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

簡介

舊式婚姻多為封建、包辦買賣婚姻,表現在禮俗上十分繁瑣,民國以後,漸興文明結婚,至解放後才廢除舊的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

說親

舊時婚姻多憑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請媒人先往女方提親,稱“報吉”。女方同意後,交出寫有女兒生辰八字的紅帖,即“庚帖”,稱“出帖”,俗稱“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後,壓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爐下三天,稱“壓庚”,然後請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剋,稱“合婚”。如五行相衝相剋,則退回女方“庚帖”,並附送一些禮物示歉。新社會實行婚姻自主,但農村不少地區仍流行說親。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數為自由戀愛,也有經人介紹而相識,徵得家庭同意確定婚姻關係的,稱之為“找對象”。

信物

1、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者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古代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上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2、手鐲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存在著。
3、耳環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4、纏臂金
早期臂釧實物多出現於北方地區,通常將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鏇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並有花、素之分:鏤刻有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無論從什麼角度觀察,所見都為數道圓環,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釧”字的造形從“金”,從“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來。
5、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訂婚

 嘉興訂婚舊稱“安心”。合婚後,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禮”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禮”,用一塊金玦,上鐫吉祥花紋,還有一個金錠、一對金如意,取“決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禮稱“受茶”,並向男方答禮,然後請至親吃安心酒,公布婚約。貧家送禮視經濟情況而不同。民國時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訂婚亦舉行儀式,也有男女雙方交換照片的。舊時男女雙方“文定”即訂婚後,逢節日男方應送禮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餅、雞、魚、豬蹄膀、糕點等,用竹籃或木籃裝盛,故稱“送禮籃”。此俗建國後城鄉仍流行,但城市為簡,一般在中秋和春節男方向女方饋送一些禮品。

準日

 即男女雙方確定婚期。據《嘉興府志》記載:“……將婚請期曰準日”。又據《古禾雜識》記載:“……請期曰準日,則男宅投之以茶,女宅報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謂之兩頭高”。民國時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須購辦首飾(金戒、手鐲等2至4件)、果盒(盒內分兩框,一置桂圓,一置茶葉)及聘禮數十元至數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備糕盒及和合(傳說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為綢或紙製成),座下紅綢包庚帖,回贈男家。在準日之前,媒人先須“話親”,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議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應。農村禮儀較簡,男方選定結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稱“對盤”,又稱“行大盤”。托媒人送禮,有綢緞、布料、首飾及禮金,禮金為數亦甚可觀。也有女方討價還價,至使男方送追禮的。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時有為追索聘禮,男方因貧窮,無法滿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糾紛,不少男方為行聘負債累累。

