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黨爭

南北黨爭

南北黨爭是清朝初年的 南方與 北方士大夫的黨派之爭,清初大量延用明朝舊宦, 明末黨爭是明末東林黨爭的餘緒。

簡介

南北黨爭是清朝初年的南方北方士大夫的黨派之爭,可以說是明末東林黨爭的餘緒。

背景

清廷使用大量的明末遺臣,因此清朝初年一直都還有明末黨爭的陰影,仍是“南北各親其親,各友其友”,如順治時期馮詮陳名夏的北黨與南黨之爭,馮詮原是依附魏忠賢閹黨,而陳名夏是東林黨之後。陳名夏作為南黨的首領,“所推轂南人甚重,取忌於北”。清初大量延用明朝舊宦,明末黨爭的弊端在清初政局立即反映。

過程

1645年(順治二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吳達上疏彈劾閹黨餘孽馮銓及其黨羽孫之獬等,給事中許作梅、莊憲祖等紛紛上疏支持吳達。多爾袞最初未表態,終於決定支持馮銓一派,公開申斥龔鼎孳,並將李森先革職。孫之獬也被革職,永不敘用。
1648年(順治五年),陳名夏吏部尚書,又與多爾袞手下譚泰多方結交。順治八年五月,候外轉御史張煊上疏論陳名夏十罪二不法,結果譚泰出面替陳名夏擔保,張煊反被誣殺。三個月後,譚泰因早年阿附多爾袞被處死,陳名夏本人“厲聲強辯、閃爍其辭,及詰問辭窮,乃哭訴投誠之功”。順治帝並沒有殺害陳名夏,只是革職,後發正黃旗漢軍,閒散官隨朝。
1654年(順治十一年)因反對薙髮令,倡言“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為寧完我所劾,第二天三月初二中午,順治帝親自訊問,侍臣當眾宣讀寧完我的劾奏,不等侍臣讀畢,名夏極力辯白。帝大怒:“即使要辯解,為何不等宣讀完畢?”命陳名夏跪著與寧完我對質。三月初三刑科右給事中劉余謨、御史陳秉彝替名夏緩頰,雙方爭執不下。劉余謨喋喋不休,帝為之大怒,下令將其革職,審訊繼續進行。陳名夏被轉押吏部,至十一日吏部主張論斬。十二日,改絞死。臨死前向門客柳生說:“我色竟不動也。”順治得知其正法後,“憫惻為之墮淚”。名夏之子陳掖臣被押到燕京,杖四十,流放東北。
康熙

康熙時,黨爭與滿洲貴族內部矛盾糾纏在一起,康熙時期的朋黨主要有鰲拜黨、明珠黨、索額圖黨、皇子黨等。康熙帝深知黨爭之害,但鑒於滿漢之間的矛盾,卻也不加以整頓,他與滿人權貴談話總稱南方官員為“蠻子”,甚至罵道:“蠻子那有一個好人!”​
康熙二十七年初,明珠被劾罷職,徐幹學黨掌權。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洪升撰有傳奇戲曲《長生殿》﹐傳唱甚盛。當時正逢康熙帝的母親佟皇后喪期。給事中黃六鴻以“國恤張樂”為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彈劾洪升。由於洪升與南黨徐幹學、高士奇等人物較為接近,北黨欲藉此事濫興大獄。康熙帝知道是黨爭作祟,從輕發落,故示寬柔。

結果

康熙晚年,因皇太子再立再廢,諸皇子各自立黨,殆成敵國之勢。康熙為此大傷腦筋,最後二十年間寢食不安,心身體力為之折磨消耗殆盡。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老臣王掞江蘇太倉州人眼見皇儲久空,皇上憂傷,遂與御史陳嘉猷等八人上書,共同請求早立太子,王拔等幾得重罪。四年後,即康熙逝世的前一年,王掞揣想康熙之意,又同御史朱天保、柴謙等十三人力請復立廢太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大怒,責其沽名樹黨,禍幾不測,王掞以年老免充軍,仍命其子詹事奕清與十三御史同赴西台效力。至此,南北黨局稍結。

評價

綜觀清朝前期的黨爭事實,可以看出,從入關一開始,由滿、漢之間反映出來的民族矛盾,到康熙初皇權與八旗諸王分權之爭,康熙盡攬了全部八旗兵權,使封建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矛盾得到基本解決。經過南北黨局之禍和中宮黨爭之烈,最後雍正奪嫡成功和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達到了最高峰。1741年(乾隆六年)在左都御史疏言:“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盛世,然而晚結當慎,責備恆多。臣竊聞輿論動雲桐城張、姚兩姓占卻半部縉紳。今張氏登仕版者有張廷璐等十九人,姚氏與張氏世姻仕宦者有姚孔鑄者十人”。鄂文端張文和素不相得,時謂鄂黨多君子。乾隆在康、雍兩朝中央集權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加以發揚光大之,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罕見的太平盛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