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

厭學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問題已成為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是一對孿生兄弟。厭學情緒是逃學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學行為則是厭學情緒的極端表現。人們常把逃學和厭學聯繫起來。厭學可表現為很多種形式,如:孩子變得不愛上學,不願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孩子就喊“肚子疼”、“頭痛”等;有的孩子不願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卻“看不進去”;不願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現煩躁,或者轉移話題;上課時常打不起精神,課後卻十分活躍,表現為“玩不夠”。而逃學作為厭學的極端行為則主要表現為不去上學。

特點

厭學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並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

介紹

厭學產生退避行為除因學校教育要求過高過嚴、壓力過大、學習生活單調、教學方法呆板、內容枯燥不生動多樣,難以適應學生特點和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影響外,由於長期學習失敗形成的習慣性無力感是重要原因,失去信心、興趣,進而消極逃避、自暴自棄。發展嚴重會產生逃學行為。

厭學產生的常見原因

1,父母或者老師不切實際的要求:要求過高的後果是容易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繼而導致上進心喪失和學習動力缺乏。特別是當家長採用強硬專制的手段時,孩子便會以一種逆反的行為報復父母或者老師的不公正。

2,要求過低或放縱:大多數孩子進入學校是以一種新鮮感走進校園的,如果此時父母對兒童的要求過低,整日忙於自己的事,而忽視了孩子入學後的心理變化,一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認為學習太苦而失去了興趣和動力,自我效能感降低,隨之而來的就是厭學。

3,嚴重的家庭問題:生活在一個經常發生糾紛的家庭,孩子會心事重重,而無力顧及功課。由於安全感喪失,家庭不斷地激烈爭吵和高度緊張氣氛,使焦慮的孩子無法再對學校發生興趣。

4,兒童的自身問題:兒童心理發育不成熟:兒童雖然智力水平屬於正常,但社會適應能力差,幼稚、缺乏積極的進取精神。自信心缺乏:開始孩子對學習很感興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創造力和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數的父母所壓抑,所以孩子不僅不能為自己的獨特性、創造性而驕傲,反而會感到自己無能,而自暴自棄。

5,學校中的問題:學習負擔過重;學校生活過於緊張,學校的紀律過嚴而刻板;孩子在學校中常常受屈辱。

6,老師陳舊的教學理念,落後的教育手段,冗長的授課等都會造成學生厭煩倦怠情緒,長久積壓形成厭學心理。

7,惡劣的學習環境:父母不愛學習;學習條件太差;學校和社會風氣不好。

8,人格發展不完善是厭學誘因

好學生也厭學嗎

“有的孩子快班讀書,可是害怕去學校就逃課躲在家裡,家長只能對老師撒謊說孩子身體不舒服。”

面對家長的發問,專家認為,這類家長對子女的培養不能認為是成功的,“他們沒有在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有個好成績,而是只抓成績,不及其餘。”

專家說,試驗班或者快班的學生也並非一切都是好的,有一些學生性格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而這些缺陷往往是致命的。如有些學生自私、小氣、不肯把自己的做題思路告訴別的同學,有些甚至囂張、張狂,朋友很少。家長首先需要做孩子的朋友,要讓他們喜歡自己,肯與自己說心事,再慢慢地深入交流溝通
編輯本段如何克服厭學

不想學習怎么辦

嘗試堅持讀書或者學習一會。通常這個手段在開始讀書或者學習的時候比較奏效,如果你想去看書,卻發現很難靜下來,那么就逼著自己坐下來看一會。我自己通常在5-10分鐘之後就進入狀態,不會想站起來了。如果是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那么這個手段可能並沒有那么好的效果,至少對於我來說。喝杯冰水,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是我最經常做的,通常在家裡看書或者學習的時候,我都會接一杯冰水放在旁邊,一定要有冰塊的!通常在頭腦發熱,或者心裡煩躁的時候,冰水就會有它的功效了。這種方法呢,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奏效的。其實還有一種類似的手段,就是儘量讓自己在稍微冷的環境下學習,記得自己在本科的時候上自習通常都是去全校最大最冷的那個教室,主要原因就是在這種略微寒冷的情況下,人可以保持清醒,另外這種教室通常比較安靜,因為人少嘛!不過,注意防止感冒。

