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病

恙蟲病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東方體(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系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嚙齒類為主要傳染源,恙蟎幼蟲為傳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業史,潛伏期5~20天。臨床表現多樣、複雜,合併症多,常可導致多臟器損害。本病起病急,有高熱、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結腫大等特徵性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因心肺腎衰竭而危及生命。

基本信息

病因

恙蟲病立克次體呈圓形,橢圓形或短桿狀,大小為(0.3~0.6)μm×(0.5~1.5)μm,革蘭染色呈陰性,吉姆薩染色呈紫紅色,為專性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在塗片染色鏡檢中,於細胞質內,尤其是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胞質內,常於胞核的一側可見呈團叢狀分布的恙蟲病立克次體。鼠類是主要傳染源和貯存宿主,如溝鼠、黃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鳥類也能感染本病。恙蟎幼蟲是本病的傳播媒介。

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4~20天,常為10~14天。

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戰、高熱、全身酸痛、疲乏、食慾減退等急性感染症狀。

2.顏面潮紅、結膜充血、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皮疹、肝脾腫大等。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會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聽、譫妄甚至抽搐或昏迷,並可有腦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狀,或有咳嗽、胸痛、氣促等肺炎症狀。

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減少,最低可達2×10/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類常有核左移。

2.血清學檢查

(1)外-斐反應外-斐反應亦稱變形桿菌凝集試驗,患者血清中抗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抗體能與變形桿菌OXK抗原起凝集反應,為診斷提供依據。

(2)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率較高,特異性較強,且持續陽性時間較長,可達5年左右,需選用當地多見株作抗原,也可採用多價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抗原性可有較大差異。

(3)免疫螢光抗體試驗用間接免疫螢光抗體試驗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在病程的第1周末開始出現陽性,第2~3周末達高峰,60天后逐漸下降,但可持續數年,有病後10年檢測仍呈陽性的報告。

(4)斑點酶免疫測定用各種血清型的恙蟲病立克次體或部分蛋白質作為抗原,吸附在硝酸纖維膜上作斑點酶免疫測定,檢測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異性IgG和IgM抗體,該法敏感度高,特異性強,可區分各種血清型。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與酶免疫測定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與酶免疫測定檢測患者血清中抗恙蟲病立克次體的IgG和IgM抗體。

3.病原體分離

必要時取發熱期患者血液0.5ml,接種小白鼠腹腔,小白鼠於1~3周死亡,剖檢取腹膜或脾臟作塗片,經姬姆薩染色或螢光抗體染色鏡檢,於單核細胞內可見立克次體。也可作雞胚接種、組織培養分離病原體。

4.分子生物學檢查

具敏感度高,特異性強的特點,認為可用於本病的診斷並鑑定血清型。

診斷

1.流行季節到過疫區,有田野作業或在草叢中坐臥史;

2.臨床表現有發熱、焦痂或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皮疹、肝脾腫大;

3.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計數減少或正常,變形桿菌OXK凝集反應(用外斐氏法檢測恙蟲病血清標本的OXK抗體)陽性,且隨病程效價逐漸升高。結合其他血清學檢查結果有助於診斷。

治療

治療主要是病原治療,根據合併臟器損害的部位和程度給予相應對症處理,治療期間嚴密觀察血象,以防藥物副作用發生。

預後

一般臟器損害隨恙蟲病的治癒而康復。但若未及時進行病原治療,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疾病分類導航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並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症狀、體徵和行為的異常。 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或早或遲地表現出可覺察的症狀,這種狀態的結局可以是康復(恢復正常)或長期殘存,甚至導致死亡。
傳染病心理疾病遺傳病先天性疾病
泌尿科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兒科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傳染病分類導航

瘟疫 | 疫苗 | 呼吸道傳染病| 消化道傳染病| 蟲媒傳染病| 接觸傳染病| 人畜共患病| 流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