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足球

古代足球

古代足球:中國古代把腳踢球叫“蹴鞠”。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蹴鞠遊戲,在中國古代古文獻里,蹴鞠最早的名字叫做"蹋鞠",被稱為中國古代的足球,而這項體育史上最令人神往的球類運動項目,就是中國古代球類遊戲家族中最大的成員。

歷史起源

古代足球中國古代足球——蹴鞠

公元前307年,趙王經常帶著其親信騎著馬出城閒逛,好不威風。一日,來到一樹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數隻,國王金口一開,“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驚嚇之中,野兔橫衝直竄,從馬群的平縫中紛紛逃去,一無所獲,眾人搖頭嘆著。一謀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獻計“大王,這種圍豬很有趣,我們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宮門便可天天玩之。

萌芽與發展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 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遊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遊戲為“哈巴斯托姆”。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瞭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蘇秦列傳》里,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枚乘傳》均有記載。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 月,國際足聯現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古代足球蹴鞠運動
一、宋前蹴鞠簡況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漢代的《西京雜記》、《鹽鐵論》、《蹴鞠新書》、《劉向別錄》中都有關於蹴鞠的記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蹴鞠之習依舊流行未衰。
唐代時,蹴鞠仍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杜甫有詩曰:"十年瞰鞠將雛遠,萬里鞦韆風俗同"。但是,卻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氣的球:《宋朝事實類苑》中載:"顏師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為之,實以毛,蹴蹋而戲也。'顏謂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堅《初學記》:"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纖結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
(2)設立了球門:《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豈非時鞠之變歟?"
(3)踢法多樣:雙球門踢法:唐人仲無顏《氣球賦》中有記載。單球門踢法:從《蹴鞠圖譜》中可窺一斑。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單獨踢,稱為打鞠;二人對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稱為場戶,如三人場戶、四人場戶。
二、宋代蹴鞠的新特色
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體現了宋代的特色。主要有如下:
1.鞠球的製作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
古代足球蹴鞠運動

《宋朝事實類苑》中記:"歸氏子弟嘲皮日休云:·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 了水中揉,一包閒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間接地記述了唐代的鞠球。它已不是以前的由兩片球殼合成,而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縫成。
《宋朝事實類苑》又記:"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然亦有不同。"宋代時,球用10張或12張牛皮縫成。"用十張牛皮縫做一大氣球去踢"是當時官員想使公務輕鬆化時常用的一個比喻。陳元靚曾言:"十二香皮,裁成圓錦。"《蹴鞠譜》說其工藝"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兒偏羨。"宋代鞠球的這種變化,使球更易踢,從而吸引了大量的人來踢。同時,它也反映了宋代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2.宋代取消了雙球門踢法
唐代的雙球門,對抗性較強。宋代僅保留單、無球門踢法。對抗性減弱,這是蹴鞠運動的退步,但是它的表演性增強,使得宋代的蹴鞠逐漸向雜耍方向發展。
3.宋代球技增強,向著技巧性、準確性方向發展。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載:"左右軍築球。殿前鏇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毬頭蘇述長腳朴頭紅錦襖,皆卷腳 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毬頭盂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左軍先以毬團轉眾小築數遭,有一對次數 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毬與毬頭,打大月兼過毬門,右軍承得毬,復團轉眾小築數遭。次毬頭依前供毬與毬頭,以大月兼打過,或有即便復過者勝。勝者賜以銀蠱錦彩。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也,不勝者球頭吃鞭,便加抹槍。"
唐代用"挾"接對方的球,宋代用"踢" 來接,這是比較先進的。能準確地將球踢過又高又小的球門,確實不易,可見技巧之高。
宋代蹴鞠家歸納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頭),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頭),控(控時須用雙眼顧),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時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頭覷),月兼(何必頻頻問綠楊).這"十踢法"。這樣的踢球技術,已接近於現代足球運動技術。

