初升高比例87.1%。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勢頭良好。建成了40家基層文化俱樂部,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電視覆蓋率100%,廣播覆蓋率98.0%。

歷史人物

項斯
項斯,字子遷,城東朝陽山下(今項斯坑村)人。唐開成、會昌前後在世。生性曠達,灑脫不羈。未仕前築草廬於朝陽峰前,讀書吟詩,研討格律,沉湎于山水之間達30多年。其詩格調清致,被水部員外郎張籍推為清奇雅正主李益派的升堂詩人。
會昌三年(843),項斯以詩祭酒楊敬之,楊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自此廣為延譽。“說項”一詞即源於此。會昌四年,項斯登進士第,任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轄境)縣尉,卒於任所。所著有《項子遷詩集》。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共98首。
陳襄
陳襄(1017—1080),字述古,人稱古靈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省閩侯縣)人。北宋慶曆進士,初任浦城縣(今屬福建省)主簿,攝縣令事,八年(1048),升為仙居縣令。時仙居“民尚樸野,罕知讀書”,“民窮多變,監獄患滿”。陳襄蒞任,首抓教化,改文廟,創學宮,延聘名師。先後作《勸學文》、《勸俗文》,勸諭鄉民遣子入學,並親至縣學講學。自此仙居辦學之風日盛,“弦誦相聞,人才蔚起”,“百里田疇熟,一年囹 閒”。離任時,民眾攀車遮道,依依不捨。
南宋乾道七年(1171),後人在南峰山桃花洞建古靈祠,以示紀念。
呂師囊
呂師囊(?—1121),十四都(今白塔鎮)呂高田村人。初為摩尼教首領,常“散金於人”,扶貧濟困;“人有急,輒為排解”,有“信陵君再世”之稱,不少人直稱呼他為“信陵君”。
北宋宣和二年(1120),仙居大旱,遍地饑民。宣和三年春,饑荒更趨嚴重,官府四出催逼稅賦。三月十日,呂師囊和白塔一帶百姓千餘人被征給縣署送糧。到下石井渡口時,又餓又累,要求小歇,反遭押糧官的毒打。呂師囊忍無可忍,躍上一處高坎,揮臂怒吼:“逢此飢歲,官輸民糧,乃天公地道,今反向民敲骨吸髓,天理何在耶?!”教友呂助乘機傳播:“方見師囊水影已冠紫金,服龍袍,乃真天子王者兆也!”眾起回響,打死押糧官,並散糧救飢。白塔寨巡檢鄒進、縣尉徐默成率官兵前來鎮壓,被全殲。起義軍當日破仙居城,宣布廢“宣和”,以方臘年號“永樂”紀年。永康、永嘉一帶百姓和教徒也紛紛回響,起義軍很快發展到上萬人,號稱十萬。
三月十三、十六日和四月初四日,呂師囊三次圍攻台州,未克。四月十三日,揮師兩路,攻取天台、黃巖縣城。四月底,方臘被捕。呂師囊率部給折可存、劉光等部宋軍以迎頭痛擊,並攻克樂清縣城。還會同青田起義農民攻打溫州,重創宋軍姚平仲、楊震等部。五月,江淮荊浙宣撫使童貫調15萬“西北勁兵”鎮壓浙東義軍,呂師囊部受壓力越來越大,形勢惡化。六月,義軍被圍困在黃眼硤石口,血戰竟日,突圍時軍師呂助被俘犧牲。七月十六日,師囊聯合永嘉義軍俞道安部,再攻溫州,圍城36天,終因宋援軍趕到而再次失利。俞道安在永寧山(永嘉縣境)犧牲。義軍在黃岩斷頭山遭宋君折可存部圍困,多英雄戰死。呂師囊傷重跳崖被俘,解至臨海,先被箭射,後遭裂屍。台郡貧苦百姓暗自痛哭不止。
