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都哩姓

博都哩姓,中國姓氏之一,博都哩[博都哩、孛術律、孛術魯,讀音作bó dū lǐ(ㄅㄛˊㄉㄨㄌㄧˇ),滿語為Bodori Hala]。

博都哩[博都哩、孛術律、孛術魯,讀音作bó dū lǐ(ㄅㄛˊ ㄉㄨ ㄌㄧˇ),滿語為Bodori Hala]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鄂溫克族,出自唐朝末期靺鞨族“通用三十姓”之粟末部孛術律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博都哩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術律氏,在金國時期稱孛術魯氏,以姓為氏,滿語為Bodori Hala,漢義“疣”,世居索倫地區(今黑龍江嫩江)。
滿族、鄂溫克族博都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博氏、魯氏、范氏、花氏等。
二.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三.歷史名人:
孛術魯·定方:(公元1118~1162年),女真族,本名孛術魯·阿海;內吉河人。著名金國將領。
據史籍《金史》記載:
孛術魯·定方材勇絕倫,海陵王完顏亮素聞其名。
金天德初年(公元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召授孛術魯·定方為武義將軍,充護衛。數月後轉十人長,遷宿直將軍,賜予甚厚。尋為殿前右衛將軍,又三月,擢殿前右副點檢,世襲猛安,改左副點檢。出為河南尹,改彰德軍節度使。海陵南伐,定方為神勇軍都總管。
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宋軍攻陷汝州,河南統軍使宗尹遣孛術魯·定方將兵四千往取之。汝州東南及北面皆山林險阻,不可以騎軍戰。是時,宋兵由鴉路出沒,孛術魯·定方至襄城,得敵虛實,遂牒諭汝州屬縣曰:“我率許州戍兵十二萬逕取汝州,爾等可備糧草二十萬,使人揚言欲據要路絕宋兵往來。”既而孛術魯·定方引兵趨鴉路,宋人聞之,果棄城遁去。
孛術魯·定方進至魯山境,知宋兵已去,遂遣輕騎二百追至布褲叉,擊敗之,遂復汝州。授鳳翔尹。
宋人阻邊,以本職行河南道軍馬副統,孛術魯·定方率步騎六萬,將由壽州進軍,次亳州。宋軍將領李世輔攻陷宿州,孛術魯·定方從左副元帥志寧戰於城下。時天大暑,孛術魯·定方督戰,馳突敵陣中,出入數四,渴甚,因出陣下馬取水,為宋軍乘機斃之,終年四十四。
上聞而憫之,詔有司致祭,賻銀五百兩、重彩二十端,贈金紫光祿大夫。
孛術魯·阿魯罕:(生卒年待考),女真族;隆州琶離葛山人(今山西祁縣)。著名金國參知政事
孛術魯·阿魯罕在八歲時,選習契丹字,再選習女直字。既壯,為黃龍府路萬戶令史。
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試外路胥吏三百人補隨朝,孛術魯·阿魯罕在第一,補宗正府令史。累擢尚書省令史。仆散忠義討窩斡,辟置幕府,掌邊關文字,甚見信任。
窩斡既平,孛術魯·阿魯罕招集散亡,復業者數萬人。復從忠義伐宋,屢入奏事,論列可否。上謂宰相曰:“阿魯罕所言,可行者即行之。”宋人請和,忠義使孛術魯·阿魯罕往。和議定,孛術魯·阿魯罕入奏,賜銀百兩、重彩十端。
忠義薦孛術魯·阿魯罕有才幹,可任尚書省都事,詔以為大理司直。未幾,授尚書省都事,除同知順天軍節度事。
紇石烈志寧北巡,阿魯罕攝左右司郎中。還朝,除刑部員外郎,再遷侍御史。上問紇石烈良弼曰:“阿魯罕何如人也?”對曰:“有乾材,持心忠正,出言不阿順。”數日,遷勸農副使,兼同修國史,侍御史如故。改右司郎中。奏請徙河南戍軍屯營城中者於十里外,從之。遷吏部侍郎,附山東統軍都監,徙置河南八猛安。遷武勝軍節度使。入為吏部尚書,改西南路招討使。
有司督本路猛安人戶所貸官粟,孛術魯·阿魯罕乞俟豐年,從之。軍人有以甲葉貿易諸物,天德榷場及界外歲采銅礦,或因私挾兵鐵與之市易,皆一切禁絕之。上番軍不許用親戚、奴婢及傭雇者,營塹損圮以時葺治,不與所部猛安謀克會宴,故兵民皆畏愛之。
上謂太尉守道曰:“阿魯罕及上京留守完顏烏里也皆起身胥吏,阿魯罕為人沉厚,其賢過之。”改陝西路統軍使兼京兆尹。
陝西軍籍有闕,舊例用子弟補充,而材多不堪用,孛術魯·阿魯罕於阿里喜旗鼓手內選補。軍人以春牧馬,經夏不收飼,瘠弱多死,孛術魯·阿魯罕命以時收秣之,故死損者少。仍春秋督閱軍士騎射,以嚴武備。終南采漆者,節其期限,檢其出入,以防奸細。上謂宰相曰:“阿魯罕所至稱治,陝西政績尤著,用之雖遲,亦可得數年力也。”召為參知政事,命條上天德、陝西行事,上稱善。以疾乞致仕,除北京留守,卒。
