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規劃

反規劃

“反規劃”概念是在中國快速的城市進程和城市無序擴張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一種物質空間的規劃方法論。“反規劃”不是簡單的“綠地優先”,更不是反對規劃,而是一種應對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不確定性條件下如何進行城市空間發展的系統途徑;與通常的“人口-性質-布局”的規劃方法相反,“反規劃”強調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觀的真實性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反規劃”是一種景觀規劃途徑,是一種強調通過優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控制,來進行城市空間規劃的方法論,是對快速城市擴張的一種應對。


目的不同:
“反規劃”以土地生命系統的內在聯繫為依據,是建立在自然過程、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分析基礎上的,以維護這些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為前提的。
傳統規劃中有關不建設區域把綠地作為實現“理想”城市形態和阻止城市擴展的“工事”,而綠地本身的存在與土地生態過程缺乏內在聯繫。


次序不同

“反規劃”是主動的優先規劃。在城市建設用地規劃之前確定,或優先於城市建設規劃設計。
傳統規劃中有關不建設區域是被動的滯後的。綠地系統和綠化隔離帶的規劃是為了滿足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目標和要求進行的,是滯後的;是一項專項規劃。


功能不同

“反規劃”是綜合的,包括自然過程、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如文化遺產保護、遊憩、視覺體驗)。
傳統規劃中有關不建設區域是單一功能的,如沿高速公路布置的綠化隔離帶,缺乏對自然過程、生物過程和文化遺產保護、遊憩等功能的考慮。


形式不同

“反規劃”是系統的,一個與自然過程、生物過程和遺產保護、遊憩過程緊密相關的,預設的、具有永久價值的網路;是大地生命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傳統規劃中有關不建設區域是零碎的,往往是迫於應付城市擴張的需要,並作為城市建設規劃的一部分來規劃和設計,缺乏長遠的、系統的考慮,尤其缺乏與大地肌體的本質聯繫。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簡稱EI)是維護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空間格局,是城市和居民獲得持續的自然服務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擴張和土地開發利用不可突破的剛性限制。
在這裡,我們強調,生態基礎設施是一種空間結構(景觀格局),必須先於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和設計而進行編制。景觀安全格局是判別和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的一種途徑,該途徑是以景觀生態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的。基於景觀過程和格局的關係,通過景觀過程的分析和模擬,來判別對這些過程的健康與安全具有關鍵意義的景觀格局。這些景觀安全格局構成區域和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或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
一種系統的規劃途徑
自然服務是人類社會經濟系統最根本的依賴,和諧社會及和諧的城市結構和功能關係,最終來源於人和土地的和諧關係,包括讓土地告訴我們適宜的功能布局、適宜的居住地、綠色的而快捷的交通方式以及連續而系統的遊憩網路,甚至城市的空間形態。
“反規劃”就是要從建立和諧的人地關係入手,來建立健康和諧的城市社會和城市形態。國內外生態規劃的思想、綠地優先的思想、景觀規劃的傳統都可以作為對“反規劃”概念的一種理解,但“反規劃”是一種系統的規劃途徑,是一種基於前人豐富成果的整合,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當下規劃方法論面臨危機的情況下提出的,以應對疾速的城市化進程和不確定的城市空間發展。任何離開當下中國的背景來討論“反規劃”用語的規範性與合理性都是毫無意義的。如果規劃師的城市理想的實現有賴於城市決策者的理解和認同的話,那么,經過與上百個城市決策者的交流,作者還是婉拒了多位尊敬的學者的勸告,而願背千夫指責堅持使用“反規劃”概念,因為它不需要更多的語言,就可以把一個規劃師對土地的憂患意識和人文情懷,讓百忙之中的市長們迅速理解並牢記,並能很快付諸有益的行動,僅此而已。如果因此能喚起同行的憂患和創新意識,則更有拋磚引玉之感。(俞孔堅系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大學設計博士;李迪華系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