呂師囊起義軍被鎮壓後,童貫下令“赤其族”,對呂的族人和教友進行斬盡殺絕。呂高田全村被毀,血流成河。多年後,一些倖存者從逃亡地遷回,在原呂高田村東的韋姜溪橋頭重建家園,名呂橋頭
吳芾
吳芾(1104—1183),字明可,號湖山居士,田市吳橋村人。紹興二年(1132)進士,官秘書正字,因揭露秦檜賣國專權被罷官。後任監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愛自強、勵精圖治。兩淮抗金失利,主和派為求偏安一隅,紛紛主張對金退讓。吳芾力排眾議,建議高宗親征,駐蹕建康(今南京),“以系中原之望”。隆興元年(1163),升禮部十郎。二年十一月,任敷文閣直學士臨安知府,十二月,復威吏部侍郎。幾經升遷,氣質益堅。曾言:為管“視百姓當如父母,視公事當如私事;預期得罪於百姓,寧得罪於上官。”終為權臣所忌,出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蕪湖轄境)。乾道五年(1169),以龍圖閣直學士告老還鄉,修小西湖於后里吳,終日從事著述。卒年80,謚康肅。墓葬於縣西十里申岙,朱熹為其作神道碑文。著有表奏五卷,詩文30卷,今存《湖山集》十卷,收纂於《四庫全書》。
郭磊卿
郭磊卿(1186—1239),字子奇,號兌齋,船山村人。少時看到門前竹子叢生,就寫了一幅對聯:“遍地冗枝都與去,倚天高幹一齊留。”表達其除邪扶正、治暴安良的抱負。
嘉定元年(1208)中銓試,授迪功郎,後出任湖南湘潭縣丞。縣領屈從劣紳,錯判一起案件,磊卿據實提出糾正,被拒絕,即辭職還鄉。嘉定七年中進士,授邵州州學教授。嘉熙三年(1239),任樞密院編修兼兵部侍郎官、左正言兼侍講,纂修國史。由丞相史彌遠的幕僚余天錫,藏污納垢,迫害忠良,朝野敢怒而不敢言。郭磊卿冒死上疏劾走:“鴟鴞入林,鳳凰遠去;豺狼當道,騶麟自藏。陛下欲聚群賢以興治,而股肱喉舌之任,乃使庸邪廁跡其間,是卻行而求前也。”連奏三章,余天錫終於把關。史嵩之繼任相位,怙權不法,禍國殃民,磊卿義無反顧,擬章劾奏。史嵩之以明升暗貶之法任他為理宗起居郎,磊情憤而離京,被宣押羈留,不久暴粗。磊卿與杜成治、徐元傑等人在端平間以“彈劾權幸無所避”而聞名遐邇,稱“端平六君子”。卒謚正肅。著有《兌齋集》。
吳堅
吳堅(1213—1276),字彥愷,號實堂,官路后里吳村人。其月幅“彈劾權幸無所避”堅膽小怕事,曾作詩勸之,詩云:“家由余忠上所知,殊恩豈獨眷中閨。巍冠已許掛神武,散筆不妨窈翠微。餘事只消尋煉鼎,閒居恰好試新衣。更宜築屋雲煙上,門外莫關誰是非。”
淳祐四年(1244),中進士。次年十月,任太學博士。後平步青雲,理宗時已為朝廷重臣。德祐元年(1275),元軍兵臨宋都臨安(今杭州)城下,對宋迫降。宋朝廷極度驚恐。十二月,吳堅受任簽書樞密院事,二度出使元軍營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升任左丞相兼樞密使,受謝太后命,與賈餘慶等先赴元營議降,後為祈請使,赴元大都(今北京)呈降表,交宋璽。後被羈留大都,當年病故。葬於城郊西岙。
陳仁玉
陳仁玉(1212—?)字德公,一字德翁、德韜、德翰,號碧棲。嘉定五年(1212)出生於城南黃村(今城關鎮小南門附近)。幼習春秋,攻經史,博覽天文地理諸籍,每有心德,必記之。淳祐三年(1243)秋,輯成《游志篇》,薈萃歷史名流遊覽泰山、沂水、武夷、秦淮、象山等名山大川的遊記,凡88篇,看興致。同年又寫成《永鑒稿》。仙居盛產合蕈、稠膏蕈、栗殼蕈、松蕈、竹蕈麥蕈、玉蕈、黃蕈、紫蕈、四季蕈、鵝膏蕈等11種食用菌,陳仁玉通過觀察、品嘗、研究,於淳祐五年寫成《菌譜》。此書為目前所知的世界最早的食用菌專著,被編入《四庫全書》。淳祐九年,受臨安知府趙與 之託,負責纂輯《淳祐臨安志》。他先與通判吳革,吳調遷後又與王亞夫“晝訪夜思,參以書傳所省憶,耳目所睹記,得古今事跡千數百條,厘為門者十有二,為類者九十有九,為卷者五十有兒,總之數十萬言,亦略備。”十年十二月,書成。該書為我國古代方誌中的上乘之作,對研究宋史和宋代臨安史很有參考價值。後任誤為施諤纂輯。近年洪煥椿發現了《永樂大典》收錄德陳仁玉《淳祐臨安志序》,方在其《浙江方誌考》一書中予以更正。