4.宋代出現了專門的蹴鞠組織,且有嚴格的社規。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把民間球會稱為"齊雲杜"或"圓社"。"齊雲社"直到明代施耐庵寫《水符傳》還提到。南宋掌故家陳元靚曾言:"若論風流,無過圓社","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
球社的產生,一是因為蹴鞠技術難以掌握,需專門學習和長期演練,於是專門研究、傳授踢球技術的市民社團便應運而生。二是城市經濟文化的發達,踢球人數日增,要求蹴鞠運動行業化,有組織化。
在齊雲社中,有嚴格的社規,如《齊雲杜規》對運動員修身養性作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明師,要口決……,同時提倡運動衛生。這就使宋代趴鞠運動日益規範化、組織化、科學化。
5.專門歌詠蹴鞠的作品出現。
在《事林廣記》中有"圓社市語",它共用中呂宮《紫蘇丸》、《縷縷金》、《好女兒》、《大夫娘》、《好孩兒》、《賺》、《越恁好》、《鶻打兔》、《尾聲》九支曲牌來歌唱蹴鞠運動。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樂樣式傳頌著,足見它在市民生活中的影響。

古代足球蹴鞠運動

6.宋代整個社會都很普及蹴鞠。
宋代的整個社會階層,上至皇帝、宮室,下到城市百姓,都樂此不疲,這由宋人筆記、現宋代遺存中可見一斑。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五年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
《宋史·李邦彥傳》"邦彥俊爽,……能蹴鞠……自號李浪子"
《三朝北盟會編》(邦彥)"嘗自言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毬……"
《東京夢華錄·駕辛寶津樓宴殿》記"瓊林苑宴殿南面有橫街,牙道柳徑,乃都人擊毬之所。"
《西湖老人繁勝錄》:"寬闊處踢球。"
《夢梁錄·社會》"更有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則非仕宦者為之,蓋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與閒人所習也。"
《都城紀勝·社會》"又有蹴鞠打球社……"
《武林舊事·諸色藝人》中"蹴毬",列出了范老兒等五位高手之名。
現今湖南省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存有兩面相同的宋代蹴鞠紋銅鏡
河北邢台出土的宋代白瓷枕繪有兒童蹴鞠的景況。
現存有宋代婦女踢球的陶瓷枕。
以上所列僅為宋人生活情景的點滴反映,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蹴鞠在宋代的普及。
7.宋代蹴鞠附著了商業氣息。
由於蹴鞠深受人們歡迎,不少商人便藉此做文章。一位叫黃尖嘴的商人,開設了一間"蹴球茶坊"。一位賣油的老闆將其店喚作"角球店",這雖是一種促銷手段,也反映了市民們對蹴鞠的喜好。
由於賦鞠踢法多樣,觀賞性強,有些商人適應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將它引入商業機制,以吸引遊客,如《武林舊事·放春》"將苑使有小圃不滿二畝,而花木合匝,亭樹奇巧,春時悉以所有書畫。頑器冠花器弄之物,羅列滿前。且立標桿射垛及鞦韆梭門門雞蹴鞠諸戲事,以娛遊客,"
三、宋代蹴鞠普及的原因
一定社會現象的產生,離不開社會大背景,也必有其產生的原因。現就宋代蹴鞠的興盛,試做以下簡析:
1.蹴鞠具有健身的功能

古代足球中國古代蹴鞠雕像

蹴鞠可強身體,體育史家稱它"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體之功,勝華倫五禽之戲。"所以它易為人們所接受。
2.蹴鞠具有助興的功能
宋代後宮舉行宴會時,常有蹴鞠表演,以助興。比賽時,常常是皇帝、后妃邊吃邊看,大臣們在一旁陪待。
3.蹴鞠具有階梯的功能
談到因球技高超而得賞識。且飛黃騰達的來人時,人們都會想到高俅,《揮塵錄》載:"(王晉卿〕至晚遣俅賈往,值王在園內蹴鞠,俅候報之際,睥睨不言。王呼令對蹴,深愜王意,大喜,呼隸輩云:'可傳語都尉,既謝蓖刀之貺,並所送人皆輟圄矣。'由是日見親信。逾月王登寶位,眷渥甚厚,不次遷拜,其儕類授以祈恩,上曰:'汝曹爭如彼好腳跡那!'數斗間建節,尋至使相,思幸無比。"
無獨有偶,在《宋朝事實類苑》中載:"國朝士人柳三復最能之,丁晉公亦好焉……,初柳為進士,欲見晉公元由,會晉公蹴後國,柳往伺之,毬果並出,柳即挾取。左右以告,晉公亦素聞柳名。即召之,柳自們懷所素業,首戴毬以人,見晉公再拜者三,出懷中書,又再拜、每拜輒轉至背方向膂既起復在 頭上,晉公大奇之,留為門下客。"《劉貢父詩話》)