史籍《金史》贊曰:“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博都哩·塔爾岱:(公元?~1756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齊齊哈爾)。著名清朝都統。
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蒙古噶爾丹·策零反叛清廷,博都哩·塔爾岱以領催從副都統博濟西參加納特和河之役,他率馬隊四十騎先行,迫使敵方千人投降,得巴圖魯勇號。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博都哩·塔爾岱補防禦,在引見時,雍正皇帝識其名,稱之為“卓絕健全的好漢”,隨即升為佐領。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博都哩·塔爾岱又以索倫總管入巍,提升伯都訥副都統,乾清門御前侍衛上行走,並賞給玄狐帽、貂褂,蟒緞,銀五千兩。繼而調任寧古塔副都境。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農曆6月,博都哩·塔爾岱率兵兩千從靖遠大將軍傅爾丹征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農曆8月,清軍會師於科布多。策零遣將偽降,詭稱內部已經離心,且與哈薩克疊戰經年,馬駝贏弱,不堪襲擊。傅爾丹聞知立欲趨軍急進,從征諸將帥鹹進諫不可輕信俘虜片言突入敵壘,濫行黷武。但傅爾丹拒而不納眾諫,嚴令整軍以進。主事何溥執轡再諫,傅爾丹斥之曰:“蕞爾豎儒,安識兵家事!”以鞭揮何手而去。
精軍出境行數里,不見敵壘,適獲偵者,稱敵在傅克托嶺。傅爾丹立即遣副都統蘇圖往剿,未數里,聞遠處有胡笳聲。再行,見氈裘四合如黑雲蔽日。傅爾丹至此始悟巳中敵計,連忙揮軍東移,遂陷於和通腦爾(和通泊,今蒙古布彥圖)。翻都統定壽、馬爾齊見狀率師援蘇,雙方既交鋒,狂風驟起,雨雹俱下,清軍浴血奮戰,因無後援,定壽、蘇圖均歿於陣。副都統西彌賴又率本部出援,亦兵潰身殉。
敵乘勝急攻清軍大營,傅爾丹舉止失措,副將軍達福、查納弼及巴賽皆戰死,侍郎永國、副都統戴豪、海蘭亦均自盡,清軍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博都哩·塔爾岱冒鋒矢突圍出,中槍穿脛,直殷征衫,蒙古醫為之治傷,以羊皮蒙之,三日始起。後即護衛傅爾丹退走,敵軍尾躡疾追,塔爾岱迎戰於哈爾哈那台河,在激戰中其頸、胸,腰,胯俱被槍傷昏厥落馬,所乘馬亦受重傷。時部卒潰散,獨受傷之馬留守其旁。待博都哩·塔爾岱復甦,馱之至科布多,時傅爾丹巳先到劉日。事聞於朝,雍正皇帝革去傅爾丹大將軍職,以順承郡王錫保代之。又命博都哩·塔爾岱還寧古塔副都統任養傷。塔上疏盲;“大兵正值滅寇之期,是臣雪恥之日。現在殘敗還鄉,何顏見七十有七之老母。”雍正皇帝嘉其忠孝,晉升為內大臣、參贊靖邊將軍軍務。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秋,噶爾丹·策零襲喀爾喀。博都哩·塔爾岱奉命同喀爾喀親王策凌與之戰於額爾德尼昭(今蒙古巴彥沮都爾),清軍乘暮強攻,呼聲震撼大漠,斬首萬餘,策零盡棄輻重,牲畜宵遁。
博都哩·塔爾岱追殺至堆河,因錫保擁兵不敢夾攻,致使策零乘隙逃逸。捷報至京,詔授博都哩·塔爾岱為黑龍江將軍,統領軍營東三省官兵,命平郡王福彭代錫保,以策凌,塔爾岱為左,右副將軍。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準噶爾遣使乞和,戰事結束,予博都哩·塔爾岱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不久,博都哩·塔爾岱因病辭官退休,仍享將軍全俸。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大帝至木蘭圍場舉行秋彌大典,博都哩·塔爾岱馳赴圍場扈猜,乾隆大帝喜而賜詩寵之。
博都哩·塔爾岱幼未讀書,稍長從軍,以忠勇名於時,和通腦爾之戰,身受重傷,賴所乘黃馬免於死。事聞於朝廷,賜予黃絨籠頭、銀牌及鄂勒哲伊圖阿爾薩朗稱號(長壽之獅)。博都哩·塔爾岱辭官之後,黃馬猶在,主管部門按月發給草料養之。
博都哩·塔爾岱病逝後,賜諡號“勇壯”。
博都哩·塔爾岱是清朝時期唯一的齊齊哈爾籍黑龍江將軍,其墓在齊齊哈爾青雲街,可惜今已不存。
博都哩·和倫:(生卒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總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