做些體育運動,簡單的鍛鍊。這個是我今天晚上用的辦法,因為手邊的冰水喝完了,就乾脆在地上做了30個伏地挺身。我平時簡單的鍛鍊就是說伏地挺身,可能有人認為說鍛鍊之後心跳加速不是更難冷靜下來嗎?可是我發覺在20-30個伏地挺身之後好像腦中馬上清醒了,精力也能夠馬上集中起來,也許這個運動的數量級正好合適。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方便的運動手段,我一直覺得伏地挺身比較好,有點地方就可以做了。利用音樂或者短片來放鬆情緒,暫時忘記學習。這個估計是很多朋友都會用的辦法,儘量找一些柔和一些的音樂,比如Bandari之類的輕音樂。雖然我相信很多朋友會選擇重金屬,搖滾一類的音樂,這個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東西,何況還有很多人會邊聽音樂邊學習呢,至少我以前是。現在?現在可不行了,會喜歡相對安靜一些的環境。除了音樂之外一些輕鬆搞笑的短片也不錯,儘量還是避免連續劇電影這一類,通常一看就停不下來了。

想一些比較有激勵作用的事情。記得自己上新東方的時候,特意把那本《新東方精神》保留下來,準備作為激勵自己的材料閱讀來著。當然後來也確實讀過幾次,不過還真沒有在出現厭學的時候用過這個辦法。只是說因為自己看過這些東西之後,會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想要努力,想要向上,現在還記得那時看完《新東方精神》的感覺,呵呵!就像你見到一牛人之後,就會想說我也想變成那樣,所以我要努力。當然了,能夠自我激勵便是最好的,否則你可以試試看這個辦法。換個學習內容,讓自己的思維轉換到別的事情上。這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手段,甚至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只是在我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實現,原因也很簡單:比如數學系的學生,他從機率換到實變,換到偏微分,終究還是在數學裡面,對於大腦沒有什麼很明顯的作用嘛!於是讓我說,不如在這個寫寫部落格,哈哈,數字和文字之間轉換一下還是不錯的。乾脆給自己放假,想怎么玩怎么玩。這就是最後一條啦,屢試不爽,相信對你也一定奏效了!我只是想說,儘量還是不要這樣的好,偶爾使用一下必殺就可以了,否則難免傷到自己啊!

老師和父母對學生學習過程給予積極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學習活動中的快樂;讓學生體驗進步的快樂而不是僅僅學習結果帶來的快樂。

縮減教學時間,給學生自己思考參與發現的機會。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學生頻道推出的12分鐘課程就避免了學生長達4、50分鐘被動聽課的局面。12分鐘簡短的名師授課成為創舉,受到了家長學生的好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的厭學心理。

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是基礎

專家談到,從常碰到的情況看,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個方面:一是我們現在的孩子承受力越來越差,抗挫折能力很弱,但家長和社會對其期望值卻越來越高。孩子情願躲到家這個蛋殼裡,也不願去學校。二是我們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績看齊,缺少一個全面衡量孩子的標準。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沒有正確、及時地引導教育,對孩子的生活能力、責任感、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極度缺乏。只有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時,我們才覺得有問題了。三是還有很多孩子因為迷上網路遊戲而厭學。因為孩子的生活相對單調乏味,沒有快樂體驗,所以才專注於此。針對師生關係緊張這一原因,專家指出,作為老師應時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一旦發現學生家庭壓力過大,應及時跟學生家長溝通,做好學生的家庭工作,適當給學生減壓。 

調查發現,有90%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培養,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養,還有對學習的愛好。在經常接觸到的一些孩子裡,有很多國小時很優秀,但是到了國中、高中後就慢慢變得厭惡學習,變得任性、自私。這樣的孩子即使能考上碩士、博士,但是根本上不考慮別人、抗挫折能力差等性格缺陷最終會嚴重影響其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今年幾起博士生自殺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學校動輒給學生排名次,對學生不良的懲罰措施等都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除了應該改革的應試教育方式,老師也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同時要多留心學生心理及行為的發展。