淳祐十一年,陳仁玉以“白衣”受詔為筵講官。開慶元年(1259),賜同進士出身。九月任軍器監丞兼國史院編修官,十一月任浙東提刑,兼知衢州。後歷任浙東安撫使、兵部侍郎等職。
德祐元年(1275),謝太后下詔降元。陳仁玉時已告老歸寓台州。與權知台州事王鈺相議拒招,並招募義民築城,死守台州。景炎元年(1276)二月城坡,王鈺戰死。陳仁玉退隱黃岩石壙山中。臨終戒孫永不仕元。後移葬城郊南峰山桃花洞冊。
翁森
翁森,字秀卿,號一瓢,雙廟下支村人。生卒年月不詳。
南宋亡,翁森立志不仕,隱居教授。元至元年間,建安洲書院於縣東南二十五里得崇教里(翁的居所),以朱熹白鹿洞學規為訓,堅持以儒術教化鄉人。從學者先後達八百多人。元代廢科舉,鄉里人甚少攻讀,學風日下,本縣地處窮僻,文化尤其日衰,經翁森的力挽,耕讀之風又“彬彬稱盛”。翰林學士陳剛中曾為之作《安洲鄉學記》。至元二十四年(1287),道士翁道全於縣東南三十五里建葆真書院,翁森為之作記,所著有《一瓢稿》。內《四時讀書樂》一文,膾炙人口,被選編入民國時期得國中國文課本。墓在下支村下翁山。清道光十四年(1888)秀才王玉、王鶴年重修,程章作碑記。
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柯思岙村人。父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為顯揚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隨父遷居錢塘(今杭州)。延祐元年(1314)以父蔭補華亭縣尉,不就。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柯九國筆下的墨竹"各具姿態,曲盡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葉盛,欣欣向榮;老竹稍稍倚斜,枝葉扶疏,勁節健骨;幼竹奮發向上,稚葉初長,充滿朝氣。正如元朝國子祭酒劉鉉所讚嘆的"晴雨風雪,橫出懸垂;榮枯稚老,各極其妙。"此外,明朝劉伯溫、清朝乾隆皇帝對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題詠之作。論者“有文同之後,三百年間無此筆墨”之譽。九思寫竹乾用篆法,挺拔圓渾,寫竹枝用草書法,寫竹葉用八分或魯公(即顏真卿)撇筆法。竹間點綴樹石、荊棘、野卉,饒有奇趣。亦善墨花。所畫山水,蒼秀渾厚,丘壑不凡,意境含蓄、清新。其畫、詩、書法,時人稱為“三絕”。
