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上世紀80年代至今南京已經建立21座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

基本信息

簡介

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中國大陸在80年代以前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不充分。50年代雖然有在報紙和教科書中提到南京大屠殺,在60-70年代就有很大的空白。如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中國歷史》第四冊就沒有南京大屠殺的事(《南京大屠殺在公眾記憶中的消失》)。1978年定稿的《中學基礎知識手冊-歷史增訂本》雖然說了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城鄉變成廢墟”卻沒提到南京。朱世巍曾經提到他的老師做賊一樣告訴他南京大屠殺的事。南都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一文提到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談起南京大屠殺,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外公,一位沒有經歷南京大屠殺,但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老人。20世紀70年代,吳先斌上國小。有一次外公帶他去南京秦淮河洗澡。在石頭城橋邊時,老人說:日本人在這裡殺過很多中國人。年幼的吳先斌聽了非常震驚。“關於南京大屠殺,國家記憶曾經缺失了,但民間記憶一直沒有斷過。”吳先斌覺得官方的修史不能表達全部情感,後來產生了創辦民間博物館的構想。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南京已經建立21座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由南京市政府建設的有18塊。

地點

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1、普德寺叢葬地紀念碑——乘26路到雨花新村,向前步行約30米,沿階而上可見(雨花廣播電視服務中心電視發射塔下)。
2、正覺寺遇難同胞紀念碑——長樂路武定門古城牆內,長樂花園小區門口石碑。
3、東郊叢葬地紀念碑——靈谷寺下車向前走,路口右拐穿過停車場,在圍牆內,可見。
4、北極閣附近遇難同胞紀念碑——到北極閣廣場後,沿假山走到盡頭後拾級而行200米。
5、五台山叢葬地紀念碑——五台山東南面四號門進入即可。
6、煤炭港遇難同胞紀念碑——至中山碼頭後乘307路抵煤炭港,走至一廢棄火車道,再直走30米,在方家營。
7、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漢中門橋橋頭西側路邊。
8、上新河遇難同胞紀念碑——乘車17或307抵達棉花堤渡口看見一面國旗,前行約200米,在一軍營處登記進入。
9、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繡球公園北門(挹江門旁)直走200米,進入岔路後左拐。
10.、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漢口路南京大學天文系門內。
11、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中山碼頭客運站T字路口。
12、草鞋峽遇難同胞紀念碑——上元門的下燕路旁。
13、清涼山遇難同胞紀念碑——清涼山河海大學內的華水路。
14、燕子磯江灘遇難同胞紀念碑——燕子磯公園(門票15元),乾隆御碑亭下面的小徑通往。
15、花神廟地區叢葬地紀念碑——乘坐19路到望江磯,穿過交叉路口前行見功德園,在去功德園路邊用假山堆的就是紀念碑。
16、江東門遇難同胞紀念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十字型的標誌建築。
17、魚雷營遇難同胞紀念碑——遺址在金陵造船廠內,有址無碑,但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有復刻版的魚雷營遇難同胞紀念碑。
18、太平門遇難同胞紀念碑——紫金山下、玄武湖畔、太平門外,白馬公園馬路對面路邊。
一些民間組織,為了讓後人牢記這段歷史,自發的建立了紀念碑:
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19、湯山湖山村遇難同胞紀念碑——在後宰門坐游5或123路,到孟北下,路邊有叉路,坐馬自達(大概10元,路相當難走,全是碎石,有幾公里遠,走路要經過孟北→排山→消防士官學校→白水泥廠→湖山村→湯山湖山村公墓旁。
20、西崗頭遇難同胞紀念碑—————在湯山炮兵學院東北面的西梅村(或叫梅家邊),附近有個湯山工業集中區。在西梅村的東面,村民公墓里。那附近全是農田,只能步行,汽車只能開到村口,較難開進去。碑是整塊黑色大理石。
碑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西崗頭紀念碑西崗頭全體村民2005年12月立
一九三八年二月八日(農曆正月初九),本村被日軍集體槍殺,二十二人中,僅有陳萬有一人死裡逃生。
死亡二十一人,李小兒、李有華、李克儉、金懷生、趙小二、周正根、陳廣泉、陳萬松、陳萬夏、陳萬寬、陳朝良、莫慶文、莫慶武、裔景華、裔景富、曹有恆、寬老大,外地二人。
另外,還有被日軍槍殺及迫害致死十六人:李克本.李連才.劉賢春.吳寶才.陳治富.陳廣壽.陳廣聚.陳萬慧.陳道法.莫慶元.張在寅.裔建和.劉方氏.裔景妹.陳朱氏及女兒。
當時全村僅有四十二戶.被燒房屋九十一間又二十六間廂房.損失糧食.衣.被.禽.畜等不計其數.損失慘重.為了教育子孫後代.勿忘國恥.牢記悲慘歷史教訓.弘揚愛國主義.團結奮鬥.振興中華.值此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紀.本村全體村民.自發捐款.建立此碑.以慰問亡靈.
21.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仙鶴門遇難同胞紀念碑——在南京火車站對面坐130路公交終點站下,在小區蘇果生活超市旁邊的大土堆上。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仙鶴門遇難同胞紀念碑文: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東郊馬群.仙鶴門村一帶.俘獲我抗戰官兵及民眾15000餘人.同年12月18日.日軍分散多處將4000多名手無寸鐵的平民和俘虜集體屠殺.翌年.仙鶴門村尚有大批屍體橫躺在村外的麥地里.據當地居民譚慶端,和允興.仇興中和仇洲,盛文金等共同回憶.1938年春村民們曾自發地將遇難同胞的屍骨,分別就近掩埋於一座“大墳”內.此座大墳內掩埋屍體約七百餘具.
特此立碑.以志紀念.
22.殷山磯紀念地。位於雨花區油坊一帶在繞城公路與寧蕪鐵路交叉處.(南京捷運一號線小行站沿公路向南走一公里左旁路邊,磯下有三個大魚塘)至今未設立紀念碑,為了紀念那些保衛南京而犧牲的抗日英雄,我們在此呼籲設立紀念碑,以慰亡靈。

