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印度犀(獨角犀)是一種最原始的犀牛,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印度犀牛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列在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由於偷獵行為屢禁不止以及印度犀牛的自然棲息地遭到人為破壞,目前世界上野生印度犀牛的數量大約只有2000隻,它們生活區域也被限制在印度北部的阿薩姆邦和鄰國尼泊爾的一些地區。
物種概況
保護類別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形態特徵
印度犀體長2.1-4.2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1.1-2米,體重2000-4000公斤。印度犀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象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
生活習性及分布
生活習性
印度犀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地和沼澤草原地區。印度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樹枝等。雌犀3-4歲成熟,雄犀7-9歲成熟。每產一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約17個月。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厘米,體重約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約兩歲斷乳。壽命可達50年。
分布
印度犀現在僅產於尼泊爾和印度東北部。世界上現存印度犀約1000-1500隻,印度犀屬於瀕危珍稀類保護動物。
中藥歌訣
烏犀(印度犀)中藥歌訣曰:“烏犀剛毛馬牙邊,天溝地崗窩沙底,順絲灰片芝麻點,涼血解毒痙搐醫。”細解如下:烏犀(印度犀)之角大體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上部烏黑色,下部色漸淺,稱“雲頭雨腳”。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cm,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堅硬的直刺,稱剛毛,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的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9至15cm,深約3cm,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條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至7cm,高1至3cm,稱“地崗”。
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後寬,形如龜背,長13至20cm,寬1l至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邊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至6cm,稱“窩子”,並布滿鬃眼狀圓點,稱“沙底”。角質堅硬,但可縱向劈開,縱剖面有明顯的順直粗絲,紋理清晰,不斷裂,不牽連,無絞絲。
鎊片(浸泡後用鎊刨刨出的薄片)可菲薄如紙,捲曲不平,灰白色,夾有暗棕色芝麻花點或短線紋,對光照視可見透明點,習稱“芝麻點”。細銼刀銼磨有清香氣味。
