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證偽性

可證偽性

Flasifiability 指從一個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解釋、預見)在邏輯上或原則上有可能與一個或一組觀察陳述發生衝突或牴觸。 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能為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範疇為自然科學。何祚庥院士認為:英國哲學家玻普(就是卡爾·波普爾)有一個關於偽科學的定義,認為凡是不具有可證偽性的“科學理論”,即是偽科學。證偽主義使人們相信所有的科學都只是一種猜測和假說,它們不會被最終證實,但卻會被隨時證偽。數學和邏輯學之所以被劃分到了非科學的原因在於他們並不需要經驗去檢驗它們,他們被休謨稱為必然真理。

詳解

“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顯然滿足可證偽性的標準。即使我們當時的測量儀器不容許我們十分有把握地對檢驗的結果下斷語,但是駁倒這種理論的可能性顯然是存在的。占星術經受不住這種檢驗。占星術士對他們所相信的確實證據極端重視和極端迷信,以致他們對任何不利的證據都完全無動於衷。還有,他們把自己的解釋和預言都講得相當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駁倒他們理論的事情(假如理論和預言說得更明確一點的話),他們都能解釋得通。為了逃避證偽,他們破壞了自己理論的可檢驗性。把預言講得非常含糊,使預言簡直不會失敗,這是典型的占卜者伎倆;使預言變得無從反駁。

在近年來中國大陸興起的關於偽科學討論中,《猜想與反駁》再次成為熱點。該問題的焦點轉向了中醫科學性的問題。

何祚庥院士認為:英國哲學家玻普(就是卡爾·波普爾)有一個關於偽科學的定義,認為凡是不具有可證偽性的“科學理論”,即是偽科學。人們在認識客觀真理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少錯誤,有錯改錯,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如果把錯誤的東西說成是正確的科學的,向社會公眾推薦的話,就是宣傳偽科學。聶文濤則認為:那些已經被證實與實際情況相反的(糖尿病)理論,不能再稱之為科學理論。被證偽的理論就是錯誤的理論;邏輯上成立,與臨床現象相吻合,這樣的理論暫時不能被證偽,這樣的理論應該受到肯定。在現實中,可證偽性經常被理解成已經被證偽。因此,區分理論是否符合科學理論表達方式應該是另一條原則,那就是理論的表述者必須清楚其表述內容的全部含義。最大的偽科學不是迷信,而是把科學神秘化:“我雖然不知道這件事情,但我卻知道科學家知道,我也知道科學是正確的。”

基本邏輯原則

波普爾同意對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強調這樣的經驗科學應該服從一種證偽主義。證偽主義至少存在兩個優點。第一,科學理論的表達一般為全稱判斷,而經驗的對象是個別的。所以,經驗如果用來證實理論,那么它將是無法窮盡一般的理論的。比如,再多的牡羊也不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隻黑羊就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所以,經驗的真正意義在於可以證偽科學理論。第二,證偽主義可以避免對錯誤理論的辯護和教條。如果堅持實證主義,那么一旦出現與理論相悖的經驗,人們便會做出特殊的設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論能滿足經驗。但實際上這樣的設定往往是極不科學的。證偽主義使人們相信所有的科學都只是一種猜測和假說,它們不會被最終證實,但卻會被隨時證偽。

證偽主義應採用試錯法。這是指人們應該大膽地提出假說和猜測,然後去尋找和這一假說不符合的事例。根據事例對假說進行修正,不斷重複這一過程,乃至將最初的假說全盤否定。試錯法對理論的修改和完善是沒有止境的,試錯法的結果只能是一個較好的假說,但不是最好的假說。最好的假說是終極真理的代名詞,和科學精神相悖。

波普爾同樣想整合唯理論和經驗論的衝突,但他同時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和經驗論都承認,知識起源於一個不變的基礎。唯理論認為這個基礎是普遍必然的原則,而經驗論認為它是人的經驗感覺。波普爾的科學哲學核心在於,一切理論和原則都可以被證偽,而經驗雖然不是知識的來源和基礎,卻是檢驗知識的標準。他將這種觀點稱作理性批判主義。

於是科學和非科學的劃分在波普爾這裡得到了明確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識的。非科學的本質不在於他的正確與否,而是在於它的不可證偽性。於是數學和邏輯學便被劃分為非科學的。同樣,心理分析學說,占星說,骨相學,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也都是非科學的。它們都不可被證偽。數學和邏輯學之所以被劃分到了非科學的原因在於他們並不需要經驗去檢驗它們,他們被休謨稱為必然真理。而科學和非科學一樣,都既包含著真理,又包含著謬誤。

非科學理論舉例

我們時常在電視上看到財經評論員預測或解釋股市走勢,他們會說股市上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下降就是因為那個原因﹐如此類推。你大概會被這些看似無所不能分析的專家所吸引,或許會認為他們的結論一定是經過強力的科學分析才能得出來﹐因此深信他們的分析是“科學結論”。

不過從“可證偽性”的角度來看﹐多數的財經評論員結論是不會被承認為科學理論的﹐原因是它們都沒有提出可被證偽的預測,不能被“證偽”。只能夠解釋而不能預測的理論是不會被認為是科學理論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