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性》

中國唐代韓愈關於人性論的代表作。收入《韓昌黎集》雜著部。

正文

論文不贊成 孟子的 “ 性善”論和 荀子的“ 性惡”論,也不贊成 揚雄的“ 性善惡混”說。而發揮 董仲舒的理論,第一次明確提出“性之品有三”:上品性善,生來具有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中品五德有所欠缺,性可善可惡;下品五德都不具備,性惡。同時還認為人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情亦有三品:上品七情控制適中;中品七情或多或少,“有所甚,有所亡”;下品則“亡與甚直情而行”。情與性的品級正相對應。《原性》承認人可以有適當的情慾,反對佛教的滅情見性主張,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他認為性“與生俱生”,上、下品都是“不移”,是 先驗論的觀點。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