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自2001年起,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普通本科專業,2007年始設通信工程普通本科專業。 由我系組建的南陽理工學院ACM隊,在河南省大學生程式設計比賽中2009年榮獲一銀、二銅;2010年獲二銀,2011年獲一金一銅和2012年的四金一銀的好成績。 2011年5月,河南省賽區張雲聰同學以本科C語言組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決賽,其中預選賽共有28個省、市、自治區的800所高校10000名學生參加。

概況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成立於1993年,其前身為電子信息與工程系,並於2000年5月根據學院發展規劃,正式更名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2011年12月改為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現已培養計算機類畢業生16屆,分布全國各地的IT行業。辦學時間長,管理規範,軟硬體服務基礎雄厚。
自2001年起,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普通本科專業,2007年始設通信工程普通本科專業。目前設有本科專業兩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包括信息安全方向)和通信工程專業;在校本科生人數達到1000多人。
經過多年的建設,我系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的具有較強科技開發能力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52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中級職稱36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45名。近三年來,我系教師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核心期刊40餘篇,完成省市級科技攻關項目36項,橫向項目15項,正式出版自編教材20餘部。其中劉克成教授主編的《C語言程式設計》被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院內設施

全部共有五個實驗中心,分別是計算機基礎、網路、軟體、工程實驗中心和通信工程實驗中心(包括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移動通信和程控交換等實驗室),共有近1000餘台接入網際網路的微機,大量實驗設備
創新實踐平台的建設,目前,學院創新實踐平台共有12個,分別是九州通班、ACM班、智慧型車工作室、物聯網工作室、TOPCODE俱樂部等12個學生科技創新等工作平台。

成就與榮譽

校企合作之路。我系最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率先與九州通集合進行聯合培養、師資培訓、暑期企業實習、聯合研發等進行合作。2007年我系與九州通集團簽訂就業合作協定向該集團推薦40名畢業生就業,經過近一年的合作,2008屆畢業生的業務素質得到了九州通集團的高度認可,2008年6月我系與九州通集團簽訂就業訂單式合作協定,從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在我系開設“九州通”班,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九州通集團工作,上學期間享受“準員工”待遇。2008年、2009年、2010年共向該企業輸送畢業生128人。截止目前,連續三屆九州通班暑期實習已順利進行,每年實習優秀的學生直接留企業工作,享受正式員工待遇。
教學效果體現。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學生科技創新已形成梯隊,學生自已開辦的大講堂已蔚然成風。在以下幾個專業核心競賽中獲得獎勵有:
2011年9月25日,第36屆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ACM/ICPC)亞洲區域賽大連站的比賽在大連理工大學閉幕,由我院學生張雲聰、候志遠、裴壘浩組成的南陽理工代表隊經過五小時緊張拼搏,獲得銅獎。
由我系組建的南陽理工學院ACM隊,在河南省大學生程式設計比賽中2009年榮獲一銀、二銅;2010年獲二銀,2011年獲一金一銅和2012年的四金一銀的好成績。
2011年5月,河南省賽區張雲聰同學以本科C語言組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決賽,其中預選賽共有28個省、市、自治區的800所高校10000名學生參加。7月13日-16日,352所高校的930餘名各賽區一等獎獲得者參加了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全國總決賽。前3名分別被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陽理工學院三所高校參賽選手獲得。張雲聰同來自全國985、211工程等重點高校的選手一同摘取全國一等獎,一道站在領獎席上,同時還獲得二等獎、三等獎各1名。
另,我院學生還獲河南省大學生“挑戰杯”二等獎;全國英語競賽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2名;全國數學建模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全國正保杯大賽三等獎等。
學生科技創新特色,河南省高校首家自主研發的“線上評測系統”,為全校IT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平台,比賽平台等,目前訪問量超過660多萬人次,省內多家高校學生經常在這個平台上訓練。
學生活動有特色。暑假社會實踐: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星火團隊, 提交的“星火計畫――親職教育進農村”項目在第三屆“‘益暖中華’全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中從全國18200個參賽項目、1162個全國高校中勝出,成為全國28個優勝團隊之一,河南省唯一一個優勝項目。項目由大賽組提供項目資金1.5萬元,在2010年暑期付諸實施。本次活動受到河南電視台、河南日報、南陽日報、新華網等多家媒體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