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葦鶯

厚嘴葦鶯

厚嘴葦鶯(學名:Arundinax aedon):額羽鬆散,羽乾伸延;嘴寬闊,基部寬度超過4mm;嘴須非常發達,具副須;尾羽12枚,尾羽凸狀甚著;上體羽橄欖棕褐色;下體羽近白色,微沾淡棕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黃褐色;腳暗鉛褐色。 主要棲息於低海拔,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單獨或成對地在茂密的灌叢、草叢中活動和覓食,行為隱蔽,行動迅速敏捷。在繁殖季節,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樹枝上鳴唱。主要食物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蟲,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於西伯利亞南部,從新西伯利亞往東到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偶見於日本,遷徙或越冬於印度,緬甸,泰國,馬來半島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厚嘴葦鶯圖集 厚嘴葦鶯圖集

雄性成鳥上體羽自頭頂至背、肩部均呈橄欖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轉為鮮亮棕褐色;眼先、眼周皮黃色;頰部和耳羽淡橄欖褐色,耳羽區雜以淡皮黃色纖細羽軸紋;尾羽棕褐色,綴以不明顯的暗褐色橫斑紋,羽緣淡棕色;翅飛羽和覆羽均黑褐色,飛羽外側羽緣淡棕色;翅上覆羽羽緣棕褐色。下體羽在頦、喉部和腹部中央均為白色,並微沾棕黃色;胸部和兩脅、尾下覆羽均呈淡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均淡棕黃褐色。

雌性成鳥體羽色類似雄鳥,但較暗淡。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黃褐色;腳暗鉛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7-32g,♀19-28g;體長♂166-200mm,♀168-193mm;嘴峰♂13-16mm,♀13-16mm;翅♂74-80mm,♀72-80mm;尾♂73-90mm,♀80-89mm;跗蹠♂26-30mm,♀25-32mm。(註:♂雄性;♀雌性)(東北亞種)

指名亞種與東北亞種相比較,體色較淡,較多橄欖色,體型較大,翅較長,♂♂ 81-86mm。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海拔,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喜歡在河谷兩岸的小片叢林、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尤其在山區較為開闊的河谷灌木叢和草叢中較易遇見。在散生有高大樹木的疏林灌叢、採伐跡地以及叢林和草地灌叢中也常出入。但不喜歡稠密的大森林。遷徙或越冬期間主要棲息於林緣、路邊、岸邊灌叢、草叢中,有時亦見於村寨附近的樹叢中。

生活習性

厚嘴葦鶯和其它葦鶯一樣,常單獨或成對地在茂密的灌叢、草叢中活動和覓食,行為隱蔽,行動迅速敏捷。在繁殖季節,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樹枝上鳴唱,鳴聲清脆婉轉,悅耳動聽。有時也模仿其它鳥的叫聲。

鳴聲響亮而飽滿,以清脆的"tschok tschok”開始,展開成悅耳的哨聲短句加模仿其它鳥的叫聲;叫聲為持續的"chak chak”及沙啞吱叫。

主要食物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其中出現最多的是鱗翅目成蟲及幼蟲,以及甲蟲、象鼻蟲、蝗蟲、蝽象、蟋蟀、螞蟻等。偶見有蜘蛛、蛞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食物中87.5%是昆蟲,主要是蝗蟲,占50%;其次是鱗翅目昆蟲、螞蟻、蝽象等。此外,尚吃一部分雜草殘葉。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孟加拉國、高棉、中國、印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尼泊爾、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泰國、越南。

旅鳥:不丹、埃及、香港、日本、馬來西亞、英國。

中國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博克圖、扎蘭屯一帶)、黑龍江(哈爾濱、興安嶺)、吉林(長白山)、遼寧(本溪、朝陽)(繁殖鳥)、雲南(騰衝、盈江、潞西、昆明、蒙自)(旅鳥)、遷徙經河北(昌黎)、山西、陝西(定邊、榆林)、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四川、雲南、廣西、廣東、香港、江西和福建。

厚嘴葦鶯分布圖 厚嘴葦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於5月中旬至8月初。遷入繁殖地後雌雄親鳥常成對地追逐於灌叢中,逐漸形成配對。營巢多在河邊兩岸較為平坦且散生有老齡樹木的灌叢、草叢中,尤其喜歡在雜草叢生、林下木發達的忍冬、野薔薇、繡線菊、山丁子、山刺梅、榛子等灌木上築巢。營巢多由雌鳥進行,行動極為隱蔽,常在巢的附近就地取材。常用草莖及纖維纏繞在灌木的枝杈間,利用灌木茂密的枝葉將巢掩蓋住,一般很難發現。巢距地面在1.2米以下。巢呈碗狀,結構較為疏散簡陋,主要由於草葉、莖、植物纖維和根須構成,內墊以細軟的草根、草莖。巢的大小為外徑10-12厘米,內徑7-8厘米,高7.5-8.4厘米,深6-6.5厘米。每個巢需費時6天左右方能築成。

一般築完巢當天即開始產卵,也有築好巢後幾天才開始產卵。日產1卵,每窩產5-6枚卵,卵呈淡粉紅色或白玫瑰色,綴以大小形狀不一的紫褐色斑和紋,尤以鈍端密集。卵的大小為21-23毫米×16-18毫米。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1-14天。育雛期13-15天。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厚嘴葦鶯換指名亞種Arundinax aedon aedonPallas, 1776
2厚嘴葦鶯東北亞種Arundinax aedon stegmanniWatson, 198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