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鎮

古浪鎮

古浪鎮以藏語古爾浪哇而得名,意為黃羊出沒的地方,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是古浪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全鎮轄1個街道辦事處,4個居委會,80個村民小組,7589戶,29942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自然環境:古浪鎮平均海拔2070米,年均降雨量360毫米,年均氣溫4.9℃,全年無箱期140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積1626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8700萬畝。
行政區劃:轄居民委員會4個,村民委員會6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11162戶,鄉鎮總人口34150人,鄉鎮從業人員10163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6個,通郵的村6個,通電話的村6個,通公路的村6個,通自來水的村5個,通有線電視的村6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6281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113萬畝,糧食總產量3685噸,財政總收人453萬元,財政支出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099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0所,在校學生總數2872人,教師總數135人;醫院、衛生院l所,醫生數18人,病床25張。

鄉鎮簡介

0

古浪,以藏語古爾浪哇而得名,意為黃羊出沒的地方。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是古浪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312國道、蘭新鐵路縱貫全境。全鎮轄1個街道辦事處,4個居委會(街西、街東、上城、新苑),6個村委會(峽峰、暖泉、豐泉、小橋、胡家灣、聯泉),80個村民小組,7589戶,29942人,其中農村3852戶,17504人,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5所,初小3所。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6個。境內居住著漢、回、藏、蒙、苗、滿、東鄉、土、毛南、瑤等十個民族。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9503萬元,糧食總產量527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550元。全鎮2001年平田整地1000畝,完成渠道建設8公里。全鎮已有6個村145戶安裝電話,270戶使用燃氣灶,2876戶拉通有線電視。2001年營造經濟林、防護林1310畝28萬株。全鎮總耕地面積3.5萬畝,水地2.4萬畝,海拔高度2070m,平均氣溫4.9℃,平均降雨量390mm,蒸發量1769mm,晝夜溫差12.9℃。

機構編制

核定行政編制17名,核定領導職數8名。鎮事業單位農技站編制4名,農經站編制2名,獸醫站編制5名,農機站編制5名,鎮廣播站編制3名。在機構設定上我鎮設五辦一部,即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村鎮建設辦公室,人民武裝部。

產業結構

0

農業結構,在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增長的基礎上,實行三壓三擴(壓小麥擴玉米擴洋芋擴豆類;壓夏擴秋;壓糧擴經擴草)措施。採取“一變二”(一茬變二茬),“二變三”(二元結構變三元結構)的辦法。一要建立露地蔬菜生產基地。以峽峰、豐泉為龍頭,在全鎮擴大露地蔬菜種植面積,有計畫、有步驟、有側重點地發展甘蘭、美國西芹、菜花、西紅柿、胡蘿蔔等蔬菜。計畫發展到4000畝。二要發展高賴氨酸玉米。聯泉、胡灣、小橋、暖泉積極引進種植早熟、豐產高賴氨酸玉米,計畫發展到3100畝。三要發展脫毒洋芋生產。以峽峰、豐泉、小橋為重點,積極引調脫毒洋芋品種進行地膜覆蓋載培,計畫發展到1500畝。四要發展優質飼草生產。以聯泉、胡灣、小橋三村為重點,引進大葉苜蓿、串葉草、紅豆草等優質飼用牧草,計畫發展到2200畝。五發展優質小麥生產。為保證在結構調整後糧食總產穩定,應積極引進種植硬粒、大穗、早熟、豐產小麥品種進行種植,計畫發展到7000畝。通過五大產業的發展和其它經濟作物的種植,最終使小麥面積達7000畝,啤酒大麥1800畝,豆類800畝,油料1700畝,玉米3700畝,洋芋1500畝,蔬菜4000畝,優質飼草2200畝,其它經濟作物1738畝。最終使夏秋比例由原來的7:3調整為5:5,糧經草比例由原來的7.7:2:0.3調整為5.1:4:0.9。

生態立縣

全鎮規模養殖戶達285戶,飼養量達3。1萬頭(只)。發展以暖泉村為重點的日光溫室共36座。蔬菜品種主要為芹菜、苞菜、晚豐甘蘭、中甘11號、美國西芹、脆芹1號等多個品種。形成了以豐泉村為主的規模養殖(百頭小尾寒羊種羊繁殖)和特色種植(蘑菇種植)基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