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原變種)

南燭(原變種)

南燭(原變種)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它高2-6米。它產台灣省、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

基本信息

南燭(原變種)
種中文名:南燭(原變種)
種拉丁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var. bracteatum
種別名 :
國內分布:產台灣省、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 400米的山地,常見於山坡林內或灌叢中。
國外分布:分布朝鮮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島諸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海 拔:400-1400
中國植物志:57(3):108
組中文名:南燭組
組拉丁名:Sect.Bracteata Nakai
屬中文名:越橘屬
屬拉丁名:Vaccinium
亞科中文名:越桔亞科
亞科拉丁名:VACCINI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無毛,老枝紫褐色,無 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 米,頂端銳尖、漸尖,稀長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稀鈍圓,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 澤,兩面無毛,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區域網路結,與中脈、網脈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 起;葉柄長2—8毫米,通常無毛或被微毛。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4—10厘米,有多數 花,序軸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兩面沿脈被微毛或兩面近 無毛,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長1—3毫米,密被微毛或無毛; 花梗短,長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無毛,萼齒短小, 三角形,長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無毛;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毫米, 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無毛,內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藏,長4— 5毫米,花絲細長,長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藥室背部無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2.5 倍;花盤密生短柔毛。漿果直徑5—8毫米,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 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用 途:

果實成熟後酸甜,可食;採摘枝、葉漬汁浸米,煮成“烏飯”,江南一帶民間在寒食節(農 歷四月)有煮食烏飯的習慣;果實入藥,名“南燭子”,有強筋益氣、固精之效;江西民間草醫 用葉搗爛治刀斧砍傷。
產地分布:產台灣省、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 400米的山地,常見於山坡林內或灌叢中。分布朝鮮、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島諸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 亞。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本種提示:

本種分布至雲、貴高原及台灣,植株上出現了一些變異:花序各部分毛變少甚至近於 無毛;苞片變小。 “南燭”一名最早記載於《開寶本草》,以後在《圖經本草》、《本草綱目》、《植物名實 圖考》等本草著作中均有記載。但長期以來,“南燭”用於稱呼不同的植物。自日本人把 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誤稱南燭之後,我國一些書籍也沿襲誤用。另一方面, 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一書將小檗科的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和南燭混 為同物,宋朝《圖經本草》,清朝《本草綱目拾遺》的記載或附圖也把南天竹視作南燭。而 《圖經本草》一書中更把兩物作為一物來記載。根據江蘇植物研究所陳重明所作的詳盡考 證,應當糾正這一中名的誤用。

配圖

南燭(原變種)南燭(原變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