天曆元年(1328),柯九思遊學建康經人引薦結識了懷一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寶和禮用玉器)一職。天曆二年,元文宗仿宋閣學制,柯九思被遷升為奎章閣鑒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鑑定。皇帝對柯九思頗信任,為讓他能自由出入禁中,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一起常侍皇帝左右。柯作畫,虞題詩,"寵顧日隆"。虞集寄詞柯九思的長短句《風人松》中提到的"晚值金鑾殿"、"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就是當時的一種實錄。後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姻脂橋。柯九思的南歸使名士雲集的江浙文壇增添了活力。但這位"先一奈是丹丘仙,迎風一笑春翩翩","狂逸有高海岳之風"的風流名士受此油印重打擊後,心情十分悒鬱。據柯德《春花秋花草堂筆記》載,至元五年(1339)柯九思曾迴轉故鄉仙居,"每憶大都,皆不堪往事。"一老道請他作畫吟詩,心情不佳的他以"山不入目不能畫,水未入懷不能吟"為由婉言謝絕。
至正三年(1343)十月,柯九思暴卒於蘇州,年僅五十四歲。
有《丹丘生集》。其書法作品傳世絕少,存世書跡有《老人星賦》等。畫有存在故宮博物院的《清悶閣墨竹圖》和上海博物館的《雙竹圖》等。
吳時來
吳時來(1527—1590),字惟修,號悟齋,厚仁村人。七歲能詩文,有神童之稱,一次野火燒山,其父吟曰:“半塊火可燒千仞山”。他接詠道:“一粒谷能種萬頃田”。後參加縣試、府試,均占鰲奪魁。嘉靖二十八年(1549)鄉試中舉。次年會試不第。歸來後至離家二十里的景星岩古剎,面壁苦讀,三年不下山。三十二年中進士,任松江府推官。
三十三年,倭寇侵犯松江。百姓紛紛入城逃難,倭寇則在後狂追濫殺。時來下令開城讓數萬難民進城,妥為安置。並親率數百名強弩手出城迎敵,斬寇數千。升刑部給事中,劾罷兵部尚書許論、宣大總督楊順、御史路楷等嚴嵩黨人。嚴嵩恨甚,命出使琉球,未遂。三十七年,為嚴嵩誹謗,謫戍橫州(今廣西橫縣)十年。其岳父和老父先後去探望,都因瘴癘死於橫州。時來在橫州淡然無怨,閒讀群書,建悟齋書院,朝夕講學,造就人才,開拓當地文化。
隆慶元年(1567),回京任工部給事中,曾籌劃多處治河事宜,造益於民。又向穆宗上疏推薦譚綸、俞大猷、戚繼光,“宜用之薊鎮,專練邊兵,省諸鎮徵調”,得穆宗採納。劾罷僉都御史劉秉仁,直諫之名聲,震朝廷。二年,受命巡撫廣東,赴任前濫舉親信59人,被劾罷官,回籍閒居16年。
萬曆十二年(1584),任湖廣按察副使,鏇升任刑、吏二部侍郎。十五年,官至左都御時,劾八誠意伯劉世延,並對其違法的下屬也予治罪,但不久又隨波逐流,“晚節不能自堅,委蛇執政間”。十八年,連為饒伸、薛敷教、史孟麟等所劾,病逝於北京。贈太子太保,謚忠恪,不久被奪謚。墓葬於橫溪大林村。

推薦行程

(仙居二日游)
第一天:早上8:00杭州旅遊集散中心集合,8:40經停吳山諮詢點(華光巷10號),乘車經諸永高速轉入台金高速前往仙居(約兩個小時),用中餐後遊覽仙居的母親河――永安溪,乘竹筏漂流,讓您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囂,碧水、藍天、遠山能讓你品味到似水柔情般的逍遙溫馨和兩岸奇趣橫生的田園景色。車站邊有當地特色的各種土菜可供選擇,最有仙居特色的當屬楊豐山土菜館。晚餐後在仙居縣城酒店住宿。
第二天:早餐後遊覽神仙居,置身仙境,享受透著飄渺仙氣的那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如果機會好還可以在大自然中聆聽民族音樂演奏,觀看高空走鋼絲表演。中餐後,逛浙江最大的白銀工藝品市場,13:30左右乘車返回杭州,結束愉快仙居之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