古代足球蹴鞠的外形演變

4.蹴鞠具有聯絡感情的功能
宋代從皇帝到大臣都有許多善踢球的,《宋大祖蹴鞠圖》畫的就是太祖與其餘五人蹴鞠遊戲的情景。叱吒風雲的皇帝,走下了寶座;恭敬不違的大臣們暫時拋開了君臣大禮,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蹴鞠。
5.制球工藝的改進,踢法的變化,使球更易踢。
用牛彘胞充氣,球殼由12張片縫成等,增加了球的彈力,單球門或無球門的踢法,不受場地、人數的限制。所以這種自由的娛樂方式頗受大眾歡迎。
6.宋代商品經濟的推動
宋代商品經濟的勃興,城市的繁榮,為市民產生新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蹴鞠適應了這一時代發展的潮流,又為宋代特有的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內容。
"再坐千宮花蒲頭,御香菸上紫雲樓。
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彩球。"
這就是對宋代蹴鞠的精彩描寫。雖然宋代以後(尤在明清)受理學的影響,蹴鞠運動逐步走向沉寂。但是宋代時鞠在中國體育史上仍有一席之地,它是中國足球史上大寫的一筆。
四、第一個有記載的球迷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有記載的球迷,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于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五、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六、最早的著名球星
宋代,踢球的藝人們組織了自己的團體,稱為“圓社”,專門推廣蹴鞠活動和比賽。北宋時期的高俅就出身於圓社,王明清的《揮塵後錄》記載,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宋人劉邠的《中山詩話》則記載了另一個因踢球而揚名的人,秀才柳三復球技出眾,他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場的圍牆外,有一天終於等到球飛出了牆外,柳三復撿起球以還球為名進了相府,在拜見丁謂時,他把球拋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頭、肩膀、後背等部位巔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謂見此大悅,給了柳三復一個官職。

演變及逐漸消亡

古代足球宋代蹴鞠名手
中國古代的蹴鞠,發展到明清之時,整體上已經開始走向了娛樂化,基本上喪失了其應有的競技性。從其發展演變過程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蹴鞠運動進一步成為宮廷的娛樂項目。明代的蹴鞠活動是各種球戲活動中的一種,最為流行。其運動方式大都沿用宋元時期的帶球門競賽和不設球門的比賽,但也有一定的變化,這從汪雲程所著《蹴鞠圖譜》可以看出。《明通鑑》卷四十三《武宗正德元年》有明武宗朱厚煦踢球的記載:文安縣的大盜張茂,因"家與太監張忠鄰,結為兄弟",並經常出入禁中,侍奉武宗帝"蹴鞠"。王譽昌作的"崇禎宮詞"里有一首詩寫道:"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娉婷,天邊自結齊雲社,一簇彩雲飛便停。"這首宮詞,描寫的是宮女們陪伴著皇帝的寵妃進行蹴鞠的情景。
明代宮廷蹴鞠活動還見於當時的繪畫作品中,故宮博物院藏明人繪《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就繪有朱元璋的重孫明宣宗朱瞻基觀賞侍臣蹴鞠的情景。

在《明通鑑》前編卷2中,還對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喜愛蹴鞠之事作了記載:"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說明踢球和淫樂連在了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但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

第二,蹴鞠運動普及於婦女兒童當中。民間蹴鞠之風進一步興盛。張岱《陶庵夢憶》之"揚州清明"條記載,揚州清明,城中男女畢出,以"鬥雞蹴鞠"為樂。上海博物館所藏明杜堇《仕女圖》中有仕女蹴鞠的一段畫面。畫面反映了當時蹴鞠是沿襲唐之風俗,以一般場戶的蹴鞠活動為主。

