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巴貝斯蟲病

卵形巴貝斯蟲病

卵形巴貝斯蟲病,是由卵形巴貝斯蟲引起的寄生蟲疾病,病畜主要有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流淚,腹瀉,消瘦,可視黏膜蒼白並有程度不等的黃疸等症狀,對牛等家畜危害很大。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卵形巴貝斯蟲病,是由卵形巴貝斯蟲引起的一種血液原蟲病,屬於寄生蟲病。

病原學

卵形巴貝斯蟲病卵形巴貝斯蟲病

蟲體形態具有多型性的特徵,呈卵形、圓形、出芽形、阿米巴形、單梨子形、雙梨子形及退化形,蟲體內有l~2個深紫色球形或不規則的染色質團,有時分布於蟲體邊緣,形成前端較寬的帶狀物質。蟲體的中央往往不著色,形成空泡,這種蟲體大多集中於血液塗片的末梢。球形核的外逸現象較常見,可觀察到正在外逸或NEJNIJ逸出的球形核,核逸出之後,蟲體呈現出上述的空泡。雙梨子形蟲體較寬大,一般大於紅細胞半徑,位於紅細胞中央,兩尖端成銳角或不相連。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雙梨子形蟲體往往發生蛻變,變得窄而小,有時排列成鈍角,或兩尖端相連,頗像牛巴貝斯蟲。感染紅細胞一般寄生l~2個蟲體,個別可寄生4個。典型單梨子形和雙梨子形蟲體的大小範圍為2.3~3.9μm×2.1μm,平均為3.57μm×l.71μm。

流行病學

長角血蜱長角血蜱

卵形巴貝斯蟲由長角血蜱經卵傳遞,次代幼蜱、若蜱、成蜱三個發育階段均可傳播病原,單一雄蟲也有傳播該種病原的能力。由於長角血蜱也是瑟氏泰勒蟲的媒介蜱,因而在自然界卵形巴貝斯蟲和瑟氏泰勒蟲常呈混合感染。
卵形巴貝斯蟲最早發現於日本,隨後報導於韓國。在我國最初分離自河南,貴州、吉林、甘肅等省也有報導。

臨床症狀

病畜病畜

本病的症狀和雙芽巴貝斯蟲病相似,主要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流淚,腹瀉,消瘦,可視黏膜蒼白並有程度不等的黃疸,呼吸、脈搏加快,常有心律不齊,有的病牛有血尿。如呼吸困難、體溫下降時則預示死亡。

病理變化

牛屍僵完全,眼結膜微黃。胸部、後肢內側和下腹部水腫,皮下組織黃染明顯,血液稀薄凝固性較差。
心包積液,心內外膜有出血斑點,肝、腎腫大,。腎周脂肪膠樣水腫。脾質軟,脾髓紫紅,被膜出血。肺有小葉性肺炎灶。膀胱積暗紅色尿液,其黏膜出血。真胃黏膜潮紅,有出血點和潰瘍。小腸與大腸黏膜可見出血斑點。

疾病預防

牛體滅蜱:在春季和夏季蜱活動頻繁季節,每周對牛體噴灑或藥浴滅蜱一次。
避蜱放牧:牛群應避免到蜱大量孳生和繁殖的牧場去放牧,以免受到蜱叮咬,必要時改為舍飼。
藥物預防:對疫區放牧的牛群,在發病季節到來前,每隔15天用三氮咪注射一次,劑量為每千克體重2毫克。也可以用咪唑苯脲預防效果更佳。

疾病治療

咪唑苯脲緩釋注射液可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可使牛隻在4個月內不發病,3個月內不受雙芽巴貝斯蟲感染,如能在疫區大面積長期套用咪唑苯脲緩釋注射液預防雙芽巴貝斯蟲病,不僅可以控制本病,而且可清除牛宿主體內的病原,可使在牛體上攝食的微小牛蜱吸不到病原,從而切斷雙芽巴貝斯蟲生活史中的一個發育環,可望對消滅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牛隻發病,該注射液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