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體

叛逆體

叛逆體,源自於黃曉明“自我表揚”的叛逆定義,被網友稱為“新好男人”標準。

來源

黃曉明黃曉明

叛逆體,來源於一則微博。“在今天,男人不穿耳洞,沒有文身,不染髮,不爆粗口,偶爾靦腆,經常微笑,埋頭工作,努力反思,孝順父母,善待他人,這,才是最大的叛逆”,日前,人氣偶像黃曉明在微博上發了一張自己最新的擺酷照片,並附上了這段疑似“自我表揚”的叛逆定義,網友舉手表示贊同“是在說你自己嗎?”,並稱按照這個標準黃曉明幾乎是“新好男人”的代表。

原因分析

人們在認識事物和看問題時常常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因而易與別人的意向不同。當意向不一致時,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就會與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尤其是青少年,叛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因為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所謂個性就是個別性、個人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於外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個性的,也只能是一種個性化的存在,個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叛逆心理一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再加上偶像自身的言論引導,於是“叛逆體”大受歡迎,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心理輔導

個性化個性化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這是因為隨著孩子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豐富,他們對人生產生了懵懂的認識,因環境、個人心理因素等的影響,對周圍的事情他們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無缺而因此感到無可奈何,有種挫折感,繼而煩躁、多愁善感、情緒不穩定,甚至頂撞老師。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要以種種罪名對孩子橫加指責,甚至對孩子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如:當著其他孩子的面批評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請上家長對他們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批評教育,這樣只會讓我們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還會把孩子逼上極端的道路,不僅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傷害,更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其實孩子的叛逆是一個階段性特點,並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學壞了,只要我們正確的對待孩子特殊時期心理的變化,並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態去寬容孩子、容納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只不過是個做錯事情的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