古代足球中國古代蹴鞠服裝

明代蹴鞠的社會性,較前代相比,雖然逐漸縮小了,但是見於文物和史籍記載的資料,還是不少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明杜堇畫的《仕女圖》有蹴鞠場面,在明王圻的《三才圖會》中也有蹴鞠畫面的描繪。此外,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物收藏機構中,都藏有描繪當時婦女和兒童蹴鞠的場面。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堂十二扇明代巨型木胎屏風《黑漆彩螺鈿仕女遊藝圖屏風》上面的園林仕女圖中,就描寫了一群貴家婦女正在園內進行蹴鞠等的遊樂活動,這可以說是一幅當時上層婦女優遊行樂的真實圖景。而考古工作者於1956年~1958年在北京市昌平縣明定陵出土的一件明孝靖皇后的女袷衣上,還繪有包括蹴鞠在內的百子戲圖案,這些圖案均繡於袷衣的胸及兩袖上。在蹴鞠圖案中,有三個少年在作蹴鞠遊戲,中間一人正騰身以足踢球,兩邊的夥伴在聚精會神地盯著被踢起的皮球,畫面生動有趣。這些文物資料都形象地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由於蹴鞠運動仍然廣泛地普及於婦女兒童中間,因而它在這一時期,也就被人們習以為常的當作了生活用品的一種裝飾了。

第三,文學作品中對蹴鞠的描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時蹴鞠活動的進一步娛樂化和逐漸衰亡的過程。在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是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從中可以了解到明代蹴鞠在社會上流行的情況。小說中這樣寫道:"西門慶正喝在熱鬧處,見三個圓社向前來打個半跪,西門慶平昔認的,一個喚白禿子,一個喚小張閒,一個是羅回子。因說道:'你們且外邊侍候。待俺們吃過酒踢三跑。'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裡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來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梢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處,都快取過去了,反來西門慶面前討賞錢,說:'桂姐行頭,比舊時越發踢熟了,撇來的丟拐,教小人湊手腳不迭。再過一、二年,這院中似李桂姐這行頭,就數一數二,強如兩條巷董官女兒數十倍。'"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這一時期踢球的娛樂性質。宋代的足球藝人,可以在皇宮的宴會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裡賣藝,而明代的圓社卻只能在妓院中娛客了。

到了清初,以娛樂為題材的蹴鞠活動還較為普遍,在這一時期的文物資料中還時見一些兒童、婦女進行蹴鞠活動的描繪,但這種蹴鞠運動在明末清初進一步走向娛樂化的趨勢,實際上也預示著盛行於中國數千年的蹴鞠運動開始邁入衰亡的邊緣。

出生於山東淄博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其所著的《聊齋志異》是清代描述當時蹴鞠活動僅有的作品之一。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已經寥寥無幾了。象《紅樓夢》這樣一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大全,書中只有一次提到蹴鞠,而且也只有一句,即"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齡所寫的《聊齋志異》中,有多處故事涉及到蹴鞠活動,如《汪士秀》、《小翠》等,其中《汪士秀》中有較長的關於蹴鞠活動的描寫。書中是這樣寫的:汪士秀是廬州人(今安徽合肥市),父子都善於踢球。幾年前,父親在錢塘江中溺死了。汪士秀南遊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親之死,不能入睡。忽見湖水中出來五人,鋪一張大席在水面,飲酒作樂。酒後拿出一個晶體透明的球來踢。汪士秀見那會踢球的老者象他父親,便坐起在舟中觀看。這時,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傍。汪士秀一時技癢,便起腳踢了回去。那老者見狀驚呼道:"此我家流星拐也。"誰知汪士秀一腳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時間湖上人球俱杳。原來那四人是魚精。他父親溺水被魚精拯救留作僕役,踢的球是魚膘做成。

蒲松齡在寫球被踢破下落時,用了這樣一句來形容:"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猶如經天之慧,直投水中,滾滾作沸泡聲而滅。"如果把這一句話移來形容我國古代蹴鞠發展的過程,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像慧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滅絕了。

古代足球漢代蹴鞠城
總之,我國古代蹴鞠在清朝中葉便逐漸走向了滅絕,但是,幾千年蹴鞠運動的影響,在人民中間並未完全斷絕。愛好溜凍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形式結合了起來,發明了一種被稱為"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但這也不過是盛行於中國古代二千多年的傳統蹴鞠活動的餘韻而已。清代中葉以後,在社會因素的制約下,隨著西方近代足球的漸次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終於被取代。

分析一下我國古代足球的興衰,尋找其滅絕的原因,大概有這樣幾條:從客觀的社會條件來說,宋代理學興起,社會上重文輕武,也輕視身體活動的娛樂。清王室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實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練武和練身活動;戲曲小說的興起,社會娛樂範圍的擴大,相對地減少了踢球娛樂的興趣;從蹴鞠運動本身的發展來說,由直接的對抗比賽改變成間接的對抗比賽,失去了練武、練身、練意志的特點,減低了足球運動的社會功能;由自身的娛樂活動轉變成供他人的娛樂活動,由社會的節日娛樂轉化為狎巷的宴飲娛樂,使足球運動的社會性愈走愈窄。這樣,在社會客觀原因的限制下,便不能不趨向滅絕。

