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

反胃

反胃,有稱胃反,古即有之。病位於胃,主要應咎肝之疏泄不利與脾之運化功能失常。反胃(regurgitation /A stomach upset),食後脘腹悶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多由飲食不節、酒色所傷,或長期憂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損,以致氣滯、血瘀、痰凝而成。又稱胃反、翻胃。

基本信息

內容

反胃,有稱胃反,古即有之。筆者參照該病文獻資料,結合臨床實踐,認為主要應咎肝之疏泄不利與脾之運化功能失常。張景岳謂“反胃之病,則病於中下二焦。……所以反胃之治,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此雖含深義治無不當,但從病理分析氣滯痰飲瘀阻存在宜從肝脾二髒辨治更合契機。

11

1 病因病機

反胃在《內經》尚無其名,但有“三陽結謂之膈”之症,嗣後歷賢逐漸分明噎膈、反胃與關格之異同。《金匱要略》描述為“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醫貫》稱“翻胃者,飲食倍常,盡入於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現代醫學的多種胃病可出現反胃。本病起因多是飲食不當、饑飽失常,或憂愁思慮傷及脾胃;或嗜食生冷損及脾陽。脾胃既傷,病延曠日致中焦虛寒不能消化穀食。又脾運不旺,痰飲穀食阻於下脘,宿食不化不能下導終致盡吐而出。反胃長久脾胃失其後天之本,使腎精乏源腎陽虛虧,下焦無火以腐熟水谷,促使病情加劇。

反胃,病位於胃,本乃脾傷。脾傷指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俗稱脾不健運。脾何以傷?唐容川曰:“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飲食物的納與運無不與肝氣疏利戚戚相關。肝氣調和暢達則脾氣生理正常,脾氣運清氣升,乃胃氣降濁氣下。若肝氣鬱結甚而橫逆犯脾,可致脾胃病產生脾運弱和胃失降現象。又脾與胃相連以膜,其性一濕一燥,氣機一升一降,功能一運一納,協調配合共同完成飲食水谷在體內的代謝。肝脾二髒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決定著胃腑“傳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

據此,反胃的基本病機是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脾不健運致氣滯痰瘀阻於胃脘,胃失通降,氣逆而上,反胃而出。

2 臨床治療

反胃的病機已明,故臨證辨治應肝脾胃三者結合,以疏肝健脾治其本,通降胃氣治其標。做到疏而不傷正氣,補而不礙運氣,降而不伐胃氣。急性反胃多是邪盛,辨治較易。慢性反胃多因正虛,更須詳察細辨。用藥須輕靈,固護胃氣,不悖“慢性病有方有守”之古訓。如因腫瘤毒瘀等致病宜合清熱解毒化瘀散結柔絡之品。此外,患者頤養情性,注意飲食起居。

2.1 疏肝理氣 肝氣最宜疏利暢達,方可使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出入自如。肝氣鬱結或橫逆克犯脾胃使脾運減退清氣不升、胃降失司濁氣上逆。證見病情每因情懷怫鬱而加重,氣悶郁煩,胃脘脹痛,噯氣泛惡,脈弦。欲安胃必先制肝,用四逆散調和。氣滯明顯可合越鞠丸、金鈴子散,肝陰不足可合一貫煎等。

“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肝膽互為表里,膽升清陽之氣,“膽宜見降”,膽汁藉助於肝的疏泄輸於腸以助消化,肝升膽降正常輔佐脾胃的升降。若膽汁排泄逆反也令胃氣不和痰涎內生而反胃,用四逆溫膽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效果明顯。

2.2 健脾助運 《素問·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運正常飲食水谷無以停聚,反胃者往往畏懼納谷,精微攝入減少,導致腎精虧、腎氣衰、腎陽虛,見下焦火衰;機體氣血不足,肝血虛虧使肝體不用。證見神疲懶言,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脈形細小。亟宜補益脾氣,使脾氣振奮貴於運化,飲食物與津液循其常道不逆反,以四君子湯為基本方化裁;若脾陽虛宜溫運脾陽,以附子理中湯加味。

