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陸

由於其受喜馬拉雅山的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面積又小於通常意義上的洲,所以稱為次大陸。

地理:

印度次大陸包括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國的印度次大陸,具有悠久的歷史.

印度的早期歷史

印度的早期歷史分為史前時期,又稱前哈拉帕時期(公元前2300以前)和印度河文明時期,又稱哈拉帕時期(公元前2300-前1750).在印度次大陸,西起俾路支,東抵孟加拉,北至從前的西北邊省,南至斯里蘭卡,均大量發現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有三處:古吉拉特的郎那吉,拉賈斯坦的巴高爾,那爾巴達河畔的阿丹加爾.這些遺址表明:早在公元前6-前3000年印度居民過著狩獵採集生活.

從公元前3500年俾路支最早出現居民點到公元前2300年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興起,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半遊牧階段,居民活動在今阿富汗東部和俾路支北部;第二階段為畜牧業發達階段,居民主要活動在俾路支;第三階段為地域性村社階段,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一系列農業定居點,其中較為主要的是阿姆里,考特特吉,克利班汗.最近的發掘表明,在現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也存在者前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300年左右,前哈拉帕文化結束,印度河文明開始.印度河文明是當地居民在特定的環境中的卓越創造,其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2300-前1750年,分布在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其面積不小於50萬平方英里.至今已發現70處遺址,最著名的為摩亨約-達羅和哈拉帕.哈拉帕文化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以銅器,陶器為主,棉織業也有所發展.當時已有車船等運輸工具,同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灣地區發生了貿易往來.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開始衰落,在旁遮普,古吉拉特和恆河谷地出現了後哈拉帕文化(公元前1750-前1500)

公元前1500-公元1200年的印度

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是印度-雅利安人的作品.吠陀文學所記載的時代稱為吠陀時代.該時代分為黎俱吠托(公元前1500-前1000)和後期吠陀(公元前1000-前500年)兩個時期.黎俱吠陀時期,印度-雅利安人活動在印度的西北部,實行軍事民主制,經常與土著居民發生戰爭.

後期吠陀時期,印度-雅利安人進入恆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使用鐵器.在其內部,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4各種姓.部落共突體逐漸過渡到地域性共同體,奴隸制國家開始形成.據佛經記載,公元前6-前5世紀時,印度東部出現了16個國家.

公元前6世紀時,摩揭陀國控制了恆河谷地,佛教和耆那教開始成為占有重要地位的兩大宗教.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侵入印度,不久即撤退.前325年旃陀羅.笈多推翻難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幾乎在整個印度次大陸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阿育王是這個王朝最有作為的皇帝,大力提倡佛教,並向鄰國派出傳教使團.公元前185年該王朝滅亡,繼之而起的是巽伽王朝.

公元前150-公元300年,印度次大陸陷入混亂.月氏人,貴霜人等外族相繼侵入北印度,但是都沒有建立鞏固的統治.在南印度,畔地亞,哲羅,朱羅三國鼎立對峙.北印度的笈多王朝(320-540)開始了印度的古典時期.印度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

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中國僧人發現遊歷印度,並留下了有關印度的記載.笈多王朝後期,匈奴入侵,在北印度建立了統治.606年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中國高僧玄奘訪問了戒日王的國家.在南印度,遮婁其王國與帕拉瓦王國為爭奪德乾高原對峙了數百年(公元4-9世紀).8世紀時,阿拉伯人侵入印度的信德地區,不久即被當地居民擊潰.此後印度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1世紀初,伽色尼王國的馬哈茂德入侵;12世紀後期,古爾王國控制了北印度.

穆斯林統治下的印度(1200-1761)

1206年,古爾王國駐印度的總督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自立為蘇丹,建立奴隸王朝,開始了長達300餘年的德里蘇丹時期.期間王朝屢有更迭,,最重要者為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這一時期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穆斯林政治體系,引進了伊斯蘭文化.

在南印度,14世紀出現了兩個強國,穆斯林統治的巴赫馬尼王國(1347-1527)和印度教徒統治的維查耶那加爾王國(1336-1640).1526年,巴伯爾率軍占領德里,建立莫臥爾帝國(1526-1761).從此,印度的不同教派,分散的村社走上了民族統一的道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帝國最傑出的皇帝是阿克巴和奧朗則布.阿克巴英勇善戰,東征西討,統一了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在行政,司法,財政,宗教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奧朗則布推行極端的伊斯蘭教政策,長期對外戰爭導致了帝國的衰落.奧朗則布死後,帝國開始解體,信奉印度教的馬拉特人迅速崛起,成為左右莫臥爾帝國的勢力.

英帝國的殖民統治和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1500-1947)

17世紀,英,荷,法,丹麥等國先後建立了東印度公司,競相在印度建立商站.經過激烈的角逐,法國最後失去優勢,英國殖民者加快了吞併印度的步伐.1757年,克萊武在普拉賽戰役中大敗印度軍隊.此後英國以孟加拉為基地向各地擴張.經瓦倫.黑斯廷斯登記人總督的努力,英國在1818年已經完全控制了恆河中下游地區和印度南部地區.英國殖民者之所以取勝,主要是由於印度社會處於分裂混亂狀態.武器裝備落後.