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智慧的中國祖先們不僅發明了足球,而且創造出了豐富的蹴鞠技巧和完備的比賽規則,為現代足球的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可以說,這是古代中國為人類文明做出的一大貢獻。

西方足球運動

西方足球運動的歷史可謂悠長久遠。早在古希臘就有一種類似今天的手球遊戲。以後,羅馬人在此基礎上又有所

古代足球古代的足球龍門
發展。隨著羅馬人征服歐洲的數百年間,這運動便得以在英倫三島廣為流傳。那時已有羅馬人為一方,不列顛土居民為一方所進行的比賽。據說那時使用的球是戰俘的頭顱。
當時這種遠東流行的足球遊戲,由古希臘馬其頓國王亞力山大發動的戰爭將足球帶入了中東,在羅馬發展成“哈巴斯托姆”遊戲,這是一種把球帶到對方一端為勝的競賽。其後古羅馬統帥凱撒發動戰爭,又把足球遊戲傳入了法國高盧,也是將球踢到對方一端為勝,只是場地更大了,人數更多了,在法國的布列塔尼和諾曼第兩地特別盛行。雙方進攻的目標可以是一條大街的兩端、相鄰村莊的兩個教堂或廣場等地。
到公元1066年,征服者威廉發動哈斯汀戰爭侵入英國,又將足球遊戲傳入了英國,改稱“蘇克爾”。這項遊戲當時開展的十分活躍,但依然無場地和人數限制,在廣場或熱鬧的大街上任意踢球,無論多少人都可隨意參加比賽。雙方只設一個球門,插上寬一米、高二米的竹竿,沒有橫樑,球從中間穿過為勝一球。沒有規則約束,只是不準攜帶武器傷人。致使比賽常變成一場混戰,經常出現吵罵、傷害、流血事件。被人們稱為“暴力式足球”、“魔鬼的娛樂”。
後來改用牲畜的膀胱充氣做成球。這種球有一定的彈性,可拍,可踢,時常是許多人一擁而上朝某個目標踢去。當時,比賽的動作粗野,時有參加者受重傷,故被禁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足球運動卻愈加普遍,英倫各地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儘管已成為事實,但幾代英國國王仍然禁止踢球,怕年青人不專心致志地練習武功而受到外來異邦的侵略。於是英王愛德華二世於1314年公布禁令,規定“踢足球者罰款四先令”、“情節嚴重者,將被監禁一星期”。然而,這無情的禁令卻絲毫動搖不了人們喜歡足球的興趣。為了躲避懲罰,便尋找僻靜處,場地變小了,人數變少了,傷害事故也減少了。故國際上有人稱足球運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為了抵制人們對足球的廣泛傳播而提倡戰爭中需要的技能之一—-射箭來取而代之,因為英國查理一世到亨利八世所有郡王都是率兵打仗的優秀射手。
1348年愛德華三世公布一條法令,規定凡在倫敦城居住的男性,禮拜天及假日不得踢足球,必須習,違者將被監禁。1369年6月12日再次頒布一道禁令,對足球嚴加取締,致使足球運動中斷。
三個世紀後,英王詹姆士一世頒布了“體育運動聲明”,允許在民眾中開展足球運動,因它是青年人最喜愛的娛樂項目,並能強身育勇。
古代足球西方古代足球
隨著足球運動的日益普及,該項運動開始傳入宮廷和學府,一些達官貴人和大學生也喜愛上了這項運動。但他們又覺得擠在居民區與一大群人亂糟糟地混在一起胡踢亂搶有失體面和身分,於是就建議把比賽場地設在沒有建築物的廣場上,並明確提出場地規格應為120碼X80碼的長方形,還制定了幾項簡單條例,如確定接球和運球的方法,計分標準、懲罰手段等。
到了伊莉莎白女王的後期,足球比賽已能登堂入室。節日期間常有壯觀的比賽為人們助興。1602年,在康沃里舉辦過一次大規模比賽,雙方球門相距三四英里,各教區之間相互比賽,席捲了整個地區。
1681年查理二世接受倫敦居民和教會領導人的建議,允許足球運動在奴隸民眾和阿拉伯男性伯爵之間進行。他大力支持足球運動,這項運動深受人民愛戴。遺憾的是當時很多開展措施和比賽規定沒能留傳下來。四年後,查理二世逝世,足球運動又進入困難時期。18世紀,拳擊成為英格蘭最盛行的體育項目,大型鬥雞也成為人們喜愛的娛樂項目,特別在貴族中深受歡迎,因為兩雞相鬥,必有一敗,這樣很多人下賭注,可贏錢。
以後的200年間,英倫三島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比賽,規則也不盡相同。那時還沒有人打算把規則統一起來,也沒有把各地方的隊組織起來。那時的比賽相當粗野、激烈、有的隊員故意踢對方的小腿而不是踢球,簡直和鬥毆毫無二致。