2.3 和胃通降 “六腑以通為用”,胃居高位,每當宜降。通降胃氣誠如李杲所言“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治其標”。胃中有邪當分外乾內傷,明寒熱虛實不同。胃受邪擾,胃氣失降,應“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而通之。若見胃中虛寒宜溫中降逆,丁香柿蒂湯相佐;痰飲阻於胃脘宜溫化降逆,橘皮竹茹湯相佐;少氣耗津宜益氣生津降逆,鏇覆代赭湯相佐。總之,務令邪去正安,胃司其職通降正常。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1歲,1997年3月2日初診。患者慢性胃炎4年,反胃1年,近3個月加劇。胃脘無異感,能吃能喝,但時飯後時夜半嘔吐作,盡吐胃內醬色狀容物為快。無奈調離工作在家養病。面色少華,苔薄白,舌質淡,脈弦細。證屬肝失疏泄、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致反胃,治擬疏肝、健脾、和胃三者兼顧:姜半夏10g,陳皮10g,枳殼10g,竹茹10g,茯苓10g,蒲公英20g,公丁香4g,柿蒂10g,柴胡10g,炒內金10g,厚朴10g,萊菔子15g,太子參10g,清甘草5g,7劑。每日1劑。服上藥後未見每日反胃,偶有噁心。藥症合拍再服7劑,反胃偶爾有之。後遇外感仍宗上法稍微增減,情況穩定。為鞏固療效堅持服藥3個月,已無反胃,恢復上班,且可飲酒少量。隨訪至今情況良好

病因病理

漢代《金匱要略》記載反胃的臨床特徵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並提出具體證治。唐代王冰在《素問》注文中認為此病的病機是無火,使脾胃無以腐熟水谷。元代《丹溪心法》認為反胃的病機為血虛、氣虛、有熱、有痰。明代《景岳全書》中的補命門火之說,是對此病治療的重要補充。西醫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十二指腸壅滯症,胃腫瘤,胃神經官能症等,凡並發胃幽門部痙攣、水腫、狹窄,引起胃排空障礙,有反胃症狀者,均可參考此病的內容辨證論治。
反胃的發生,主要為脾胃虛寒、胃中積熱、痰濁阻胃或瘀血阻絡等,影響胃氣通降下行,宿食不化而成。

疾病辨治

反胃的辨治,可概括為寒、熱、痰、瘀四類。
①脾胃虛寒。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後即覺舒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緩無力。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若兼見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脈沉細,為久吐累及腎陽。治宜益火之源、溫運脾陽。
②胃中積熱。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紅,心煩口渴,便秘尿赤,舌乾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胃泄熱。若兼見唇乾口燥,大便乾結,舌紅,脈轉細,為久吐傷津耗氣,氣陰兩虛。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吐。
③痰濁阻胃。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或有積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為痰涎水飲,眩暈,心悸,苔白滑,脈滑數。治宜滌痰化濁、和胃降逆。
④血瘀內結。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有積塊,堅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脹滿刺痛拒按,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降逆。
反胃起病緩慢,病初多表現為脾胃虛寒或胃中積熱,適當調理,較易治療。如久病形體日漸衰弱,發展為真陰枯竭或真陽衰微之危候,預後不佳。
注意調節飲食,戒菸酒辛辣等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暢,房事有節,有助於反胃的預防與治療。

反胃的類型

濁阻胃型反胃
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或有積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為痰涎水飲,眩暈,心悸,苔白滑,脈滑數。
瘀內結型反胃
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有積塊,堅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脹滿刺痛拒按,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
胃虛寒型反胃
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後即覺舒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緩無力。
中積熱型反胃
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紅,心煩口渴,便秘尿赤,舌乾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胃泄熱,方用竹茹湯。若兼見唇乾口燥,大便乾結,舌紅,脈轉細,為久吐傷津耗氣,氣陰兩虛。