理論上的策略

對於中學生厭學心理的預防與矯正,理論上策略很多,但各有不同。劉玉敏認為消除厭學情緒的方法有要關心、愛護學生,樹立典範;明確學習目的,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專業興趣;採用“樂學法”教學。楊平提出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意識是治理厭學的內動力;樹立新型教學觀,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治理厭學的啟動力;讓學生感受關愛,親其師信其道是治理厭學的助動力;積極為學生創設表現長處、發揮特長的舞台是治理厭學的支持力;學校、社會、家庭相互配合是治理厭學的凝聚力。肖承志等認為解決厭學的對策有最佳化社會文化環境;更新教育觀念,修正學校教育目標;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寓教於樂;加強學校聯繫,使親職教育科學化、合理化;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朱盤安認為厭學的對策措施包括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觀;教師進行成功強化;學生全面提升自我;家長正確評價孩子;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李開學注意到對厭學的轉化方法有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心,增強自信心,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注重教學的科學性,及時填補必要的基礎知識。BarbaraSommer經研究認為學校變數的顯著性暗示著truancy(逃學)預防和干涉策略應該包括改善學科內容、教學方法和學校風氣。

實踐中的干預

1、傾注愛心,與學生親和

(1)以身作則。愛是教育的真諦,愛是師德的核心,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在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事業心、責任心及其人格力量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傾注滿腔熱情,相信每個學生都會發展成才,是對學生成長、對教育事業、家庭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具體體現。教師要用高尚的師德、淵博的學識、良好的儀表、為人師表的形象影響和帶動學生;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飽滿的教育熱情、嚴謹的教學態度,營造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啟迪激勵的課堂環境和關愛和諧的學習氛圍。

(2)尊重關愛。中學生正處在人格趨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發展時期,尊重和關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學生樂學、師生情感溝通的基礎,教師要面向全體,善待每個學生,關愛每個學生,幫助每位學生樹立成才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產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贏得所有學生的尊敬。

(3)欣賞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缺點和問題屬於正常現象。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合適的期望目標,採取與學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態度和方法,在理智閃光的同時給予感情投入,善於發現其長處並由衷地欣賞,形成和諧的情感基調;對學生的缺點錯誤不能一味地指責或當眾訓斥,少一點審查責備的目光,多一些欣賞鼓勵的熱情,從思路方法、興趣態度等方面尋求閃光點給予肯定,使學生每次學習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悅,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取得進步,在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中不斷努力。

2、調適負擔,為學生減壓

(1)實施素質教育。學校確定教學目標時,要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學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嚴格執行教學計畫,不提升教學難度和要求,不增加課時和教學時間,加強思想品德、情感和心理教育的滲透,減少教師的外在壓力;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為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創造良好課堂環境,促進不同層面學生的素質都有所提高。

(2)激發學習動機。德國教育家第惠斯多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都有學好的動機,教師要發掘教材思想性素材,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責任與國家建設的使命是緊密結合的,要幫助學生將個人目標同學習目標結合起來,喚醒學習的內部動因,強化其內驅力,增強其自制力,提高學習自覺性,讓學生在不同的時期有所發展、在不同的領域有所提高。這樣學生認為學習有必要、感興趣時,便會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去對待,而不是只當成一種沉重的負擔。

(3)促進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學習法能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教師要把適當的時間放在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和各種新的學習方法上,使學生處於一種可選擇的最能滿足需求的學習資源中,幫助學生在自由學習氣氛內學有所得,在課程範圍內自主制定目標、自主計畫自己想做的事、自主確定最佳評價的準則,真正實現自主學習、自主提高、自主發展。 

 3、最佳化過程,引學生興趣

(1)構建情境。教師要通過構建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緊密聯繫實際,堅持情感滲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通過設計一些開放性、發散性、挑戰性的問題,選擇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學生從苦學的深淵帶到樂學的天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教師要善於發現那些生活中與所學課程相關的問題,構成真實的問題情境,以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生活經驗的方式出現,讓學生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口表述、動手操作,通過鮮活的生活和事實的理解,使學生充分享受學習、交往和發展的樂趣。

(2)分層設標。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根據教學情境靈活地指導學生在集體合作中實現互相依存和個人責任相統一,並根據學生實際水平與需求,為學生創造同伴教學、分組合作、共同提高的機會,分類分層制定有序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發、自主地學習。學習過程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以舊引新,變式遞進,系列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有不同的發現,都嘗到學習的甜頭,贏得成功的喜悅。

