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雞鳴寺

古雞鳴寺

古雞鳴寺,位於雞籠山東麓,是南京最古老梵剎之一。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始創道場。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在此興建同泰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重建寺院,親自題額為“雞鳴寺”,取“聞雞起舞,晨興勤苦”之意。1958年改為尼眾道場。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重要寺院。古雞鳴寺已從香火道場逐步轉為尼眾學修道場。古雞鳴寺集山、水、林、寺為一體,環境十分優雅。“雞鳴春曉”為金陵四十新景之一。

南京古雞鳴寺

南京古雞鳴寺--南朝首剎古雞鳴寺,位於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雞籠山東接九華山,北臨玄武湖,西連鼓樓崗,山高62米,因山勢渾圓似雞籠而得名。

雞籠山背湖臨城,滿山濃蔭綠樹,翠色浮空,山青水秀,風景綺麗。雞鳴寺寺址所在,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闢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才使這裡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同泰寺與台城(宮城)隔路相對,整個寺院依皇家規制而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盛極一時,無愧於"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之譽。由於皇帝的尊祟,同泰寺儼然如當時南方之佛教中心,天望高僧達摩從印度來建康時,就居於此。梁武帝經常到寺里說法講經,聽眾逾萬,並曾先後四次捨身到同泰寺為僧,脫下皇帝龍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過起僧人生活,人稱為"皇帝菩薩"。梁大同三年(538年),同泰寺浮圖因雷擊起火,釀成寺內大火,這座龐大的寺院只有瑞儀和柏堂兩個大殿倖存,其餘皆化為灰燼。

" 侯景之亂"後,同泰寺荒蕪多年,直至922年楊吳時,才又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南唐時稱淨居寺,建有涵虛閣,後又改稱圓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寶寺。至明初時,這裡只有一座小小的普濟禪師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興建寺院,盡拆故宇舊屋,加以拓展擴建,題額為"雞鳴寺"。後經宣德、成化年間的擴建和弘治年間為時六年的大修,寺院規模擴大到占地一古余畝,常住寺僧有百餘人之多。寺院依山而建,別具風格,共建有殿堂樓閣、台房宇達三十餘座,遠遠望去,儼然一華麗祗園。清朝康熙年間曾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為了迎早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憑虛閣,作為駐蹕行宮,乾隆也這座古寺題寫了匾額和楹聯。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火。同年間重修,僅有房屋十餘間,中間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資修建了觀音樓,樓內供著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有趣的是,雞鳴寺的觀音與眾不同,為一尊倒坐觀音菩薩像(面朝北而望),佛龕上的楹聯道明原因:"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雞鳴寺從今又稱為觀音閣、觀音樓。光緒二十年(1894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又將殿後經堂改建為"豁蒙樓",並手書匾額。

1958年雞鳴寺改為尼眾道場。"文化大革命"期間,雞鳴寺遭到嚴重破壞。1979年,政府為了保護名勝古蹟,落實宗教政策,決定重建雞鳴寺1983年以來,在方丈宗誠法師領導卞。寺廟修復了頭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豁蒙樓、景陽樓、韋殿、彌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藥師佛塔、藏經樓、法堂、客堂、至今早等,1985年雞嗚寺即重新對外開放,隨後又逐步修了大山門、毗盧寶殿、鐘樓、鼓樓、放生池等建築。自開放以來,雞鳴寺溝通了與港台以及海外佛教界的聯繫,常有佛教使吞訪問該寺,交流佛教文化,增進彼此了解。