藥用功效
犀牛皮(《綱目拾遺》)
來源:為犀科動物印度犀等的皮。動物形態詳“犀角”條。
炮製:將原藥洗淨,烘熟切片,曬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煮食,1.5~3錢。
功用主治:
①《物理小識》:"治風活血最效。
②程登瀛:“犀皮多刨入藥,力祛風解毒之要劑。”
悲歡歲月
印度獨角犀,是當今世界的史前特有物種,曾被人們視為傳說中古天竺國“獨角獸”的化身。這種“裝甲龐然巨物”屬於奇蹄目犀科,體形龐大,四肢粗壯,皮膚像盔甲一樣堅硬,頭上長有尖硬的大獨角(這是其強有力的自衛和攻擊武器)。
成年獨角犀的體重可達3.5噸,是體形僅次於大象、體重僅次於河馬的陸生大型哺乳動物。獨角犀在自然界幾乎沒有天敵,但卻遭到人類的無情捕殺。人們認為獨角犀之角“貴比黃金”,可以解百毒、治百病,還可以製作象徵貴族氣派的“將比亞”刀把、劍柄。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普查,全球現存獨角犀僅2200餘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爾等亞洲國家和非洲地區,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卡齊蘭加森林公園擁有其中的1500餘頭,被公認為“獨角犀的樂園”。獨角犀被列入一類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名單。
卡齊蘭加國家森林公園緊鄰我國西藏,北依雅魯藏布江,南瀕孟加拉灣,擁有廣闊的熱帶草原和叢林,特別適宜獨角犀繁衍生息。自森林公園成立後,大獨角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數量日漸增多。
大獨角犀殺人之謎:
2003年3月25日傍晚,森林公園護園隊隊長保羅帶領兩名隊員騎著大象,在叢林深處進行例行巡邏。此時正值當地最炎熱的夏季,乾燥多風,白天氣溫高達37℃。為了躲避白天熾熱的陽光,大獨角犀總是在相對涼爽的早晨和傍晚才走出密林洗澡、覓食,保羅和隊員們也在這段時間內進行巡邏。
大獨角犀通常過著獨居的生活,早、晚比較活躍。在天氣炎熱的日子裡,它們會去水塘喝水,或是找個泥坑在裡面打滾,以保持涼爽,避免昆蟲叮咬。它們的活動有著固定的程式,總是在相同的時間走相同的路線。當保羅和他的隊員來到一個水塘邊時,眼前的一幕讓他們驚呆了:一個壯實的金髮小伙子倒在那裡,全身血肉模糊,衣服被撕成碎片,胸口還在汩汩流血,其狀慘不忍睹。
在發現此人還有一絲氣息後,隊員們用樹枝紮成簡易擔架,小心翼翼地抬著他火速趕往附近的醫院。醫生檢查發現,小伙子的右下臂被撕裂,背部有一道25厘米長的傷口,肋骨被壓斷3根,胸部還有一條深至後背的傷洞,所幸沒有傷及肺部。從傷勢來看,小伙子顯然是受到了猛獸的攻擊。那么,是什麼動物如此凶暴,欲致他於死地呢?野象?老虎?還是犀牛或野牛?一切只有待傷者醒過來才能得知。5天后,這位名叫弗雷德的小伙子終於從昏迷中甦醒過來。他告訴大家,一周前他隨一個旅遊團從瑞士來到卡齊蘭加森林公園觀賞大獨角犀。
那天,他獨自一人來到叢林深處,準備拍攝幾張大獨角犀的珍貴照片。正當他在水坑邊蹲伏下來,用照相機的取景器尋找大獨角犀時,突然,對面茂密的叢林裡傳來一陣沉悶的低吼聲,緊接著一頭鼻子上長有大獨角的灰黑色巨獸,鋪天蓋地般躍過水坑向他撲來。他嚇得轉身就跑,可沒跑幾步,背部就被巨獸猛擊了一下,身子隨即被拋向空中,當時他想:這下肯定完蛋了。他感覺自己先是被巨獸咬住右臂甩來甩去,然後狠狠地摔到地面。接著,他感覺自己被鋒利的角捅破了胸部,被挑起來走了一段路才被扔下。在昏迷前,他依稀看到巨獸慢悠悠地踱回叢林深處,大獨角犀殺人事件使公園管理部門大為震驚,管理員立即在大獨角犀經常出沒的地方設定醒目的警示性標誌,禁止遊客獨自進入獨角犀的活動範圍內觀光。這件事讓喜愛研究動物的保羅大為困惑:獨角犀雖然生性凶暴,但以食草為主,並不吃肉,更不會吃人,何況弗雷德並沒有威脅到它的安全,它為什麼會如此地攻擊弗雷德?