19世紀頭30年裡,康華里,本廷克等人實行了政治,經濟,軍事改革,並在同緬甸,阿富汗的戰爭中擴大了領土.英國的殖民統治給印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傳統手工業被摧毀,農民陷入極度貧困狀態.印度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英國的殖民統治迫使印度人民做出了反應:羅姆拉罕.拉伊奠定了印度教現代化的基礎;1857年-1859年底民族大起義,是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權力從東印度公司轉移到皇家手裡.

英國在印度的勢力雖達到了頂峰,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也應運而生.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黨在孟買舉行成立大會.會議要求在英屬印度進行選舉,實行議會,行政,司法,教育等項的改革.1905年印度人民反對寇松總督分裂孟加拉的政策,民族主義者提出了”自治”,”自產”口號.與此同時,伊斯蘭教聯盟宣布成立.

1906年,明托總督著手進行改革.1909年,在國大黨的年會上,國大黨分裂為以提拉克為首的激進派和以卡萊為首的穩健派..1908年-1910年,孟加拉的恐怖活動進一步發展.1911年,英國喬治五世宣布孟加拉重新合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哈丁總督宣布印度參戰,得到國大黨,土邦王公的支持.

1916年,國大黨重新統一.經過提拉克和真納的努力,國大黨與伊斯蘭教聯盟達成了勒克瑙協定.1918年,印度事務大臣蒙塔古和總督切姆斯福德提出了一份關於部分自治的報告,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背棄了實現改革的諾言,加緊鎮壓印度人民.

1919年4月13日,製造了阿姆利則血案.這一事件使善良而穩健的印度人民從英國統治的忠誠支持者轉變為民族革命者.以聖雄甘地為領袖的國大黨開始採取不合作政策,發動了全國規模的不合作運動.其目的在於迫使英國殖民當局同意印度”自治”.與此同時,甘地還努力促進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團結,積極支持阿里兄弟發動的”基拉發運動”.

1922年喬里-喬拉事件發生後,甘地終止了不合作和平抵抗運動.1927年英國議會指派”西蒙委員會”在印度考察蒙塔古-切姆斯福德體制(“雙頭政治”)的實施情況.受到印度各黨派的堅決抵制.1928年,國大黨溫和派莫蒂拉爾.尼赫魯在印度各黨派會議上提出一部憲法草案,要求取得自治地位.

1930年秋,在倫敦開始了討論印度改革的圓桌會議,幾經周折,英國才在1935年通過了,1936年舉行了第一次選舉,,國大黨在5各省取得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總督林利斯戈宣布印度對德國作戰.這次參戰沒有得到民族主義領袖的支持.1940年伊斯蘭教聯盟的拉合爾年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建立一個穆斯林獨立國家.1942年,甘地提出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的口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爭取獨立運動空前高漲.國大黨和伊斯蘭聯盟在對印度未來的憲法,議會選舉,政府組成等問題上發生了分歧.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堅持印度的統一.而真納則堅決要求成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他還宣布1946年8月16日為”穆斯林直接行動日”,從而導致了”加爾各答大屠殺”.

1947年2月,英國首相艾德禮宣布:最遲不晚於1948年7月將權力讓與印度人.同年4月,總督蒙巴頓向倫敦提出了一項計畫,其核心是讓印度人民選舉的代表來決定是否分裂自己的祖國.這項計畫為國大黨和伊斯蘭教聯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獨立,並分列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文化:

訖氏的羅曼史--神愛至上

印度人十分崇拜守護毗瑟摩的第八化身--訖里什那神,認為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將終身獻給訖里什那神。

在印度,訖里什那神與女人哥畢斯的愛情奇遇是家喻戶曉的。訖里什那是一位年青英俊的男神,他騙取了賤婦們的心並戲弄了她們。一次,哥畢斯婦女脫光衣服裸著身子洗澡時,訖里什那抱走了她們的衣服爬到樹上,哥畢斯婦女只好一絲不掛地爬到樹上取回衣服。他吹笛子時,哥畢斯婦女就象著魔似地向他衝來。他領著她們歡快地跳著舞,然後向每一個哥畢斯女人都表白愛心,並使她們深信他僅僅愛她一個人。傳說中,被訖里什那玩弄過的女人成百上千。在眾多的哥畢斯女人中,訖里什那最喜歡拉達。他們的情史被後人傳為佳語,常常用作色情文學的主題。

儘管訖里什那的許多羅曼史--如他勾引有夫之妻--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卻受到神愛高於世欲樂欲的“神愛至上主義”的辯護。譬如,哥畢斯的裸體被說成是神顯靈時靈魂的裸現。從人類的角度出發,訖里什那與許多女人的性交以及與拉達的多次性交,給人間和天堂都增添了極大的樂趣。總之,在印度,崇高的神性為淫蕩的訖里什那神公開、大膽的性解放行為開脫了罪名。