迎娶

據《古禾雜識》記載:“禾俗重親迎豪家富室必盛騶從鳴鑼喝道,居然官長也。新郎雖白衣亦蟒服數珠,甚至僭逾有戴紅頂者。戚友少長,衣服甚都,導於輿前,謂之陪娶。

國
新娘乘彩輿,燈光映射,婢媼隨其後,手爇安息香,氤氳之氣達數百步”。這是清代嘉興城豪富之家結婚迎新的排場。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結婚,新娘仍乘花轎或彩船,新郎著長袍馬褂,也有穿西裝的。新娘戴鳳冠霞帔已少見,一般著粉紅繡花旗袍,有些用兜紗,為粉紅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轎後舉行文明結婚儀式。有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司儀、儐相等,只行鞠躬禮,不跪拜。當日宴請賓客,擺宴席多少桌,視經濟狀況而定,多請廚師到家中操辦。建國後,70年代前,城市迎親儀式從簡,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騎腳踏車迎娶。婚禮在男方家中舉行,中午新郎由親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間則在男家宴請親友賓客,酒席不過數桌。幹部結婚儀式更簡,一般只向親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結婚。70年代後期婚禮漸趨奢華,迎娶用三輪車(人戲稱“大篷車”)數輛滿載新娘嫁妝,結隊而行,引人矚目。80年代中期後,大操大辦之風興起,迎娶都用小轎車,有的濫用公車,少者一二輛,多者七八輛,車前玻璃窗上貼大紅雙喜字,新郎新娘由儐相陪同,迎娶時鳴鞭炮,雖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車沿街游駛。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紗,新郎則穿黑色西服。晚間男女雙方家長及親友同至酒家飯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儐相陪伴,立酒家飯店大門前迎候賓客,新郎向賓客一一敬煙,新娘手持錢包,對小輩分送禮金,一般數十元。酒席價每桌數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兩家合辦,費用由男方負擔。酒席畢,剩菜如雞鴨魚蹄膀等大菜,由雙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時興拍攝婚禮錄像。
農村婚禮民國時期大多沿襲舊俗,迎親前女方索禮,如“謝娘籃”、“請坐禮”、“搶舅禮’’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錢”的。俗稱“發轎還要銀百元,媒人隨轎送五盤”。男方娶親要挑選已婚青壯年人抬轎或搖船,如花轎迎娶,轎前要由父母雙全的兩童男提燈。迎娶或派人或新郎親迎,必須見門作揖,女方才將一道道門打開。女方上轎前,先隔門檻由女方親戚傳遞嫁妝,男方候接,嫁妝一般少於男方禮金。然海鹽澉浦一帶,歷來講究嫁妝的豐盛,稱女兒為“賠錢貨”。 嫁妝中馬桶必備,俗稱“子孫桶”,紅漆,內放一包花生,兩個染紅的半熟雞蛋。當新娘上轎時,轎前鋪蘆席(或米袋),新娘踏著上轎,意為不帶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轎的。新娘上轎必須哭,稱“哭發哭發”。一般新娘是小聲哭泣,母親是大聲哭泣。新娘上轎後,先由母親餵飯,然後由兄弟扶轎桿,起轎鏇三轉,才於鼓樂聲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時,有的地方船上置兩根帶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後,急速行駛,竹篙撐岸,以不沾水為吉。船出港後,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經的橋上討喜錢,稱“攔水港”,不滿足要求則阻撓不放行。至男家門前時,依次鋪五隻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進門,傳遞麻袋鋪路,稱“傳代”。用五隻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 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後,“吃壽麵”,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虛設盅筷),新郎新娘跪著敬酒。禮畢,新郎持紅綢帶牽著新娘,由兩青壯年持一對花燭導入洞房。洞房坐床男東女西,傳說新娘坐床面積多,兆婚後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則兆婚後妻子伯丈夫,故互不謙讓,緊靠而坐。坐床後,新郎用秤桿(寓稱心如意)或甘蔗 (寓節節高,老來甜)挑起新娘蓋頭的紅紗巾。喜娘將棗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帳內四處拋撤,稱“撤帳”,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鹽一帶有《撤帳歌》:“撤帳東來撤過東,夫妻雙方多和睦,撤帳南來撒過南,人丁興旺子孫多……”。平湖農村,舊時有吃“小夜飯”的習俗,即婚禮結束,長輩從新娘的箱子裡取出兩碗合在一起的冷飯,上放幾根鹹菜,讓新郎新娘並肩坐,各自把鹹菜冷飯吃完。
建國後,農村婚禮習俗有所變化,迎娶不用花轎,代之以船。訂婚時彩禮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須備名目繁多的禮金。近十多年來,有以腳踏車迎娶的,婚後和城市一樣,外出旅遊度蜜月。自80年代以來,農村之喜酒與城市相似,新娘參與酒席,向賓客敬煙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盤、熱炒為主,配以全雞全鴨點心等。以瓶裝酒取代家釀米酒,每桌酒席所費約二百元左右。
城市農村新郎新娘舉行婚禮之日,男女方家長和近親長輩須向新郎新娘致送“紅紙包”,俗稱“見面鈿”。
結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設宴招待,稱“望潮”。嘉善一帶俗稱“通灶囪”,嘉興俗稱“吊煙囪”。民間相傳,昔時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將煙囪堵死,新娘燒飯時煙霧瀰漫,受到公婆指責。其兄弟來探望,發現蹊蹺,用長竹竿通煙囪,煙道暢通,煙霧消失,飯菜燒好。此傳說含有娘家兄弟為保護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國後仍流行。

流程

1祭祖:傳統中式婚禮里,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前,在家先要祭拜祖先。(也就是現在大家能看到的出門前燃香祭祖)
2動身: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新郎帶著花轎(轎夫)出發接新娘
3燃炮:迎親花轎禮車準備出發,應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候: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顛末後才得進入。
6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紅蓋頭,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新娘應由福氣滿堂的女性長輩(現代中式婚禮中叫喜婆)持竹篩或黑傘,踩著米袋護其走至花轎或者禮車,因為新娘子在成婚當天不能將娘家土(晦氣)帶入男方家。
8禮車:
新娘上花轎後,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將來的一切再也不予干預乾與,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花轎會經過起轎,顛轎等過程,一般行走10分鐘左右,新郎新娘坐入禮車直奔男方家。
9燃炮:由女方家快達到男方家,男方家準備燃放禮炮。
10摸橘:
新娘子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並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早晨,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之意
11牽新娘:
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傳著米袋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毫不可踩門檻,而是跨入。
12喜宴:
時下頗流行的是純中式婚禮,喜宴上,新郎新娘身著中式古代禮服,來進行一個最最傳統的古韻婚禮儀式。
13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門口送客。
中式婚禮新人著裝】
新郎新娘要穿古代韻味的婚服
中式婚禮的服裝可以去上海琅琅嫁日婚禮公司租借
中式婚禮角色布置】
下聘禮方:由男方家長擔當。向女方提親並贈予禮物﹐即舊時所稱納采和納徵.
贈予的禮品普通包含各類在中國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物﹐物品。如茶葉等。
媒人:由一位與雙方家庭聯絡都比較密切的人承擔﹐負責邀請雙方長輩見面,促進單方的溝通。
童子:由男方家的未婚男子飾演,擔任婚禮歷程中的端茶迎轎。
全合人兒:由女方家的幾位年輕貌美的未婚女子扮演用於攔門討喜
婚禮司儀:主持和策劃整場婚禮儀式的進行
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長輩或友人擔當,為婚禮致詞。
攝像師:專業的攝像人員,記錄下婚禮的全過程,拍攝新人與來賓的照片,為新人留下珍貴美好的回想。

