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師範學院

南充師範學院

南充師範學院位於三國文化發祥地、共和國“三總”(朱德、鄧小平、羅瑞卿)故里、川東北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南充市,發軔於1946年5月創立的私立川北農工學院。半個多世紀裡,先後經歷遷址南充、更名改制、院系調整等數次變遷,於2003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西華師範大學。作為文革後全國首批學士、碩士授權單位和川渝地區重要的教師培養基地,學校素以治學嚴謹、校風淳樸、人才輩出而著稱,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十餘萬名各級各類優秀人才。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南充師範學院脫胎於抗戰時期的國立東北大學。1938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東北大學內遷四川三台縣辦學。1946年初,東北大學回遷瀋陽,同年5月,部分川籍教師在四川省三台縣原東北大學校

南充師範學院(1958-1989)南充師範學院(1958-1989)

址上創辦私立川北農工學院1949年12月,學校從三台縣遷至南充市小西街並更名為私立川北大學;1950年7月,在時任中共川北區第一書記、川北行政公署主任、軍區政委胡耀邦的關心和指示下,學校與川北文學院合併組成公立川北大學,同年9月改稱川北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川北大學為主體,合併川東教育學院、四川大學華西大學的部分專業,改為師範性質的高等學校並遷入川北行署原址,組建為四川師範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批本科院校和四川省第一所師範類高等學校。1956年8月,原四川師院一分為二:本科專業遷往成都,校名沿用四川師範學院(1985年更名為四川師範大學),專科留在原址南充,更名為南充師範專科學校,1958年恢複本科辦學並更名為南充師範學院,1989年初,南充師範學院校名恢復為四川師範學院。2003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西華師範大學

歷史脈絡

1.1946年5月,一部分抗戰期間的東北大學的川籍教師在四川省三台縣原東北大學(抗戰時期)校址上建立私立川北農工學院。設農藝、農經、化學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數理、農田水利七個系。

2.1949年12月,地址由三台縣遷至南充市,更名為私川北大學。設文商學院、理工學院和農工學院,增設中文、哲史二個系。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耀邦辦公舊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耀邦辦公舊址

3.1950年7月,更名為公立川北大學

4.1950年9月,更名為川北大學,增設水利、土木、化工電機、採礦五個一年制專修科。

5.1952年10月,更名為四川師範學院。接受四川大學師範專科(本科調往西南師院),設中文、歷史、化學、數學物理五個系及相應的專業。

6.1956年8月,四川師範學院分校搬遷,學院本科專業遷往成都(1985年更名為四川師範大學),專科留在南充,更名為南充師範專科學校。增設生物系及相應的專業。

7.1958年11月,恢複本科辦學,更名為南充師範學院。同時增設外語、地理、物理、政治四系總計九系及相應的專業。

綠樹掩映的老校區綠樹掩映的老校區

8.1989年1月9日,校名恢復為四川師範學院

9.2003年4月16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西華師範大學。現有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30000餘人。

今日師大

西華師範大學是四川省重點建設的師範大學,座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充。六十五年來,學校堅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服務面向,形成了“鑄魂勵教、陶冶化育”的辦學理念,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鮮明教師教育特色的綜合性師範大學。

師大校門(新區)師大校門(新區)

學校創建於1946年,歷經私立川北農工學院(1946)、私立川北大學(1949)、公立川北大學(1950.7)、川北大學(1950.9)、四川師範學院(1952)、南充師範專科學校(1956)、南充師範學院(1958)、四川師範學院(1989)等階段,2003年4月16日,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西華師範大學。

學校現有23個二級學院,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研究生共31459人;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十大學科門類的55個本科專業(運動訓練為教育部批准的單招專業),建設有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6個四川省特色本科專業、7個省級教學團隊、41門省級精品課程。學校教師近三屆獲得國家級、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39項,其中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新區校園鳥瞰新區校園鳥瞰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2102人,專任教師1625人,其中教授176人,副教授43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65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5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成員1人,全國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5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四川省教學名師7人。

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形成了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中國古代文學、動物學、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史文獻學、高等教育學、有機化學、理論物理等特色學科。2008-2010年,學校共獲得省部級以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研項目105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6116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論文764篇,CSSCI、CSCD收錄897篇;出版學術專著74部;獲國家、省政府科研獎15項。200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此項獲20

我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胡錦矗教授我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胡錦矗教授

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明清散曲史》獲2009年四川省第13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2008年孫旭平教授的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學校與美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韓國玻利維亞巴基斯坦、巴西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進行了互派專家講學、教師進修和互派留學生的交流活動;2010年與紐約州立大學7所分校、韓國水原大學簽署了校際交流合作協定。

學校校園占地面積2500餘畝,建築面積96萬餘平方米,建有綜合性體育館、網球場、游泳池、多功能學生活動中心等各類現代化服務設施。學校圖書館藏書325萬冊,建有電子教育科研網、文獻檢索中心。學校固定資產總值達12億餘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43億元。

朝陽樓朝陽樓

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營造濃厚校園文化氛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已連續成功舉辦23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有各類學生社團75個。2009年以來,學校在參加全國、省、市級比賽中獲得各種獎勵400餘項。六十餘年來,學校始終以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人才17萬餘人,為四川乃至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數據截至2011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