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遺址

古格遺址

古格遺址在距象泉河南岸的札布讓村的一座高約300米的土崗上。現存的遺址是古格滅亡時留下的遺存。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1912年英國人麥克活斯.揚,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裡,進行了考察。此後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探奇訪幽。而真正進行科池考察的是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蹟445,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1處;發現武器庫1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歷史介紹

古格遺址古格遺址建築

對於許多人來說,古格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如果把這個消亡了350年的王國的價值。把它和中美洲瑪雅文明,義大利的龐貝古城相提並論,三者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文明鼎盛時期突然遭到滅頂之災,正是因為突然的變故,一切都被保存下來了。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人類幾乎不知其存在,沒有人類的活動破壞它的建築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畫和藝術風格,它們甚至保留著遭到毀滅的現場。

如今的古格故地,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十幾戶人家守著一座空蕩蕩的城市廢墟,而這十多戶人家並不是古格後裔。那么當日十萬之眾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這裡發生了什麼樣的天災或者瘟疫使得繁榮富強的文明突然間完全徹底消失?古格文明何以消逝得無影無蹤? 時至今

古格遺址古格遺址

日,我們對於古格王國還是知之甚少,少量的歷史典刊,殘缺並且相互矛盾的記載,不僅沒能揭開古格王國神秘的面紗,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將西藏西部眾多的秘密深鎖其中。

10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於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為其統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讓位於現札達縣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經測量,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除了這些由於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古格王國境內還有大量的無遺蹟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難以數計。

文化背景

古格遺址古格遺址奇景異石

9世紀中期,吐蕃王朝逐漸衰落,西藏社會進入割據時期。王室後裔中 相繼興起拉薩王系、山南雅隆覺沃王系、古格王系、拉達克王系等等。諸系中影響最大,歷史遺存最豐富的首推古格王系。

古格王系起於10世紀中期,由吐蕃第9代藏王朗達瑪的曾孫吉德尼瑪袞創建。史載,朗達瑪殺其弟篡奪王位,又因毀滅佛法被僧人刺殺。其後,兩妃各挾其子爭奪王位,征戰近30年,民不聊生。平民奴隸於王室紛亂中揭竿而起,處死了維松的兒子貝考贊,其子吉德尼瑪袞攜眾逃亡阿里。古格王朝在西藏佛教後弘期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700多年的盛衰史也由此成為史學者們關注的課題。

出托林西向,沿曲折迂迴的象泉河要行走18公里。城堡後面綿延的土林像一條巨龍,城堡所附的小山酷似龍爪,南北走向。四周的土林依然壯觀,但相形之下,開闊的谷地上古格的廢墟更加輝煌。這是一大片依山迭起的建築群,它與西藏中部地區的宗堡建築在整體上相似,下部為民居,中部是寺廟,上部是王宮。考古學家鑑定其高差175米 ,建築面積約72萬平方米,包括445座房屋(遺蹟)、879、58、4和28塔,以及一批糧倉、武器庫,規模大於布達拉宮以外的任何宗堡建築。與 眾不同的是,它下部的窯洞群,既有一般的民居,又有許多出家人修行的法洞,遙見當年宗 教風氣之盛。

歷史傳說

古格遺址古格王朝

札不讓的北面,有一個名叫“魯巴”的地方,是札達縣的一個鄉。藏語中“魯巴”意為“冶煉人”,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清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清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其中,最為神奇的還有一種名叫“古格銀眼”的銅像,只有古格才能製作,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由此可見,古格王國時期金屬製造業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

歷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黃金之鄉”的無數神秘傳說,據說這裡差不多每條山溝都有礦藏,都有開礦人,都有銀銅匠。古格的富強,或許與它盛產黃金白銀不無關係。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在陽光下金銀閃爍,無比富麗堂皇。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迷,據說在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臨族拉達克人發動了入侵戰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但讓考古學家們震驚的是,從記載上看,戰爭造成的屠殺和掠奪並不足以毀滅古格文明,但在事實上,硝煙散盡的古格王國逐漸淪為一座龐大的廢墟。史書的記載難免有誤差,戰爭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綜觀札達縣的地理環境,現在的象泉河決不是當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嚴重,當年能養活10萬之眾的這塊綠洲,今天已所剩無幾了,只剩下了一點點土林和戈壁,這種地貌形態的變化,或許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古格的滅亡

