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斑巨齒蛛

叉斑巨齒蛛

叉斑巨齒蛛雌蛛體長6-7毫米。全體棕褐色。 雄蛛體長4-6毫米。分布於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山西、陝西、河南、雲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叉斑巨齒蛛
拉丁學名:EnoplognathajaponicaBoes.etStr.,1906
綱:蛛形綱
叉斑巨齒蛛叉斑巨齒蛛

目:蛛形目
科:球蛛
屬:巨齒蛛屬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飛虱、葉蟬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6-7毫米。全體棕褐色。背甲長梨狀,長大於寬。中窩、頸溝、放射溝褐色,頭部略隆起。前眼列後曲;後眼列微前曲,前後側眼基部相連,中眼區方形。頭部正中央黑色,其前方有一黑褐色三叉形斑紋,因此而得名。背甲周緣黑色。螯肢呈柱狀,前齒堤2齒,在螯爪基部之一側還有1鋸齒狀突起;後齒堤無齒或僅有1小齒。胸板心狀,末端插入第Ⅳ步足間。第Ⅳ步足基節分離。整個腹部被1對黑褐色葉狀斑所覆蓋,在葉斑周圍有白色鱗形斑紋。腹部腹面黑色。紡器黑色。
雄蛛:體長4-6毫米。體色較淡,背甲黃褐色,中窩黑色,頸溝、放射溝褐色,頭部前端三叉形斑紋明顯。螯肢前齒堤1齒;後齒堤有1大齒,其基部粗壯,端部分有2個小齒,故稱巨齒蛛。胸部後緣背側及腹部前緣腹側有發音器。
卵袋:剛產為白色一淺黃色一米黃色一深棕色,系在網上,直徑在0.70-0.90毫米。卵袋外面蛛絲較疏鬆呈絲絨狀。

生物學特性

(1)習性;叉斑巨齒蛛在棉田內,一般在棉株中下部或地面的枯葉內結不規則小網。網的直徑,一般在150毫米以內。網不易破,不需每天結網。該蛛白天多潛伏在同上,夜晚活動。
(2)歷期:叉斑巨齒蛛十體發育各個階段歷期的長短,隨著代次、溫度、食物及性別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代次的影響:該蛛在湖北省武漢市一年共發生4個世代。各世代歷期長短的順序是:一代>四代>二代>三代。
食物的影響:幼蛛期間由於餵養食物的不同,發育歷期有差異;以棉蚜和廄蠅混合飼養,整個幼蛛期平均38.82天;以棉葉蟬飼養的幼蛛,平均歷期一為42.56天。
溫度的影響:在15-30℃溫區內,叉斑巨齒蛛各齡期,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縮短,以32℃恆溫條件下歷期為最短。在35℃恆溫條件下.歷期顯著延長。37℃恆溫條件下到四齡就會全部死亡。
(3)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叉斑巨齒蛛在不同恆溫下全幼蛛期的發育速率分別是:20℃為0.0160;25℃為0.0219;28℃為0.0285;30℃為0.0298;32℃為0.0327;35℃為0.0291。由此推算出,叉斑巨齒蛛全幼蛛期的發育起點溫度為10.8607℃;全幼蛛期的有效積溫為779.47823日度。
(4)幼蛛成活率:從卵孵化出的幼蛛,在經過多次蛻皮而發育到成蛛的過程中,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幼蛛中途死亡。幼蛛成活率的大小與食物和溫度有關。
食物的影響:在幼蛛期單以棉葉蟬飼養,成活率只有47.35%;以棉蚜和廄蠅混合飼養成活率達60%。混合飼料要比單一飼料要好。
溫度的影響:在15-30℃溫區內,幼蛛的成活率與溫度呈正相關。超過30℃恆溫,成活率低,37℃恆溫條件下進入3齡以後全部死亡,在39℃恆溫條件下,全部不能蛻皮而死亡。
(5)年生活史:叉斑巨齒蛛在湖北省武漢市於11月中下旬以成蛛和高齡幼蛛在草籽田、蠶豆田、麥田、田塊雜草等地方越冬。越冬成蛛於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產卵,全年發生4個世代。
(6)繁殖
交配與性比:交配在網上進行。雌雄均有多次交配習性,交配一般晚上進行,白天亦可進行交配。雌蛛交配一次可終生產受精卵。交配後的雌蛛有殘食雄蛛的習性,亦有共同在一個網上生活。
我們從室內飼養獲得成蛛156頭,其中雌蛛69頭,占總蛛數的44.23%;雄蛛87頭,占總數的55.77%,雌;雄=1:1.26。
產卵與護卵:交配後的雌蛛,一般7天左右開始產卵。未交配的雌蛛,一般14天左右開始產卵,但不能孵化。白天和夜晚均可產卵。卵產在網上,雌蛛守在卵袋旁。
產卵間隔:叉斑巨齒蛛與其它蜘蛛比較,卵袋形成的時間較短,雌蛛不等上一個卵袋內的卵孵化,就再產下一個卵袋,有時產多個卵袋而第一個卵袋還未孵化。因此,可以看到一頭雌蛛可守護多個卵袋。第一至第二個卵袋之間平均間隔只有3.20天;第二至第三為2天1第三至第四為4.50天;第四至第五為4.30天;第五至第六為4.00天;第六至第七為5.80。
產卵量與孵化率:雌蛛一生平均可產6個卵袋,最多可產11個卵袋。未交配的雌蛛最多可產5個卵袋。每個卵袋內含卵量,平均為134.06粒,最多可達270多粒。一般前期產的卵袋大,含卵量多,後期產的卵袋小,含卵量少。前三個卵袋的含卵量,占總量的70%左右,平均單雌一生的產卵量在900粒左右,最多可達1,260粒。
叉斑巨齒蛛卵的孵化率較低,其孵化率平均在70%左右,其孵化率的高低與產卵次第有關。一般前期產的卵孵化率高,後期產的卵孵化率低。
(7)捕食:根據室內測定,對棉蟲的日平均捕食量分別是:棉蚜34.25頭;棉鈴蟲卵60粒;斜紋夜蛾初孵幼蟲17.00頭;棉小造橋蟲初孵幼蟲13.00頭;棉二點葉蟬若蟲23.50頭。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山西、陝西、河南、雲南

相關文獻

[1]趙敬釗,劉鳳想.叉斑巨齒蛛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5,(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