意義

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侵華日軍南京浦口戰俘集中營死難的抗日將士,由浦口區人民政府於1989年在浦口新炭場新華街順河裡而修建。碑身正面鐫刻“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碑背鐫刻戰俘營歷史情況介紹,碑頂為緊握拳頭造型。
浦口區新炭場原有英國人辦的打蛋廠,日軍占領後,這裡成了日本三井洋行的三井碼頭。1940年,日軍在三井碼頭周圍臨江地帶,建立了兩個戰俘營,一個在新華街、合作街、場南街一帶,一個在今南京市棉麻倉庫一帶,占地面積約三千畝。集中營日軍架設三道鐵絲網並在出口建一座碉堡。從1941年春開始,日軍先後分六批從太原、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向浦口戰俘營押送、送押5000多名新四軍、游擊隊和國民黨軍隊官兵。日軍對戰俘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折磨,每天超過16小時以上的重體力勞動,供應霉爛變質食品,還放狼狗嘶咬戰俘取樂。戰俘們軍裝穿爛後,有人只能用草袋裹身。因凍餓而死、勞累而死、掉入江中淹死、被日軍毆打致死的戰俘不斷增加。為了反抗壓迫,戰俘們前後組織了四次暴動,除少數人逃脫魔掌外,參加暴動的1000餘人慘死在日軍槍下,屍體被拋入通江的壩子窯河中。1945年8月日軍投降時,戰俘集中營原有5000多人只剩800餘人,4000多人慘死日軍戰俘營中。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了紀念死難將士,在日軍焚屍集葬處(新炭場與壩子窯交界處)修建了“抗日蒙難同志紀念塔”和碑,可惜該塔和碑於1954年被當地農民損毀。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前夕,浦口區人民政府在戰俘營所在地建“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悼念抗日先烈。以日本著名反戰人士松崗環女士為代表的日本友人經常來此參觀、訪問,將戰俘營真相告訴日本人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