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楊公士薰,號南麓,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鎮侯南人氏,享有10子、36孫、102曾孫,人丁鼎盛,家族興旺。南麓公貢生出身,嚴謹治教,其脈下更是人文薈萃,英才輩出:一腹三翰林,父子進士,祖孫進士,公孫進士,同榜七魁,七代舉人,十代書香的詩書世家,譜寫了我邑燦爛的人文歷史篇章。 先祖為念祖德,傳家訓,祐裔孫,禧繁祉,於清乾隆十二年建南麓公祠以紀念。祠堂年載久遠,尤其是經近60年人間風雨滄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祠堂被改作糧倉,已面目全非,因體制更迭,糧倉早已人去倉空,經久失修,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搖搖欲墜。為傳承百侯文化之光,啟迪後輩,感懷科舉時代百侯人文盛景,弘揚崇文重教精神,重光祖德。經裔孫及鄉賢努力,鼎力襄贊,於二零一零年元月動工重修南麓公祠,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全面完成修繕工作。祖祠得以重光。

修繕南麓公祠大事記

1999年元月26日,發起。

1999年7月6日,成立了“一腹三翰林”紀念館籌建委員會,並向海內外發出緣起。

1999年7月13日,發出“為建紀念館索還南麓公祠倡議書”。

1999年10月14日, 籌委會成員到新加坡籌款。

2006年3月,政協委員始改,在縣政協大會提案,索還南麓公祠。

2006年10月,僑聯主席郭新和,率團實地調查南麓公祠材料,寫成詳細書面報告,交縣政府。

2006年7月10日,新加坡楊氏公會發公函至廣東省僑務部,要求政府把南麓公祠,歸還給裔孫。

2006年11月21日,百侯侯南村委會向政府寫報告,呈請政府拔還南麓公祠。

2007年8月21日,縣規劃局來侯測繪“三翰林紀念館規劃圖”費用全部由籌委會付給。

2008年9月22日,百侯鎮政府發文“劃撥給南麓公祠籌委會重修使用”。

2009年2月廣州景潤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繪製南麓公祠修繕效果圖、南麓公祠修繕施工圖。

2009年10月9日,成立了南麓公祠修繕小組,修繕小組由穗、侯兩地成員組成,兩地成員分工合作。

2009年10月26日,修繕組與百侯鎮簽訂協定書,收回南麓公祠使用權、管理權。

2009年11月18日,支付大埔縣糧食局要求贖回南麓公祠費用。

2010年1月14日,舉行南麓公祠修繕動工儀式。

2010年2月20日,發出募捐善款倡議書,繼續募集修繕資金。

2012年4月,開工以來,修繕小組,秉著勤儉節約,修舊如舊的原則,頂風冒雨,不分寒暑,不計任何報酬,不講條件,不辭辛勞,負責與政府協調,交接,清場,人員組織,材料選購和保管、施工組織與管理全過程。經一年多的精心施工,並得到鎮政府部分資金的支持,於2012年11月修繕竣工。

2014年1月30日,南麓公奉主入座南麓公祠恭祀慶典。

修繕前樣貌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修繕中樣貌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修繕後樣貌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

楊士薰家族對客家文化的影響

廣東大埔縣百侯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大埔縣東部。百侯舊稱"白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為"百侯"。自清代以來'夙稱鄒魯鄉"的百侯科甲蟬聯,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是著名的"文化之鄉"。其中廣為流傳的"詩書世家"、 "父子進士"、 "三世科甲" 、"兄弟七進士"、"一腹三翰林"的典故出自於白堠楊氏十二世楊士薰家族。本文介紹其對家族、對百侯、大埔乃至客家文化的影響