在英雄史詩中記載著,訖里什那與許多女人發生過性關係,但是這在一婚多妻制社會中是天經地義的,並非不道德。在印度的許多色情藝術中,有特權的男人可以同時取樂於數個女人。儘管在這種情況下,女人已被貶成性愛的玩物,但訖里什那的做法卻是鼓勵女人去享受性愛的快樂。因此,真實的英雄人物既是利他主義者,又是性愛的崇拜者。

寺廟--做愛的摹本

中世紀印度寺廟裡充斥著大量色情雕塑。這些獨特的藝術在整個印度的色情藝術中極具價值。這些根據史詩時期各種傳說創作的傑作,一直為後人所推崇。寺廟的牆上,到處都雕塑著以各種姿勢性交的男女,有的是一對男女性交,有的則一大群人群交。作品中還有許多異常的性交方式,如口交,肛交等等。男人代表英雄,女人代表美麗漂亮的女神。這些女神是天堂中的高等妓女,人們常常認為她們是神的女僕,一般是生活在寺廟附近的歌女、舞女和寺廟妓女的化身。這些妓女在世時常參加寺廟的各種儀式。在特殊情況下,她們也為神事活動歌舞,或者通過賣淫為寺廟掙錢。

寺廟妓女的性交不僅是為了樂欲,而且也是為了敬神。這些女人把自己當作是所伺候的神的娘子,因而她們的淫蕩不受公眾的指責。況且有許多妓女並非本人樂意賣淫,而是因為年幼時就被父母送給寺廟而被迫淪為娼妓的。

從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大多數時期印度都是受外國統治,先是穆斯林,然後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這兩種外來文化對印度都有甚大的影響。伊斯蘭教對性的態度比較保守;而英國的影響主要是同化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精英,向他們灌輸殖民統治者的維多利亞思想。1947年印度獨立後,西方性文化觀仍然影響著印度,從而富人的性生活並不完全沿襲印度傳統,印度人的性生活也就變得複雜,沒有一個統一通用的模式。

《性典》--包羅萬象的性與愛

印度人的性觀念,也表現在一本民間廣泛流傳、內容包羅萬象的《性典》中。它既象中國道家的《玉房秘訣》,以嚴肅冷靜的觀點闡明各種性行為;也象羅馬帝國奧維德所著的《愛的藝術》一書,以嘲諷的態度渲染調情藝術。地處中國與羅馬之間的印度,在性文化方面多少綜合了來自雙方的影響。然而《性典》卻幾乎純屬於印度風味。它強調的容忍、溫柔、精英主義、濫情和無情抽象混合等,都是印度的獨特社會形態和思想所塑造出來的。

印度次大陸印度次大陸

如果說中國的《玉房秘訣》主要關心的是“在床上時所發生的事情”,那么羅馬的《愛的藝術》則教你“如何到床上去”,而印度的《性典》內容更廣,它羅列了每個家庭主婦取悅丈夫必備的各種知識,諸如唱歌、縫紉、造花甚至法術、巫術、鬥雞和賭博等。該書偏重性愛時的心理描述,在談“性”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先談論了關於“愛”的問題。雖然自有文字以來就有歌頌愛情的作品,在謳歌愛情的詩詞中也經常見到性的描述。但在性文學中卻甚少包括愛的內容,《性典》極可能是第一本包容“性”與“愛”的傑作。

印度人的性觀念與其他文化還有一個顯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古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或者是中國,對性問題的態度和看法各不相同,但都認為性交應該是發生在閨房或妓院中的事。換句話說,它是一種隱私行為,對別人是秘而不宣的,而印度人在這方面卻不太注重私秘性。在印度人看來,性是自然的、幸福快樂的,是人生追求的三個目標之一。他們認為經濟與感情上的“飢餓”,會使性靈匱乏,所以他們談論性時並不加以掩飾。但是,這種性觀念與今日西方社會流行的“性是自然、快樂的,可以公開談論而可以公開為之”的觀念還是不一樣的。

印度人雖然撰寫了第一本集“愛”與“性”為一體的《性典》,但他們卻總是將“愛”與“性”完全分開,認為真正的愛應該是無師自通的人類本能,無需任何指導;相反“性”卻需要強調技巧。因而,印度關於性問題的書籍中常常用最主要的篇幅來介紹“無愛的性技巧”,即使《性典》一書也明顯反映出這一傾向。

總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觀念似乎是兩種極端觀點的奇妙融合,它具有粗鄙野蠻的一面,又有精美文雅的一面。印度人從極單純的否定哲學出發,卻發展出極其繁雜的性享樂方式。印度人談到愛,也討論性,而且兩者可以完全無關。他們並未將這兩種彼此衝突的東西融為一體形成和諧的新體系,而是將它們互相摻雜--就象他們將人生劃分成四個不同階段一樣,各階段間彼此沒有聯繫。也許這就是印度的文化特色吧!

參考資料:http://home.223t.net/Article/jsx/zszl/200611/4657.html

http://2006.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7479/A358734_3.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