回門

清代稱“對月”、“望對月”。即結婚一個月以後,夫隨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帶去一桌酒萊,俗稱“桌面禮”,岳父母也送見面禮。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回門不限於滿一月,多數三天就回門。

喜娘

俗稱“喜阿媽”,為半職業性質。舊時喜娘在婚禮前一天至新郎家,為新郎母親梳妝,接待客人。迎親日喜娘為迎親船準備物品用具,然後隨船至新娘家,引新娘上轎、入船。到男家後,喜娘引新娘上岸、下轎,儀畢,引新郎新娘入洞房,為新郎新娘鋪床攤被,陪伴新郎新娘吃“狀元花燭飯”。次日,喜娘安排新郎父母吃壽飯。喜娘一般都口齒伶俐,在每道儀式上能隨口編出取悅於人的好“口彩”(順口溜)。

收藏

1、倒流壺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對於婚嫁有著繁瑣的禮儀要求,要經過提親、訂婚、迎娶出嫁、鬧洞房等程式。傳統婚姻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頗具特色,
國
其中種類繁多的各式婚嫁物品也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的關注。近日,記者在位於倉巷的朝天宮古玩市場一樓的“康琦齋”見到幾件頗具特色的古代婚嫁物品,這些文物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在收藏市場上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2、鸕鶿湯匙“壓床”吉祥物
“康琦齋”店主王先生對古代民俗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先秦時期婚禮儀式淳樸肅穆,沒有喧嚷紛鬧的場面。自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有了世俗的喜慶色彩。王先生介紹,古人辦喜事很重視吉祥的彩頭,在娶親前就有“三書六禮”,準備婚嫁時還有各種繁雜的習俗。
在王先生的古董婚嫁展櫃中,擺放著一套別致的光緒時期中式婚嫁銀器。他介紹,這是古代用於“壓床”的吉祥物。記者拿在手上仔細端詳,發現這一套物件為一對銀湯匙和一個熨斗。湯匙主體分別刻有雄雌兩隻鸕鶿,活靈活現,熨斗底部刻有“一生好運”,反映出長輩對新人的美好祝願。據了解,古代嫁娶前會擇定良辰吉日,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蓮子,並在床鋪下擺放吉祥小物件。
3、雞心“倒流壺”象徵心心相印
新人婚宴後入洞房時也有許多有趣的小玩意。王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一個精緻的乾隆粉彩酒壺。記者在現場發現,這個酒壺不僅外形別具一格,在實用性上也匠心獨運。壺身呈圓弧形,頸飾纏枝牡丹,豐滿華貴,頗具立體感。主體部分繪有花開富貴的喜鵲,底部一圈繪有紅色纏枝花瓣。整個壺身沒有蓋子,上端呈雞心狀,十分的精美。其獨特之處在於酒需從底心管口倒入。這樣酒會不會從底部流出來呢?別擔心,這個酒壺名叫“倒流壺”,從下部注入的美酒不會因為將壺反轉過來而漏出,因為其採用倒裝壺設計,酒只能從下部裝入由壺口倒出,而不會向下溢漏一滴。王先生說,在新婚之夜,新人行交杯儀式,此酒壺象徵著兩位新人心心相印,其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於新婚夫妻今後長期的婚姻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4、藏家心得
古代婚嫁品收藏 未形成單一門類
據了解,由於婚嫁品劃分界限的不明顯,像玉佩、銀飾、香囊等象徵著古代愛情的喜慶物件在收藏市場上未能形成單一的收藏門類,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雖然本身價值不高,但其歷史價值和民俗文化價值卻不容小覷。王先生介紹說,在古代,婚嫁必經“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道程式,被稱作“六禮”而廣為流傳。富貴人家嫁娶重視儀式排場,往往在物件上會毫不吝嗇地置辦,其種類繁多令人難以想像。他說,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日常生活中的禮節較多,而婚嫁這種喜慶之事,其禮儀之隆重,規矩之繁瑣,都體現出傳統的民族特色,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