"一腹三翰林"楊士薰家族科舉之盛

楊士薰(1623-1688年),百侯楊氏12世,延台四子,字伯解,號南麓,由書經補邑癢生,順治乙未應甲午恩拔貢生。

百侯文化在科舉中表現顯赫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名聞天下的"一腹三翰院"現象,確非偶然,"根深實遂良有以"。自嘉靖年間八世祖楊淮重視讀書科舉以來,白堠開始形成重視文教的傳統,逐漸積累至深厚的家學淵源。即使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動亂過程中,仍攻書不已。十二世祖楊士薰,"申酉之季(1644-45)四方鼎沸,干戈蜂起,避居圍寨,東西迄無寧宇。父(士薰)攻書晝夜不息。"1並因此"絕意仕進,惟課子孫,授以經義。正是由於他及其他有志之士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迨至親黨之後生小子,聞風而發憤,考德而問業,因之膠庠鵲起,斯文蔚興。"2也正是這種在動亂中對社會穩定的肯定判斷,於社會動亂中反其道而行,在亂世中讀書,不斷積累,一旦局勢穩定,國家開科取士,則占得先機,從而取得成功,為科舉的興盛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順治八年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大埔縣令上任後,白堠人即紛紛參加科舉考試。楊士薰與弟弟士旐考中秀才,在他們的鼓舞和引領下,白堠科舉在清朝年間相當興盛。

楊士薰兒子楊之徐,天資聰穎,年少讀書,過目成誦,年僅10歲,即執筆為策論,揮斥經史,究極古今,出語驚長老。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舉人,同榜中,之徐年齡最小;二十七年(1688),29歲考中進士;三十四年(1695)被任命為河南光山知縣。在任知縣期間"訪詢百姓疾苦,有不便於民者,盡行裁事。聽獄斷訟,誓不受暮夜金"。在任期內,修文廟、續舊志,頗有政績。"因受奸人誣陷,上院藉以遂怨竟入彈章,他處之泰然,何不芥蒂,兩袖清風,賦歸家園然後杜門課子,正是由於他與家族教子有方。他有五個兒子先後考中進士,十一個孫子考中舉人,另外有二個侄子考中進士,三個侄孫考中舉人,其中楊纘緒、楊黼時和楊演時三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考取了進士後,進入翰林院,成就"一腹三翰林"輝煌史跡。

楊士薰家族科舉考中人數多,數量大,占全縣的比重大。據統計,整個清朝期間:白堠共取中翰林5人,楊士薰有3個孫子是翰林;進士23人,楊士薰有1個兒子、5個孫子和2個曾孫考中進士;有文舉人共128人,楊士薰家族有21人。康熙年間楊士薰兒子楊鳳來在為其子侄提忠告的《訓諸猶子持滿說》中說:"兩年間縣府道三試,奪幟接踵,凡六七見,可謂顯矣。"3甚至有一年全縣共取中秀才12人,其中白堠楊姓竟占了10人。舉人、進士考試同樣相當突出。同科中舉,向為科舉佳話,而在白堠,卻為常事。在"同堂七魁"之前康熙六十年(1721),堠南進士楊之徐之子楊纘緒做了翰林。楊之徐本人亦贏得"父子進士"的稱譽。楊之徐的孫子楊允璽雍正八年(1730)中進士,其家被稱為"三世科甲"。楊之徐的另外兩個兒子楊黼時、楊演時先後於乾隆元年、十年先後成為進士和翰林,號稱"一腹三翰院"、"楊氏三株"。4楊士薰二個孫子楊演時、楊文振 乾隆十年同捷南宮,"同榜二進士";另一個孫子楊纘烈則在同年考中明通進士,至此誕生了"三代八進士"。

丁卯棘闈開鐵網,楊家七子何濟濟。人號雙珠出老蚌,德基錫恩寧馨兒,必詵德徵吾猶子,棣萼交輝光陸離。桂林老守霜入髻,聞信不覺揚雙眉。上官同僚齊舉賀,共道此事天下稀。文章遇合偶然耳,根深實遂良有以。忠厚傳家世澤長,祖宗積慶非今始。5這是楊纘緒為兩個兒子中舉而寫的《為廷、碭兩男豎旗祭祖祝文》中的一段。乾隆十二年四月,時任廣西桂林府知府的楊纘緒接到家信,得知在剛剛結束的丁卯科鄉試中,楊家有七人同時中舉,其中兩人是楊纘緒之子,其餘五人是其侄子,因此獲得"同堂七魁"之譽,整個府衙一片慶賀之聲。興奮之餘,楊纘緒當即寫成該文,著家人送回白堠老家,告祭先祖。

縱觀清朝的科舉,楊家士薰家族有如下引人注目之處:

楊士薰兒子楊之徐,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舉人,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

楊士薰孫子、楊之徐兒子楊纘緒,康熙六十年(1721)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遷監察御史。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孫子、楊夢時兒子楊允璽,雍正八年(1730)中進士(明通),其家被稱為"三世科甲"

楊士薰孫子,楊之豫兒子楊昶時,雍正十三年(1735) 考中舉人

楊士薰孫子、楊之徐兒子楊黼時,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選庶吉士入庶常館,後授編修以御史用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又時兒子楊必振,乾隆六年辛酉年(1741)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紹時兒子楊必蕃,乾隆七年是壬戌年(1742年)中進士,

楊士薰孫子、楊之徐兒子楊演時,乾隆十年(1745)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楊士薰孫子,楊之梁兒子楊纘烈,乾隆十年1745年中進士(明通)

楊士薰孫子,楊之梁兒子楊文振,乾隆十年1745年中進士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纘緒兒子楊德基,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纘緒兒子楊錫恩,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徵,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茂時兒子楊必詵,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瑞,乾隆十八年癸酉年(1753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彰,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年(1774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邵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1780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重孫、楊之徐曾孫、楊纘緒孫子、楊德培兒子楊中迪,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1780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演時兒子楊德棠,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年(1783年)考中舉人

楊之徐重孫、楊夢時曾孫、楊允璽孫子、楊壽磐兒子楊堯左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年(1794年)考中舉人

楊德培重孫、楊中迪曾孫、楊受昭孫子、楊丹詔兒子楊同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家族興盛科舉人才,從而對鄉村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倡導參與鄉村建設,增強自衛能力和凝聚力

明中葉以來,贛閩粵交界地區一直動盪不安,鄉村向有修築土堡樓寨以自衛的傳統。為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各鄉村紛紛修築土堡樓寨,增強自衛能力。楊士薰家族成員憑藉在地方上的聲望,以及對保衛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當了修築圍樓的倡導者。寧遠樓於康熙七年被大洪水沖塌,貢生楊士薰"亟倡建復。及堡成,而寇至,族眾依以捍衛。""一鄉煙口,不下數百家,悉棲保樓中,賴以生全。"6三和樓倡建者貢生楊士薰兒子楊鯤雲,"念舊有職思樓、寧遠樓,為防守計,而人眾恐不能容,倡築三和樓,鼎峙犄角,有備無患。"7 土堡樓寨的建立,一方面為族人保護生命財產提供了保障,增強了防衛能力。"族之人聚於斯,血脈流貫,眾志成城,其捍災御患,若手足之捍頭目,不令而速。"另一方面也為族人聚居提供了條件,並由此改變了鄉村聚落形態,使各村落宗族由散居變為聚居,增強了宗族的內聚力。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士紳無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清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因馬山寺無人住守,日久倒塌,寺亦破爛不堪。楊之徐之三兄儀廷,念山寺為百侯水口之鎮,募通鄉財力重修,廟貌佛身煥然一新。壬辰年,又請涵一禪師及其徒郁蓮郁華作為住持,以修寺餘資生放積累,創置寺田,以養僧人。因而有人守寺看山,長養松木,使其蔥蘢,以保護水口,對鄉人利莫大焉!是以鄉人囑楊之徐撰碑記之,以垂久遠。楊之徐還把馬山寺列為侯鄉十二景之一,名曰"馬寺晨鐘",詩曰:"僧寺橫空鎮馬崗, 松聲隱向水中藏。晨鐘一覺遊人夢,夢見花飛鳥又翔。"

倡導參與社會秩序的建立,促進地方文化發展

面對明末清初人心思亂的社會動盪,要團聚族眾,約束村民,消除不穩定因素,使地方免於成為"盜區",須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一個等而有序的社會。其主要措施是重建祠堂、制訂族規、創立族產、編修族譜等,從而形成村落宗族化過程。

祠堂是宗族的象徵,是宗族成員明世系、講昭穆、明禮讓的神聖空間。既然子孫都是由同一祖宗所傳,而宗祠之建,可以聚合人心,因此建祠祭祀祖先相當重要,尤其是在社會動盪、人心不穩之時。明朝末年楊氏先後建有有慶堂、觀德堂。楊士薰於康熙六年組織建成延慶堂。他們定期組織祭祀活動,"瞻拜其下者,仁人孝子之思,復油然興矣。"8

