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蘇二公祠

白蘇二公祠

白蘇二公祠,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孤山東南麓的原孤山路1號、後孤山路5號,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曾有“蘇白二公祠”的叫法。後經杭州市園文局文物處組織專家對“白蘇二公祠”的名稱進行考證,所有的史料都鐵證:二公祠就叫做“白蘇二公祠”,是為紀念白居易和蘇東坡對杭州的貢獻,在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蘇二公祠”。2010年1月11日,經歷2個月的整修後,西湖邊白蘇二公祠重新開放。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白蘇二公祠白蘇二公祠

道光十五年(1835年),“白蘇二公祠”顯得破舊了,於是,當年的巡撫烏公提議復修“白蘇二公祠”,道光十六年,“白蘇二公祠”重修完成。

北宋,孤山廣化寺,白居易、林和靖、蘇東坡合祀,稱三賢堂。

元朝,杭州郡守楊孟瑛增祀李泌。稱四賢祠。

後來,杭州人感謝楊孟瑛,也請他進祠堂。稱五賢祠。

清朝,祠堂被焚後,修了蘇東坡專祠。

嘉慶9年,浙江巡撫阮元在蘇東坡專祠東側撥地,建白文公祠。

同治5年,二祠合為一祠。

1928年,白蘇二公祠被國立西湖藝術院借為校舍。

1949年後,白蘇二公祠歷經遷演,成為民居。

2005年,重修二公祠。

2010年1月11日,整修後重新開放。

名稱由來

白蘇二公祠白蘇二公祠
在杭州水利歷史上,白居易蘇東坡有很大的功勞,特別是對西湖疏浚貢獻很大。“刻碑立法”說的是白居易寫就《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就不會受旱災之苦——這是對西湖水保護利用的史上最早法規。

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為紀念他們對杭州的貢獻,在大學士阮元的提議下,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蘇二公祠”。

白居易和蘇東坡都是杭州的功臣,“白蘇二公祠”這一叫法從建成那天到現在沒有改變過,也許後人為了叫起來順口而變成了“蘇白二公祠”,但是並不能因為大家的喜好而輕易改動名稱。

建築結構

宋朝官帽變出“”字

白蘇二公祠白蘇二公祠
白蘇二公祠,位於孤山東南麓的孤山路5號,浙江博物館的東側,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是杭州典型的祠堂建築。一圍院落,兩側廂房,三進屋宇;黑瓦粉牆,舊門古井,青石苔痕。

祠堂里最有意思的是4個“廉”字,東西廂房各2個。

變體“廉”字上頭仿佛一頂宋朝大小官員戴的長翅帽,下面一個“兼”字。“這樣寫廉字,正是‘為官需清廉’的涵義。”杭州岳廟管理處文物專家沈立新告訴記者,“廉的圓型背景板仿漢代規矩紋飾,寓意一面漢代古鑒,以鏡鑒人。”

白蘇二公,祠堂待遇不同

白蘇二公祠前廳後廳兩個主建築,一般遊客都認為應該白居易一個展廳,蘇東坡一個展廳。不過這祠堂有趣,二進前廳里,二公各占一半;而三進正廳里,乾脆完全展示白居易生平。

二進前廳東西兩面牆,各撰二公詩詞。

西牆上四首詩是《寄韜光禪師》、《杭州春望》、《餘杭形勝》、《春題湖上》;東牆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卜運算元》、《湖上夜歸》。

撿塊飛來峰石,白居易愧疚多年

三進正廳繪著一二十幅“連環畫”,記錄白居易生平。其中西牆是“白居易守杭事跡圖”,包括“千里赴任”、“傾聽民聲”、“築堤興利”、“刻碑立法”、“留俸歸公”、“惜別杭城”、“吟詠湖山”、“浚治六井”。

“刻碑立法”說的是白居易寫就《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就不會受旱災之苦——這是對西湖水保護利用的史上最早法規。

歷史記載

白蘇二公祠白蘇二公祠
白蘇二公祠原址上挖出來的古碑,上面就有記載。”只見拓片題為“重修西湖白蘇二公祠記”,落款為“道光十六年六月湖董事章錢定王泰薰謹立石”,落款後面是當年的有識之士的捐款清單。新建的二公祠分前後兩個殿堂,岳廟文保所保存的17塊與“白蘇二公祠”相關的石碑也將向公眾展示,其中包括了四塊蘇東坡手跡的石碑,價值非常高。

《西湖志》記載:“阮毅成《三句不離本(杭)》:在平湖秋月對面,猶有白蘇二公祠,以紀念這兩位詩人太守。

可惜的是白蘇二公祠,因民國十六年,教育部在羅苑設立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後因學生日多,校址不敷,該校便向浙江省政府要求租用。經省政府委員會會議決議,準其租用五十年。”

這一租就是五十年,“白蘇二公祠”成了學生的飯廳,白蘇二公的像碑已經不在牆上,而是橫置在屋角里,幸好沒有破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