臨床治療

反胃的病機已明,故臨證辨治應肝脾胃三者結合,以疏肝健脾治其本,通降胃氣治其標。做到疏而不傷正氣,補而不礙運氣,降而不伐胃氣。急性反胃多是邪盛,辨治較易。慢性反胃多因正虛,更須詳察細辨。用藥須輕靈,固護胃氣,不悖“慢性病有方有守”之古訓。如因腫瘤毒瘀等致病宜合清熱解毒化瘀散結柔絡之品。此外,患者頤養情性,注意飲食起居。
疏肝理氣
肝氣最宜疏利暢達,方可使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出入自如。肝氣鬱結或橫逆克犯脾胃使脾運減退清氣不升、胃降失司濁氣上逆。證見病情每因情懷怫鬱而加重,氣悶郁煩,胃脘脹痛,噯氣泛惡,脈弦。欲安胃必先制肝,用四逆散調和。氣滯明顯可合越鞠丸、金鈴子散,肝陰不足可合一貫煎等。
“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肝膽互為表里,膽升清陽之氣,“膽宜見降”,膽汁藉助於肝的疏泄輸於腸以助消化,肝升膽降正常輔佐脾胃的升降。若膽汁排泄逆反也令胃氣不和痰涎內生而反胃,用四逆溫膽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效果明顯。
健脾助運
《素問·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運正常飲食水谷無以停聚,反胃者往往畏懼納谷,精微攝入減少,導致腎精虧、腎氣衰、腎陽虛,見下焦火衰;機體氣血不足,肝血虛虧使肝體不用。證見神疲懶言,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脈形細小。亟宜補益脾氣,使脾氣振奮貴於運化,飲食物與津液循其常道不逆反;若脾陽虛宜溫運脾陽。
和胃通降
“六腑以通為用”,胃居高位,每當宜降。通降胃氣誠如李杲所言“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治其標”。胃中有邪當分外乾內傷,明寒熱虛實不同。胃受邪擾,胃氣失降,應“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而通之。若見胃中虛寒宜溫中降逆;痰飲阻於胃脘宜溫化降逆;少氣耗津宜益氣生津降逆。

治療驗方

1.反胃(飲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無力)。用人參三兩,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熱服。同時用人參汁加雞蛋白、薤白煮粟米粥吃。
2.再方。用白豆蔻、縮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陳為一升(黃土炒焦,去土),共研為末,加薑汁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薑湯送下。
3.再方。白堊煅紅,放在一升米醋中浸過,再煅再漬,直到醋乾為止。取這樣處理過的白堊一兩,加炮乾薑兩錢半,共研成末,每服一錢,最後連服到一斤以上。
4.再方。用蚯蚓泥一兩、木香三錢、大黃七錢,共研為末,每服五錢,清水送下。忌食煎炒酒醋椒姜等熱物。
5.再方。用陳年的伏龍肝,研末,米湯送下。每次服三錢。
6.再方。用樑上塵調黑驢尿服之。
7.再方。用赤石脂粉,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薑湯送下。服藥之前,整吞巴豆仁一枚。
8.再方。用硇砂二錢,加水調和,包入蕎麥麵中,煅焦。冷後,剝取中間濕藥。焙乾一錢,配檳榔二錢、丁香二個,共研細。每服七厘,燒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病癒為止。愈後吃白粥半月,還要服其他健胃藥。
9.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蘆根各二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10.反胃噁心,藥食不下。用荊三棱(炮)一兩、生丁香三分,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開水送下。
11.反胃吐食。用薟草焙過,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送下。
12.反胃上氣。用蘆根、茅根各二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13.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細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兩次。
14.反胃吐食。用王瓜燒存性,取一錢加棗肉、平胃散二錢,酒送下。
15.反胃,氣噎不通。用丁香、木香各一兩,每取四錢,水煎服。
16.反胃吐食。用松節煎酒細飲。
17.反胃、下瀉。用厚朴以薑汁炙焦後研為末。每服二匙,陳米湯調下,一天服三次。
18.反胃吐食(脾胃氣弱,食不消化)。用粟米半升,搗成粉,加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取七枚煮熟,放一點鹽,連汁穿梭心吞服,或加少許醋吞下。
19.反胃吐食。用白罌粟米三合、人參末三錢、生山芋五寸(切細),加水二升三合,煮成六合,再加生薑汁及鹽少許,和勻分服。
20.虛寒反胃驗方。(胸膈痞悶,腹脅膨脹,消化不良,食減貪睡)。用神曲六兩、麥櫱(炒)三兩、乾薑(炮)四兩、烏梅肉(焙)四兩,共研為末,加蜜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21.反胃、嘔吐不止。用乾餳糟六兩、生薑四兩,是搗作餅,或焙或曬,加炙甘草末二兩,鹽少許,煎湯服下。
22.治反胃吐食。用胡椒在醋中泡過,取出曬乾,反覆七次,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醋湯送下。又方:用胡椒七錢半、煨姜一兩,水煎,分二次服。又方:用有椒、半夏(開水泡過),等分為還想,加清退汁和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23.反胃,吐黑汁。用畢澄茄研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送下。愈後,再服平胃散三百貼。久病者亦可不發。
24.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和勻,每日細細飲服。
25.再方。用石蓮子為末,加少量肉豆蔻粉,米湯調服。
26.再方。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以綠礬末填滿,包泥中,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27.反胃吐食。用五靈脂末、黃狗膽汁,調成丸子,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碗化服。不過三服,即可見效。
28.治反胃膈氣。用硫磺、水銀各一錢,同炒成金色,加狗寶末三錢、雞蛋白一份,一起攪勻,紙封泥固煨半日,取出研細,每取五分,燒酒調服。不過三服,見效。
29.反胃吐食。用蝟皮燒灰,酒送服;或煮汁服;或以五味淹蝟皮。炙服。
30.再方。用烏雄雞一隻,如常法治淨,雞腹內放入胡荽子斤,烹食。吃過兩隻,即見療效。
31.再方。用雞肫一具,燒存性,酒調服。男用雌雞,女用雄雞。
32.再方。用蛤粉二錢,和生薑汁一碗搗勻,米醋調服。不效再服。
33.反胃嘔噎。用田螺洗淨,養水中去泥,取出曬至半乾,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湯送下。用田螺爛殼研服亦可。
34.反胃上氣。用白芥子末一、二錢,酒沖服。
35.反胃的治療便方。用蜂蜜煎蘿蔔細細嚼咽。
36.反胃、呃逆。用黑鉛熔成汁,冷後,以柳木捶研成粉。取一兩,加醋一升,放在砂鍋里熬成膏子,再加蒸餅末少許,捏成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薑湯送下。
37.多年反胃水上。用鉛二兩、石亭脂二兩、鹽滷汁五兩。先燒鉛,以滷汁淬過,再與石亭脂同炒,等到起焰時,挑在水上,焰止,研勻,加蒸餅做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九,石蓮乾柿湯送下。
38.治反胃氣逆。用鉛丹、白礬各二兩,生石亭脂半兩。先把丹、礬兩藥放在坩鍋里,燒炭煅紅,放冷兩天,再加入石亭脂,共研為末,和米飯少許,捏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日服十五丸,米湯送下。
39.反胃吐食。用黑鉛、水銀各一錢半,結砂、硫磺各五錢,官桂一錢,共研細,分兩次服。一半米湯、一半姜汗,調在一個碗中把藥送下。
40.脾疼反胃的治療驗方。用靈砂一兩、蚌殼粉一兩,同炒紅。加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共研為末。再加薑汁煮過的半夏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41.反胃嘔吐。用白礬、硫磺各二兩,燒過,加丹砂一分,共研為末,麵糊成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薑湯送下。又方:枯礬三兩,加蒸餅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給小兒餵藥技巧多多