為了進一步整合族眾,以開基祖為始祖,定為大宗,以分房祖為小宗,建立大小宗制度,並興建了一批宗祠。楊氏本只有四世祖祠,開基祖的神牌附於其中。至康熙初年,貢生楊士薰認為於禮不合,謀建祀奉開基祖的大宗祠,但未果而逝。後由其子楊之徐於康熙二十八年建成,祀奉開基祖,從祀二、三世祖。並從嫡長子中推選宗子,每當春秋祭祀,由宗子主祭。以四世祖祠為小宗祠,主祀四世祖,從祀五、六、七世祖。各房再依經濟能力建築房祠,又稱私祠。從此楊氏實行嚴格的大小宗制。隨著士紳的增多,宗族的擴大,經濟實力的增強,所建祠堂逐漸增多。據族譜統計,至乾隆二十年,楊氏有祠堂15座。重建祖祠,使子孫在歲時祭祀時瞻拜有所,達到收族的目的;而實行大小宗制度,則進一步強化了等而有序的禮制觀念。

隨著白堠科舉的崛起,考中科舉者即上升為社會上層,權勢日重,名望日高,對他姓的威脅也越大。如何處理與社區他姓的關係,成為非常敏感的問題。各族士紳非常注意釐訂族規,約束本族子弟。

楊士薰在兒子楊之徐考中進士後,告誡諸子"切勿以門第驕人,失爾父謙守素行。""及訓誡房族,亦如之。"9楊纘緒中進士選翰林後,其父楊之徐特意貼出《告白》,嚴禁族中"無恥之輩,假借新科名勢,哧騙平民。"10 為使宗族管理制度化,先後制訂了族規家法,明確規定了宗族事務必須"循禮"的處理原則。

"祖宗生我我生兒,門戶擔荷更仗誰;俗弊族繁貧日甚,義田鄉校急維持。"11這是楊之徐在得知兒子纘緒考中進士並選為翰林時寫給兒子的信,反映解決族大人繁的生計問題成為當時宗族士紳們所面臨的一大難題。隨著清初粵東社會逐漸穩定,人口飛速發展,其中楊姓尤為突出。楊氏宗族在清初僅數百丁,至康熙五十五年時"計丁二千有餘"12。在山區的生態環境下,人口的猛增,導致生存資源非常緊張。作為宗族領袖的楊之徐不只一次地感嘆:"邇來家口浩繁,貧病交功,日坐愁城。"13原有的公共產業公嘗,自明末動亂以來,"耗於強食矣。"14為此,其積極倡導以祖先名義建立和拓展共有財產,設立蒸嘗、義田,發展共有經濟,增強宗族的社會保障能力。

楊氏在楊士薰的兒子楊之徐、楊鯤雲、楊鳳來、孫子楊纘緒及楊天培等士紳領導下,先後設立和拓展了始祖、四世祖清隱公、六世祖達尊公等烝嘗。雍正六年經楊之徐倡議,以宋代范仲淹為榜樣,設立宗族義田,"以瞻鰥寡孤獨,及貧死而無棺者。"15 據乾隆族譜統計,至乾隆二十六年,楊氏共設有蒸嘗66份,田產1905畝,每年所收租谷達73萬餘斤,此外還有店鋪和大片山林。這些公嘗、義田所得,除了祭祖、納稅等外,每當青黃不接時依各戶丁數分給丁子谷。如遇災荒,則於宗祠煮粥賑濟貧戶。龐大的共有經濟的創設,為宗族成員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為使族眾清本源、分昭穆、定尊卑,明禮守法,各宗族在康乾年間撰修了族譜。楊氏在康熙以前沒有族譜,"自始祖迄今,十六世矣。十世以前,族人稀少,雖無譜,猶寥寥可數。"但"此數世之內,蕃衍盈千,出入相過,幾如途之人,漠不相識,不有譜以聯屬之,系派親疏,勢將散亂而不理。"16引起了紳耆們的憂慮。楊之徐想修撰,但因頭緒太多而未果。最後由"勤勞祖事"的貢生楊鯤雲於康熙五十五年修成。

