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王府

博王府

博王府原為“科爾沁郡五府”, 1855年,著名愛國將領、本旗第十任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戰功顯赫,被清廷晉升為親王,賜“博多勒嘎台”號。此後,旗的名稱也改為“博多勒嘎台親王旗”,簡稱博王旗,王府改稱為博王府。這裡曾有7任札薩克、11任旗長視職。

基本信息

簡介

科左後旗博王府始建於清乾隆5年(1740年),距今已有250餘年的歷史。王府院落呈正方形,占地約4萬平方米。博王府,現僅存珍貴的正殿五間,後倉九間。1994年科左後旗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旗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確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1996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通遼市政府和科左後旗政府投入30萬元進行維修。

僧格林沁,蒙古族,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後旗人。博爾濟吉特氏,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6月5日)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哈日額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爾,史書稱壁啟,是吉爾嘎朗鎮巴彥哈嘎屯人,家境貧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九代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無嗣,奉帝諭科爾沁左翼後旗從索王近親家族的青少年中選嗣。僧格林沁雖然只有十五歲,但科爾沁蒙古的優秀血統成全了這個英雄少年《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二十六代孫。道光皇帝選中了他,使他成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道光皇帝的女兒,論輩分僧格林沁為道光皇帝的外甥,深得皇帝的寵愛。僧格林沁為人忠厚,保持了科爾沁人特有的忠誠、直爽、憨厚和熱情奔放的個性。選嗣前僧格林沁曾在昌圖文昌宮讀過三年書,他天資聰明、富有進取心
1855年(清鹹豐五年)僧格林沁晉升為親王,後賜博王,建博王府,後升為元帥,明列清末四大元帥之首。其他三位元帥是左宗堂、曾國藩、李鴻章。
僧王在河南剿捻軍時,多次轉戰在南陽、鄧州等地,戰爭之餘,僧忘在南陽“遍曉宛眾,尋訪元皇室黃金家族後裔,王姓蒙古族”,準備補充蒙古族親衛軍。後因軍情緊急,僧元帥率部轉戰安徽戰場。

歷史意義

是清代愛國將領僧格林沁的居所,為研究我國的反外來侵略提供重要的史實和資料,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王府建築風格獨特,前廊後翹,雕樑畫棟,是北方與中原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為研究清代建築風格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博王府是北方草原文明的象徵、是漢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滿文化融合的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化遺產。因此,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