1.給新生兒最好的餵藥方法是:把藥水(或將藥粉溶於糖水中)倒入奶瓶,讓小兒像吸奶一樣服藥。如果是少量藥粉,可以直接放入小兒口中,然後再用少許糖水送服。
2.可以把丸、片劑研成粉狀,用糖水調成稀糊狀,把孩子抱在懷裡,呈半仰臥狀,左手扶持小兒頭部,右手持食匙取藥慢慢餵下,待孩子將藥吞咽後,再繼續餵。
3.給新生兒餵藥前,也可先餵幾口奶,再餵點藥,反覆這樣做,直至將藥餵完。然後將孩子豎起輕拍背部,以防反胃嘔吐。但應注意,餵藥之前不應餵飽奶,以免飽後小兒拒絕服藥。也不可將藥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為兩者混合後可能出現凝結現象或者降低藥物療效。
4.五歲以下的孩子宜服流體類藥物。
5.由於藥物實在太苦(如中藥湯劑),小兒拒絕服藥時,可暫時通過一個軟管把藥注入頰與臼齒間,避免藥液與舌面上的味蕾接觸,也可冷卻藥液使藥味減輕。孩子到6歲就可吞藥片,囑孩子將藥片放到舌根區,並立即喝水,要強調孩子把水吞咽下去,以便分散孩子注意力。
6.有些孩子已能識別物品,當認出是藥物時拒絕服用,此時家長應耐心給孩子講解,使他們理解藥物與疾病的關係,並自覺積極參與藥物治療。

飲食調養

新鮮葡萄(葡萄食品)治酒後反胃、噁心
葡萄中含有豐富的酒石酸,能與酒中的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類物質,達到解酒目的。如果在喝酒前吃,還能有效預防醉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