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上皮性腫瘤

卵巢上皮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來源於卵巢表面的上皮(體腔上皮),最常見的是囊腺瘤,主要包括漿液性和粘液性兩種。絕大多數上皮腫瘤來源於卵巢的表面上皮,由胚胎時期的覆蓋在生殖嵴表面的體腔上皮轉化而來。

概述

卵巢腫瘤依照其組織發生可分為三類:

①上皮性腫瘤:漿液性腫瘤粘液性腫瘤、子宮內膜樣腫瘤、透明細胞腫瘤及移行細胞腫瘤;

②生殖細胞腫瘤:畸胎瘤、無性細胞瘤、內胚竇瘤、及絨毛膜癌;

③性索間質腫瘤:顆粒細胞—卵泡膜細胞瘤、支持細胞-間質細胞瘤。

卵巢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交界性):腫瘤囊壁部分區域增生,
呈乳頭狀向囊內突起卵巢上皮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占所有卵巢腫瘤的90%,大致上分為良性、交界性(Borderlinemalignancy)和惡性。絕大多數上皮腫瘤來源於卵巢的表面上皮,由胚胎時期的覆蓋在生殖嵴表面的體腔上皮轉化而來。依據上皮的類型可分為漿液性、粘液性和子宮內膜樣。

病理

卵巢上皮性腫瘤為最常見的卵巢腫瘤,占原發性卵巢腫瘤50%~70%,占卵巢惡性腫瘤85%~90%。多見於中老年婦女,很少發生在青春期前和嬰幼兒。腫瘤來源於卵巢表面的生髮上皮,生髮上皮來自原始體腔上皮,具有分化為各種苗勒上皮的潛能,向輸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漿液性腫瘤;向宮頸黏膜分化,形成黏液性腫瘤;向子宮內膜分化,形成子宮內膜樣腫瘤。
卵巢上皮性腫瘤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交界性腫瘤是一種低度惡性潛能腫瘤,上皮細胞增生活躍、細胞層次增加、核異型及核分裂象增加,但無間質浸潤。臨床表現為生長緩慢、轉移率低、復發遲。
至於發生卵巢上皮性腫瘤的原因專家認為是以下方面,未產、不孕、初潮早、絕經遲等是卵巢癌的危險因素,多次妊娠、哺乳和口服避孕藥是保護因素。針對這些現象,有學者提出持續排卵的假說。理論上,持續排卵使卵巢表面上皮不斷損傷與修復,修復過程中卵巢表面上皮細胞可能發生突變,增加卵巢上皮包涵囊腫形成的機會,從而誘發卵巢癌。5%~10%卵巢上皮性癌有家族史或遺傳史。絕大多數遺傳性卵巢癌和BRCA1基因突變有關,少數和位於13號染色體的BRCA2基因突變相關,與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綜合徵也有關。

分類

卵巢上皮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來源於卵巢表面的上皮(體腔上皮),最常見的是囊腺瘤,主要包括漿液性和粘液性兩種。
(一)漿液性腫瘤
1.良性漿液性囊腺瘤(serouscystadenoma)是漿液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漿液性腫瘤的60%,多發生於20~40歲婦女,以單側居多,也可雙側發生(約占20%)。
病理變化:肉眼觀,多為圓形或卵圓形囊腫,囊內充滿稀薄、清亮的漿液,體積大小不一,小者直徑僅數厘米,大者可達兒頭大或更大,表面光滑,多為單房性,少數可為多房性。囊內壁光滑為單純性漿液性囊腺瘤;部分伴有乳頭狀突起,稱為乳頭狀漿液性囊腺瘤。鏡下,囊壁和乳頭間質均由含血管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被覆上皮呈單層低立方狀、柱狀、纖毛柱狀或釘狀,核多位於中央,染色質纖細,核仁缺如或不明顯,無病理性核分裂像。有時在囊壁和乳頭間質內可見圓形鈣化小體(沙粒體)。

2.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borderlineserouscystadenoma)約占漿液性腫瘤的10%,其形態結構介於良、惡性漿液性囊腺瘤之間,屬低度惡性,預後比浸潤癌為好。
病理變化:肉眼觀,與良性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相似,但乳頭狀突起往往比良性者豐富而廣泛,常布滿整個囊內表面,雙側發生率較高。鏡下,主要表現為乳頭上皮呈2~3層,乳頭分支較稠密或有微乳頭狀突起,核異型和核分裂像易見(每高倍視野不超過1~2個),無間質浸潤。