(3)開放教學。學生在課堂直面問題、情景和事實時,學習過程是一個起點、多條途徑、多種結論。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鼓勵冒險,寬容失敗,欣賞智慧,關注方法,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可通過靈活、適當地變換教學方法,實施分層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和控制自己學習的需要,獲得選擇任務變數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地指導學法,促進教學過程的開放,讓學生感到學校有“自我發展區”,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全面評價,給學生激勵新課程倡導發展性評價。學校要積極應對新課改,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處境和需要,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降低考試頻率,實施發展性綜合評價,克服為教育而教育、教育為升學的不良思想,改變考試是獲取分數的唯一來源的現狀。要通過評價制度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價值。

(1)相信學生人人是才。評價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傳統教學沒有正確認識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本身當作目的與終結。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教師不能以傳統的文化課成績為唯一的標準尺度去評價學生,要對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空間,要確信學生“人人是才”,絕不用一把尺子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速度,要在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終極關懷的參照下,從不同視角和層面看待每個學生,促進個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促進學生某一領域的優秀品質向其他領域遷移。

(2)激勵學生天天向上。學生是一張未成形的作品,他的學習潛能正處在不斷被認識、被開發、被提升的地位。“當學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將會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來評價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將會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環境的變化、心理的逐步成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絕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期望。不少學校借鑑西方採用“成長記錄袋”,由學生、教師乃至家長共同收集並對學生做出相應評價,充分肯定學生一次次、一步步、一天天的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鼓勵式地描繪出其最終發展水平,將給學生以莫大的激勵和鞭策。

(3)引導學生個個成功。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一種手段,實質是收集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信息,對教學效果做出價值判斷。考試應從多形式進行,可制定彈性的水平測試卷,實行模糊等級考試,把單一的分數制變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考察考核,從各個層面對學生的成績、成果、成就給予肯定和讚揚,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欣喜。總之,中學生厭學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複雜的一種社會現象,涉及到家庭、社會、學校及學生等多個方面;課堂上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互動與交流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細緻的探討研究,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更需要中學生本人的自信自強與不懈努力。

其他方面也要配合

第一、成功強化。成功可起到正強化作用,經常給學生呈現愉快的刺激,有助於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防止習得性失助感與失尊感的產生。

1、創設成功機會,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表現的機會,以揚其所長,抑其所短,對於那些學習成績不佳而厭學的學生更應如此。

2、降低學習目標,低起點、慢步子、分層次是使不同類型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途經。低目標,學生易達到,就能察覺到自身的進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幫助學生確立自我參照標準,促使學生從自身變化中認同自己的成功。 

4、及時獎勵,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獎勵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個體積極反應發生的機率。對於學習者來說,成功便是最好的獎勵;而對於教育者來說,學習者的成功是結果,本身不是評價,如果視之不見,漠不關心,那么很可能會熄滅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故仍需要獎勵,當然要以精神鼓勵為主,如此,能使學生心理獲得積極的滿足感與自豪感。

第二、引起注意。對於興趣轉移的學生,要將他們的興趣再轉移到學習上來,必須著力強化學生對學習的有意注意。

轉變觀念,淡化“苦味”。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這種觀點當然不錯。於是許多老師抱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信條不放,一方面強化苦觀,常念苦經,大講特講“頭懸樑,錐刺股”等;另一方面常作苦事,倡導苦幹,用時間加汗水的方法來推進學習活動。於是過重的課業負擔令學生苦不堪言。這樣,他們對學習哪能產生興趣呢?以苦為樂,恐怕大部分學生做不到,表現的往往是以苦為恨。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倡導輕鬆愉快的學習,變苦學為樂學,如此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三,情感補償。情感教育的潤滑劑,也是化解厭學心理的良藥。古語有“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之說,講的是“愛屋及烏”的情感效應。學生熱愛老師,往往會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學習中來,似乎覺得不學好就對不住關心愛護自己的老師。而對於那些情感饑渴者,教師更應付出無私的愛,並且要想辦法建設班集體這一溫暖的家庭,讓他們生活在情感豐富的學習生活中,這種情感場具有巨大的磁力,會緊緊吸引住學生,使他們不至於尋找不正規的情感補償。