從17世紀後期開始,足球運動逐步從歐美傳到世界各國,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發達的國家更為盛行.越來越多的人走向球場,投身到這一富有刺激和暢快感的運動中去,以致於一度將足球運動開展好壞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發達與否的標誌。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率先為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後來足球運動得以恢復,並開展更加廣泛。1840年,一些學校,如劍橋大學、新克利夫頓大學、哈多公學、文契漢特及馬集公學等,既重視學校教育,課外體育活動也十分活躍,經常開展校內和校際之間足球比賽。沒有規則,雙方事先商量比賽時間和人數,場上隊長不僅是運動員,又是調解雙方爭論的公證人。比賽目的主要是發展學生體能,強調紀律性,場上表現友好被認為是比賽精神。如果場上出現暴力行為,將受到嚴重懲罰,重者被驅除出場。那時學生十人住一宿舍,加上一名台監教師帶隊參賽,首先開展了宿舍之間的比賽,當然每隊11人,11人制由此而起,一直流傳下來。由於足球盛行,各校極為重視,勝者常得到獎勵被視為英雄,故各隊逐漸重視勝負,增加了比賽難度,故有人建議設兩名公證調解人,比賽雙方各出一名分別站在兩個球門附近,其職責是記錄進球數字,解決他所在半場的爭執,因此經常受到圍攻。
1823年11月ZI日,一名叫埃利斯的15歲男孩子在比賽中用手抱著球跑進攻,啟發了人們的興趣,由此引出將足球分為兩部分開展:只準用腳踢的足球和手足並用的足球。前者保持英國傳統,後來被稱“英國式足球”(soccerFootball)。後者發展為增加比賽難度將球改為橢圓形,稱為橄攬球,後來傳至美國並開展得非常盛行,稱“美國式足球”。當時比賽仍無規定的場地和統一的規則,有的賽前商定亦可手腳並用。由於規則不清,常出現難解問題,甚至爭執中不歡而散,影響友誼。致使人們考慮到須進一步制定合理的比賽規則。為此,劍橋大學分院於1848年召開幾方代表參加的會議,一致同意制定一部明確的規則,經過反覆討論。制定出16條來。這部“劍橋規則”雖較簡單,但不盡合理,未被公認,然已成了近代足球規則的雛型。
從1850年開始,在倫敦以外的城市也有不少居民參加業餘足球運動。由於英國19世紀中葉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使中下階層人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工人多利用業餘時間踢球,吸引了各階層越來越多的圍觀者也開始喜愛玩足球。1885年英國中部工業重鎮謝菲爾德成立了第一個足球俱樂部,公布宣言並制定了足球比賽規則。其他多由學生組成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的相繼建立,並為會員提供修建較好的玩球場所。1860年各俱樂部之間比賽頻繁,多以劍橋規則為準,但也有的俱樂部隊並不使用,致使比賽場上經常發生爭議,所以要求須有統一規則並成立統一協會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這一切就為現代足球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現代足球的誕生

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足球運動逐步從歐美傳入世界各國,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發達的國家更為盛行。越來越多的人走向球場,投身到這一富有刺激性和暢快感的運動中去,以至於一度將足球運動開展得好壞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發達與否的標誌。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率先為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皇后大街弗里馬森旅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足球協會。會上除了宣布英格蘭足協正式成立之外,制定和通過了世界第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並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
英格蘭足球協會的誕生,標誌著足球運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而,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