修復後的雞鳴寺幽淨古樸,煥然一新。由雞鳴寺路左側循石級緩步而上,一座黃牆洞門迎面而立,洞門正中"古雞鳴寺’,四個金字熠熠生輝,這就是雞鳴寺山門。步入山門,左為施食台(志公台)。由施食台往前為彌勒殿,其上為大雄寶殿和觀音樓,殿內供奉著兩尊由泰國贈送的釋迦牟尼和觀音餾金銅坐像,並新塑了觀音應身像三十二尊,供奉於殿內。大雄寶殿之東為憑虛閣遺址,西為塔院。塔院內全部採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藝,青石鋪設地面,一座七層八面的藥師佛塔拔地而起。此塔為1990年重新建造,是雞鳴寺歷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約44米,外觀為假九面,實為七級八面。斗拱重檐,銅剎筒瓦,在陽光照耀之下,塔剎金光溢射四方。塔身建有內梯外廊,宏麗壯觀,映帶霞輝。此塔被稱為消災延壽的藥師佛塔,含國泰民安和為香客、遊人消災延壽的祝禱之意。寶塔南面正門上額?quot;藥師佛塔"四個大字,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的手跡。北門門額上鐫刻有"國泰民安"匾額,為南京市市長所題。塔內供奉有藥師佛銅佛像一座,此像原供奉於北京雍和宮,1972年由趙朴初向國務院提請、經周總理批准送給南京靈谷寺,靈谷寺維修時,將該佛像暫存市文管會,寶塔建成後,又從文管會迎奉於塔內。塔內每層中間還有四個佛龕,為明代金絲楠木雕,原為北京中南海舊物,每個龕內供奉有一尊捕木的藥師佛像。觀音樓左側為豁蒙樓,樓甚軒敞。豁蒙樓東即為景陽樓,樓上有對聯一副云:"雞籠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陽樓故址;玄武湖邊,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舊觀。"這兩座名樓為供人憑欄遠眺之處,今已分別闢為茶座和素餐館,為遊客提供良好的服務,使遊客得以一面品茗就餐,一面臨窗賞景,情景至雅。

南京古雞鳴寺,位於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清朝康熙年間曾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七層八面的藥師佛塔,為1990年重新建造,是雞鳴寺歷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約44米。此塔被稱為消災延壽的藥師佛塔,含國泰民安和為香客、遊人消災延壽的祝禱之意。寶塔南面正門上額題“藥師佛塔”四個大字,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的手跡。

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為了迎早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憑虛閣,作為駐蹕行宮,乾隆也這座古寺題寫了匾額和楹聯。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火。同年間重修,僅有房屋十餘間,中間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資修建了觀音樓,樓內供著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有趣的是,雞鳴寺的觀音與眾不同,為一尊倒坐觀音菩薩像(面朝北而望),佛龕上的楹聯道明原因:“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雞鳴寺從今又稱為觀音閣、觀音樓。光緒二十年(1894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又將殿後經堂改建為“豁蒙樓”,並手書匾額。1958年雞鳴寺改為尼眾道場。“文化大革命”期間,雞鳴寺遭到嚴重破壞。1979年,政府為了保護名勝古蹟,落實宗教政策,決定重建雞鳴寺1983年以來,在方丈宗誠法師領導卞。寺廟修復了頭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豁蒙樓、景陽樓、韋殿、彌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藥師佛塔、藏經樓、法堂、客堂、至今早等,1985年雞嗚寺即重新對外開放,隨後又逐步修了大山門、毗盧寶殿、鐘樓、鼓樓、放生池等建築。自開放以來,雞鳴寺溝通了與港台以及海外佛教界的聯繫,常有佛教使吞訪問該寺,交流佛教文化,增進彼此了解。

1987年,陸豐定光寺釋達觀和尚幾經跋涉,尋到雞鳴寺舊址,決心師承印真復建雞鳴寺。翌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雞鳴寺籌建理事會,年底由潮州開元寺釋定持方丈主持,舉行奠基典禮。1989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由開元寺堂主釋弘歉法師和南岩寺當家釋弘如法師舉行重建動工儀式。1999年底,省佛協副會長、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釋宏滿被聘為該寺方文。現雞鳴寺已初具規模,建成恢宏壯麗、氣象莊嚴的大雄寶殿,殿內奉祀三寶佛。並先後建成外山門、三大士閣、素菜館、禪房、鐘鼓樓等,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山門牌坊“雞鳴寺”由著名書法家、前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所題,並有釋定持、朱帆、余藻華等名家題撰的楹聯墨寶。

交通:乘游1路、2、3、11、15、20、24、31、48、52、70、304路車可達。

門票:5元,登藥師佛塔5元

古雞鳴寺古雞鳴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