宗子主祭,祠堂普及,族產拓展,管理制度化,使白堠鄉村社會經歷了一個宗族化過程。建祠堂,編族譜,強化了宗族成員的精神認同;定族規,建立了宗族成員的行為規範;拓祖嘗、創義田,為宗族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進士楊之徐在康熙四十年去職回鄉擔任宗族領袖後,以儒家倫理"名教"為標準處理族中事務。其大致經歷,他在雍正五年所撰的《四代福慶圖記》中說:族人質成,排難解紛,不遺餘力。列祖嘗祀,提綱挈領,俾有成規。三十年來如臨如履,戰戰兢兢,唯恐大德踰閑,以獲戾名教。17正是由於這批士紳擔任宗族首領,以儒家禮教理念整頓族務,使白堠人得以保聚鄉里,度過明末清初的社會動亂,進而重構宗族社會,實現村落宗族化,逐漸建立起一個完全由士紳所控制的鄉村社會,形成"敬畏禮教"的社會風俗,18成為整個大埔縣社會秩序最好的地方。"埔邑為鄉,不下數十。求如堠鄉之士守臥碑,民安耕鑿,未之能或先也。"19各宗族和諧相處,共聚一區,共同促進地方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白堠夙稱鄒魯鄉

對於白堠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盛況,康熙三十八年大埔同仁(今湖寮)人吳達源有"景彼堠山真烈烈,世間英才常不絕"之說。20康熙四十八年楊之徐在自己生日那天,見白堠文化蒸蒸日上,便結合自己的經歷,情不自禁的吟道:功名富貴不妄求,飽言仁義施廣譽;白堠夙稱鄒魯鄉,昆友十人事不常。訓子義方猶在耳,滿庭詩禮庇餘慶;弟兄切思年方壯,游泮科名累相望。21以自己家族為例,非常具體地描述了白堠被時人視為"鄒魯鄉"的文化之盛。

至康熙年間,村中已是書館林立,詩書氣氛濃厚。據調查,在近代教育改制前,楊氏有書館30座以上。很多學塾在清初甚至更早時就已創立。最著名的八世祖楊淮於嘉靖末年所建的大書齋,雖曾多次維修,但作為學塾一直延續至民國初年,約建於清乾隆1750年,距今260多年前,楊纘緒建的蘭台書室至今還完整保存。著名的楊氏義學,則是在楊之徐歸田後,以四世祖祠為學堂,由族中名儒主教。眾多學塾的建立,科舉人材的不斷湧現,使白堠成為遠近聞名的"鄒魯鄉"。

白堠文人不僅精於科舉制藝,而且善於詩詞歌賦,廣交文友。楊之徐結交的文人很多,往來贈答,異常頻繁。一生著述甚豐,康熙三十五年刻有《企南軒詩文前後集》行世,後又撰有詩集、文集若干卷。其子楊纘緒有《佩南軒詩文集》、《環山書屋內集》、《環山書屋外集》,楊黼時有《擷英齋詩文集》、《擷英齋四書文稿》,楊演時有《紫來堂詩文集》,等。據民國《大埔縣誌·藝文志》及田野調查統計,清前期白堠人著述達70種以上,成為當地有名的文獻之邦。

文人士紳在互相唱和過程中,不斷挖掘當地人文,進而創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堠山十二景"的創造。各地人文風景,少則四景,多則八景,而楊之徐竟創出白堠十二景,並言之鑿鑿,使人聞後,無不嚮往。各地文人,和之者眾,使白堠聲名遠揚。 大量的文化輸出,也使白堠社會地位顯著提高。自清初以來,白堠人口發展迅速,人多地少,謀生艱難。很多文人為維持生計,發揮文化優勢,從事"舌耕",就教於大埔、饒平、興寧、平和、永定等周邊城鎮鄉村的學館、書院,"以館穀為恆產。"楊之徐曾設館於河源、茶陽、平和。其中不少很有成就,對於推動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如翰林楊演時,被潮州知府周碩勛聘為龍湖書院山長,"其鄉之士,習文風翕然丕振,登賢書者多人。"後又歷任廣西秀峰、福建鰲峰等書院山長,名澡一時。22而對嶺南社會影響最大的是楊纘緒。雍正十二年(1734)受兩廣總督鄂彌達、廣東巡撫楊永斌聘請,掌教於初設之廣州粵秀書院,"廣莞人士,聞其風采,鹹思執贄登龍經,賞識者皆當時俊髦。"23他"楷模後進,陶鑄英才,立書院條約,敦崇實行,雅尚清真。"結果"二年內文風丕振,髦士蒸蒸,列賢書登黃甲居清要者,從此不一而足。其德業聞望,為廣東人士所矜式。"清代廣東第一個狀元莊有恭,就是他的學生。24