3.漿液性囊腺癌(serouscystadenocarcinoma),約占漿液性腫瘤的30%,為卵巢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半數為雙側性。患者以40~60歲婦女為最多。
病理變化:肉眼觀,多數為多囊性,部分或大部囊內或囊外有乳頭狀突起,囊內多含混濁液體,乳頭狀物多為實性菜花狀,常侵犯包膜並有出血壞死。鏡下,乳頭分支多或呈實心團塊,上皮細胞增生多呈3層以上,細胞有明顯異型性,核分裂像常見,包膜和間質均有浸潤,沙粒體較多見。根據乳頭狀結構的分化程度可將其分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型:①高分化型,多數乳頭覆以不典型上皮,呈假復層,有一定的纖細間質;

②中分化型,乳頭結構仍可見,上皮細胞分化不良,呈多層,核分裂像增多;

③低分化型,乳頭很少,瘤細胞呈實心片塊或條索,偶爾形成腺樣結構,瘤細胞有明顯異型性,包膜和間質浸潤明顯。
有外生乳頭的良性及交界性腫瘤都可以有盆腔或腹腔腹膜的種植。交界性瘤的種植轉移更多見。多數漿液性囊腺癌在就診時已有轉移,轉移部位為腹腔、盆腔漿膜層,一部分病例可發生淋巴結轉移,包括盆腔、腸系膜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結等,極少數有遠處轉移,如肝、肺等。

(二)粘液性腫瘤
1.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cystadenoma)是上皮性腫瘤中較常見的一種腫瘤。主要來源於卵巢表面上皮,向宮頸內膜上皮分化;另一來源是良性囊性畸胎瘤的單胚葉生長,其上皮和腸上皮相似,並可見杯狀細胞。多發生於30~50歲婦女,多數為單側,很少為雙側。
病理變化:肉眼觀,囊性腫塊大小不一,一般直徑15~30cm,甚至50cm以上,小者直徑僅1cm。圓或卵圓形,表面光滑,常為多房性,內含濃稠粘液。囊內壁光滑,很少有乳頭。鏡下上皮為單層高柱狀粘液上皮,胞漿含清亮粘液,核位於基底部,大小形狀比較一致,染色質纖細,無明顯核仁,亦無核分裂像。間質為纖維結締組織
2.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borderlinemucinouscystadenoma)亦為低度惡性癌,形態結構介於良、惡性粘液性囊腺瘤之間。五年存活率為95%~98%。

術後的的飲食

1、卵巢癌病人飲食宜清淡, 不食或少食高劑量乳糖以及過多的動物脂肪。
2、飲食不偏嗜,多食用富含纖維素,微量元素及纖維素類食品,如香菇,黃豆,新鮮的蔬菜,冬菇及甲魚,海帶,紫菜,牡蠣等等。
3、不食用煙燻,霉變,含有亞硝酸鹽食物,少吃油炸,辛辣,醃製的食物,不吸菸,不酗酒,不暴飲暴食。
4、卵巢癌晚期不能進食,可補液或給與靜脈高營養輸注。卵巢癌術後的的飲食如何控制?
5、少吃煎蛋:女性經常吃油煎雞蛋會增加患卵巢癌的危險。因為在對雞蛋進行油煎的過程中,會導致許多生物活性分解產物的形成,例如:膽固醇氧化物等。而這些產物有很大的細胞毒性作用,尤其會對女性卵巢組織的親和性造成影響,進而會成為癌、瘤的誘發劑,增加患卵巢癌的可能。此外,油煎、油炸的馬鈴薯和熏豬肉也是卵巢癌的誘因。
6、營養平衡:除了蛋白質足量攝入外,脂肪及糖類應適量,同時特別注意維生素E、D及礦物質如鐵鈣的補充,其中適當補充維生素E可以清除自由基,改善皮膚彈性,推遲性腺萎縮的進程,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並可調節免疫功能,每日150-300毫克即可。卵巢癌術後的的飲食如何控制?
7、服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研究表明,若每天服用90毫克的維生素C和30毫克的維生素E,患卵巢癌的機率就會減少5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