為了破解大獨角犀殺人謎團,保羅決定深入到弗雷德受傷的叢林裡,去看看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天傍晚,保羅和隊員們來到弗雷德受傷的水塘邊,在灌木叢中潛伏下來。大約6點,他們看見一頭大象悠閒地來到水塘邊飲水。大象性格溫順,從不主動攻擊其他動物和人。就在大象平靜地低頭喝水時,突然,一頭大獨角犀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朝水塘猛衝過來。大獨角犀的活動範圍通常都是固定的,毫無疑問,這頭大獨角犀就是保羅和隊員們要找的殺人犀了,這讓他們既興奮又緊張……
所屬科屬簡
犀科是一個繁盛的古老類群的孑遺,現存僅5種,其中非洲2種,亞洲3種,均數量稀少,為現代瀕危動物的代表。犀牛皮膚很厚,毛稀少近於裸露。頭頂額部具1~2個表皮形成的角。附肢三趾。犀牛體型粗壯,有一個或兩個角,是強有力的武器,在自然界沒有天敵,但是犀牛卻因為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使犀牛處於滅絕的邊緣。
白犀Ceratotheriusimum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也是體型僅次於象、體重僅次於象和河馬的最大陸生動物。白犀最顯著的特徵是吻部比較方,頭向下,吻部貼近地面,主要食草。白犀分布於非洲南部和東北部,其中南部的白犀曾經一度瀕於滅絕,後經保護而有所回升,現存數千頭,是數量最多的犀牛,北方的白犀則仍處於瀕危狀態,僅存數十頭。
黑犀Dicerosbicornis體型小於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縮捲曲,頭抬起,以樹葉為食。黑犀分布較廣泛,原本是數
量最多的犀牛,但目前也是偷獵的重點,數量處於銳減之中。
印度犀Rhinocerosunicornis又稱大獨角犀,有一個鼻角,身上的皮膚似甲冑,體型較大,是僅次於白犀的大型犀牛。印度犀現分布於印度北部和尼泊爾等地,雖然數量不多,僅千餘頭,但仍是目前亞洲數量最多的犀牛。
爪哇犀Rhinocerossondaicus又稱小獨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體型略小,僅雄性有角。爪哇犀原分布於東南亞廣大地區,現在僅存於爪哇島極西部和越南一處森林中,總數不過幾十頭,且無人工飼養,是現存最珍貴的動物之一。
蘇門犀Dicerorhinussumatrensis是現存體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和爪哇犀一樣原分布於東南亞的廣大地區,現在分布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廣泛,數量也略多,現存數百頭。
種群現狀
有17500隻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亞洲的野外,1200隻在動物園養殖。現存的5種犀牛中,其中3種處於絕種的邊緣,其餘2種也將絕種。犀牛在地球上生存超過5億年,是最原始的動物之一。犀牛的身體就像一個大盔甲,最長超過4米,重達6噸。犀牛是有蹄動物,前腳和後腳都有3個趾頭。
一般來說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沒有毛髮。犀牛最大的特點是它們的角。種類的不同,長角的數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兩隻角,而亞洲只有蘇門答拉犀牛有兩隻角,其餘的兩個品種都只有一隻角。犀牛角從皮膚中長出來,質地很硬,每年可以長7.6厘米。非洲犀牛中體型最大的是白犀牛。白犀牛並不是白色,而是跟黑犀牛的顏色一樣,這個名字是從南非白人語言中的“weit”一詞錯譯過來,本來是寬的意思。雄性白犀牛可以長達超過4米,重達6噸。相比較而言,黑犀牛的體型要小很多。
在亞洲犀牛中,印度犀牛最大,而唯一有毛的蘇門答拉犀牛最小。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10來只白犀牛在一起,但是其他種類的犀牛都是單獨活動的。除了交配季節或母犀牛伴幼犀牛。犀牛對幼仔保護至極。母犀牛通常都比較溫順,但當它們跟幼仔在一起時會因為一點點刺激而發起攻擊。犀牛近距離奔跑的速度可以達到45公里每小時,更能在很小的空間急速轉彎。
瀕危原因
造成犀牛日益減少的原因有盜獵,棲息地的消失和種群的分離。
盜獵
犀牛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由於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濟利益。在中國大陸、台灣、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犀牛角被製成傳統藥材。
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徵;在葉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製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個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數量因此而銳減。1981到1987年,95%的坦尚尼亞黑犀牛倒在了盜獵者的槍下,數量從3000減到100隻。由於市場日漸興旺,犀牛總是會處於盜獵的威脅之下。
棲息地的消失
由於人口的增長,犀牛的棲息地日益縮小。在亞洲,因農業和人類定居而對雨林的破壞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毀犀牛的棲息地。
種群的分離
人類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別是亞洲犀牛,被村莊和農場分離。這導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獨自生活和近親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保護
1993年,中國國務院頒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
中國境內並沒有犀牛,因此沒有犀牛種類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製品交易的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