鯉魚燈舞和傳統美味小吃百侯薄餅就是楊纘緒從陝西帶回並盛傳至今的。成為百侯的燦爛歷史文化。

結語

百侯科舉的發達,文化的興盛,並不是中原衣冠士族的遺留,而是在經過數代人的積累之後才得以實現,是國家推行教化政策和地方宗族重視的結果。隨著士紳階層的崛起,他們在明末清初社會動亂的背景下,推行國家禮教,規範社會秩序,重構鄉村社會,不僅使宗族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而且對地方社會的變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斷有人考中舉人和進士,科舉人材不僅數量多,而且社會影響大,使白堠逐漸成為地域文化中心,成為遠近聞名的"鄒魯鄉"。逐漸發展成為客家地區科舉文化最發達之地之一。

參考文獻

註:本文參考《大埔百侯楊氏族譜》,《人文百侯》,"明末清初粵東山區鄉村社會變遷--以大埔縣白堠村為中心"整理。

1 楊之徐:《先妣端懿肖孺人行略》,楊之徐《編年錄》上編,頁68。1924年上海鉛印本。

2 楊行可:《(楊士薰)宗族誄章》,楊之徐《編年錄》上編,頁75。1924年上海鉛印本。

3 楊朝珍:《白堠楊氏文萃》卷上,頁116。1929年上海鉛印本。

4 溫延敬:《民國大埔縣誌》卷20,《人物誌》,頁12。1943年。

6 楊之徐:《先考南麓府君行述》,楊之徐《編年錄》上編,頁61。1924年上海排印本。

7《十三世鯤雲》,乾隆二十六年《楊氏族譜》,《譜傳備考》卷2,頁23。

8 楊之徐:《四世祖清隱公蒸嘗序》,《編年錄》上編,頁133。1924年上海排印本。

9 楊之徐:《先考南麓府君行述》,楊之徐《編年錄》上編,頁64。1924年上海排印本。

10 楊之徐:《告白》,楊之徐《編年錄》下編,頁118。1924年上海排印本。

11 楊之徐:《編年錄》下編,頁129。1924年上海排印本。

12 楊之徐:《編年錄》下編,頁49。1924年上海排印本。

13 楊之徐:《編年錄》下編,頁47。1924年上海排印本。

14 楊行可:《(楊士薰)宗族誄章》,楊之徐《編年錄》上編,頁75。1924年上海排印本。

15 楊之徐:《編年錄》下篇,頁254。1924年上海排印本。

16 楊鯤雲《修族譜敘》,乾隆二十六年《楊氏族譜》。

17 楊之徐:《四代福慶圖記》,楊之徐《編年錄》下編,頁247。1924年上海排印本。

18 楊之徐:《白堠風俗論》,周碩勛乾隆二十八年《潮州府志》卷40,37a。

19 楊之徐:《上周邑侯書》,周碩勛乾隆二十八年《潮州府志》卷40,65a。

20 吳達源:《達源吳親家諱啟聰賦祝》,楊之徐《編年錄》上編,頁201。1924年上海排印本。

21 楊之徐:《答韻》,楊之徐《編年錄》上編,頁289。1924年上海排印本。

22 溫廷敬:《民國大埔縣誌》卷20,頁12。1943年。

23 梁廷抩:嘉慶二十三年《粵秀書院志》卷14,頁7。

24 楊德基:《顯考顯考節奄府君行狀》,楊朝珍《白堠楊氏文萃》卷中,頁19。1929年上海鉛印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