古格的滅亡有兩種說法:一說是1630克王僧格南傑所滅,一說是1840度道格拉斯王朝。各說有理有據,且西藏歷史上確 實在阿里地區發生過這兩次戰爭。根據《拉達克紀年史》,前一說更為靠。16末葉, 黃教立足未穩,各教派角逐紛爭,拉達克王利用西藏內部的混亂對古格宣戰,以報復古格王對他家族榮譽的侮辱:古格王曾經拒絕了與其妹妹的婚事。戰爭持續了15直到葡萄牙傳教士帶來的天主教引起政權內部對立,僧侶們引狼入室才使強大的古格遭到滅頂之災。

景點介紹

札布讓:古格故城所在的村莊。出托林西向,沿曲折迂迴的象泉河要行走18。城堡後面綿延的土林像一條巨龍,城堡所附的小山酷似龍爪,南北走向。四周的土林依然壯觀,但相形之下,開闊的谷地上古格的廢墟更加輝煌。這是一大片依山迭起的建築群,它與西藏中部地區的 宗堡 建築在整體上相似,下部為民居,中部是寺廟,上部是王宮。考古學家鑑定其高差175建築面積約72方米,包括445(遺蹟)、879、58堡、4暗道和28塔,以及一批糧倉、武器庫,規模大於布達拉宮以外的任何宗堡建築。與 眾不同的是,它下部的窯洞群,既有一般的民居,又有許多出家人修行的法洞,遙見當年宗 教風氣之盛。

古格遺址古格遺址盔甲

古格壁畫:山不高,卻很陡,前後均有小 路可供攀緣。紅殿、白殿、度母殿 和護法神殿是一組保存最好的建築,其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華。它們可能已有幾個世紀無人問津,今日依然光彩照人。其中,佛造像、佛祖傳記故事數量最多,畫風曠達粗獷,顏色厚重。內中記錄古格王統世系、反映古格地區政治、經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的壁畫在整個西藏絕無僅有。古格城堡的建築場面、王室貴族與僧俗各界以及域外王侯使節的禮佛圖,男人農耕、出牧、狩獵、騎射,女人擠奶、歌舞的生動畫面,他們的動作、他們的服飾,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寫真。

故城的軍備防禦:攀上紅殿南側的台階,便置身於城堡的廢墟之間,一排排、一組組,從山腰一直延伸到山頂。城堡的高大建築如王族居住的夏宮、城堡的核心、議政大廳等等都建於山頂。山頂平面像一個啞鈴,由一條羊腸小道連線,南面是座高峰,三面絕壁。北面的廢墟漫山遍布,俯瞰下去,其間上下、比肩相通,迴廊、暗道巧置,正面和背面都有攻守相宜的城牆、碉堡。古格王宮在建築上充分考慮了防衛功能。城址選擇的地形依傍懸崖,背靠高山,難以攀登。在建築布局上,在險路隘口設有碉堡,且僅有一條山路可以通行,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兵器:從故城的遺存來看,既有近距離格鬥所有的刀、、劍、盾牌、人用甲冑、馬用甲冑,也有遠距離作戰所用的弓箭火槍等,可謂一應俱全。由此,也可見古格地區戰爭頻仍,武器已成為人們生活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

王朝遺址

古格遺址古格遺址 壁畫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古格王朝遺址西距扎達縣城18公里的扎布讓區象泉河畔,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每當朝霞初起或夜幕降臨之時,古格遺址便會在土林的映襯下透射出一種殘缺美、悲壯美。

交通提示

古格遺址位於扎達以西18公里處,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假如不是包車而來,可在縣城內搭乘拖拉機機車前往扎布讓村。或者在縣城南路口搭便車,如果運氣好的話。如果車是去扎布讓村的,小村往西1里就是古格遺址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