第四,正確歸因。歸因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結果的原因作出解釋或推測的過程,是一種比較穩定的人格定量,她對後繼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正確的歸因,有助於推動後繼學習;錯誤的歸因,則往往會抑制後繼學習。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敗的原因歸之於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敗了是努力不夠。不能歸因於能力,否則,成功了可能助長驕傲情緒,失敗了必定產生頹廢心理,而後者極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當學生認為自己天生愚笨時,很容易灰心喪氣,泯滅信心,失去繼續學習的勇氣。除作努力歸因外,還可作現實歸因、興趣歸因、策略歸因等,對後繼學習均能起到積極作用。

學習興趣的培養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於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徵,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鑽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對學習的促進來說,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原因;從由於學習產生新的興趣和提高原有興趣來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所以,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
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非常的頭疼,很多孩子他們對學習並不感興趣,只是對玩感興趣,像電腦、遊戲等,孩子總是玩不夠。很多家長都會想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怎么樣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看電、玩遊戲那樣投入呢?下面就為家長介紹幾種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那么,父母該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呢?

當孩子把奶瓶反轉,並且試著從奶瓶的底部來吸奶的時候,當孩子將停下了的玩具火車又推又拉又打,想使它再次跑動起來的時候,當孩子在公園裡專心地看著被風吹得搖搖擺擺的花草的時候,這些都是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這個陌生世界的表現。對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值得探索的。此時,大人不要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學習和探索行為,而應該精心地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跟孩子一起去驚異,去提問,去討論,去共同作出結論。

當孩子帶著問題去問父母的時候,父母不應該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遠不如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什麼”來得重要。例如,當孩子問“鳥兒晚上睡在哪裡”時,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鳥兒在晚上的可能去處;當孩子問“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後會變成什麼顏色”,你不要簡單地告知“會變成綠色”,你可以說:“是啊,那究竟會變成什麼顏色呢?”以此來引導孩子去試驗,去思考,讓孩子自己去得出結論。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

能否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是呵護孩子好奇心的關鍵。父母如果經常給孩子下達一些強制性的智力作業任務,那么孩子會感到總是在一種有壓力的環境之中,他們便會將思考問題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久而久之,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因此,對於強制性的智力作業,要少些再少些。

二、為孩子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

例如,孩子一般都愛聽故事,不管是老師或父母講故事,還是廣播電台或電視台播放故事,孩子們總是專心致志地聽,特別是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最能吸引他們。當你講小人書中的故事時,你會發現孩子常常是一邊聽一邊很想認識書上的字,這種主動要求學習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父母可以利用這一時機因勢利導,適當教孩子認認字,不要求孩子寫,更不要求孩子記這些字,只要他們能認識,能把一個小故事讀下來就行。孩子聽得多了,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些字。會有一天,父母發現,孩子已經能很連貫地把書上的故事琅琅上口地讀出來。當孩子在閱讀課外書刊時,家長可利用讀物內容,作為與孩子對話的內容。這樣,孩子在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可以不時地受到啟迪,並逐步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習慣。

三、帶孩子到大自然、社會中去,開闊眼界

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夏天帶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帶他們去觀察樹葉的變化;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看雪花紛飛的景象。孩子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家長最好還能指導他們參加一些實踐,如讓孩子自己收集各種種子、搞發芽的試驗、栽種盆花;也可飼養些小動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啟發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畫出來,並鼓勵他們閱讀有關圖書,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到書中找答案。這樣,孩子的興趣廣泛,知識面擴大了,學習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四、發展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一些孩子由於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對畫畫或樂器產生興趣。特別是孩子進了幼稚園以後,在老師的誘導下,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現了第一次飛躍。最先使孩子產生興趣的一般是畫畫、唱歌和表演,當然這些都是模仿性的。對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的興趣都可以在幼兒期喚起,這時不是要求孩子能達到什麼水平,而是以喚起他們對各種樂器的興趣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歡跟大人下棋,當然更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下遊戲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條件,準備一些簡單的器具,多給孩子講講自己的見聞,多與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種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穩定性不夠,所以多好動愛玩,所以不要過於急於求成,以避免造成負作用。

評估與診斷

厭學和逃學雖然是一種負性的情緒和行為,但還不是一種診斷名詞,所以在常用的診斷標準里沒有這兩種現象的診斷標準。但其可能會共患某種有診斷標準的障礙如抑鬱症,有時厭學和逃學反而是抑鬱症等精神疾患的一種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