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

名稱由來

1763年這個廣場舉行落成典禮時它的冠名是“路易十五廣場”,後來的恐怖統治時期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再易其名為“協和廣場”,取意“全國各族和諧、融洽、具有凝聚力”。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廣場”。1826年更名為“路易十六廣場”,1830年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時代它又重新恢復為現在的名字:協和廣場。

歷史

位於法國巴黎協和廣場位於法國巴黎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是在十八世紀由當時君臨天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XV)下令建設的,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集權統治以及皇權的至高無上,但在之後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它又被法國人民當作展示王權毀滅的舞台,在此上演了一出出廣為世人所知的人間悲劇。曾經有一段時期,牛群行至協和廣場就停下而再也不肯向前,原因是濃重的血腥氣驚擾了食草的牛兒。

在1792到1794年間的恐怖統治時期,共和軍曾在此處決了當時的全部皇室家庭成員。其中包括國王路易十六(LouisXVI),皇后瑪麗安托瓦耐特(Marie-Antoinette)等大約1100名皇室成員及保皇派。結束了國王王后性命的這座曾經架設在協和廣場上的斷頭台,據說還融匯了被它砍斷脖子的國王路易十六的“智慧”。它起初的設計是為了“以人道主義精神,迅速、無痛地處決死囚”。路易十六這位末世君王在為斷頭台的設計出謀劃策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他也正是在為自己設計死亡方式。

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大名鼎鼎的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也是個法國歷史上極具戲劇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對極刑而辭去法官職務,後來在大革命時期又是他強烈主張以極刑處死國王路易十六世。處死路易十六後,他不再滿足於對王黨分子的審判,一切不能與之保持絕對一致的人都成為了他清除的對象。丹敦(Danton),就成了這場清洗運動中對羅伯斯庇爾來說最具價值的犧牲品。同樣在羅伯斯庇爾的主張下,這位當時新共和國政府首腦於1794年4月5日在協和廣場上被處死。

在路易十六被處死一年多之後,1794年8月,為法國大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羅伯斯庇爾最終也被推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台。歷史有驚人的巧合,那些創造歷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我們這些書寫歷史的人卻看得很清楚:路易十六(LouisXVI),丹敦(Danton),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這三個曾把握法國命運的人,死於同一個劊子手手下,死於同一座協和廣場之上。在19世紀,這座廣場又曾經更名數次,但是最終還是定名為協和廣場。

規劃布局

烈馬雕像-紀堯姆·庫斯圖烈馬雕像-紀堯姆·庫斯圖

總體

卡布里耶首先為協和廣場設計了一個長360米,寬210米,總面積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廣場的雛形。為了得到一個遠景透視效果,他選擇了與當初建巴黎的那些皇家廣場不同的方案。他將協和廣場設計成一個開放式的廣場:人們在此可遠眺杜樂麗花園的千葉起舞,可俯視塞納河的波光蕩漾。廣場兩端由卡布里耶的另兩部傑出之作:法國海軍總部克里昂大飯店(l'HotelCrillon)為協和廣場劃出了終點線。1778年,在現在成為高級酒店的巴黎克里昂飯店裡,法國曾經與美國締結法美同盟條約及通商友好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廣場中心樹立著由雕塑家布夏荷東(Bouchardon)雕造的路易十五端坐馬背的雕像,原雕像曾在1792年毀於法國大革命中,取而代之的是那台著名的斬斷路易十六脖頸的斷頭台。在路易·菲利普時代(1835-1838),建築設計師希托夫(Hittorf)受命完成廣場的規劃建設,為了尊重廣場的設計師雅克·昂日·卡布里耶最初的原意,希托夫為廣場四周加上了欄桿及以下建築:

馬利的駿馬

馬利的駿馬(LeschevauxdeMarly):矗立於香榭麗舍大街入口的這座雕像是由雕塑家庫斯圖(Coustou)最初為太陽王路易十四位於馬利樂華的離宮花園所雕造的。路易十四時代這位偉大的太陽王決定在位於巴黎西邊十五公里的馬利樂華小城為自己興建一座比凡爾塞宮更為隱秘的離宮,在廣闊的離宮花園裡設計師建造了眾多華美的噴泉水池與雕塑。1794年這座雕像被從馬利樂華的宮庭花園裡運送到巴黎城,而後被安放在協和廣場上。今天矗立在廣場上的這座雕像只是一個複製品,真品則保藏在羅浮宮中。

協和廣場噴泉

協和廣場噴泉協和廣場噴泉

在1835至1840年之間,協和廣場上又被添置了兩個場景宏大的噴泉和一些裝飾華麗的紀念碑。紀念碑以船首圖案裝飾,是巴黎城的象徵。兩個噴泉則是著意體現當時法國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運技術。實際上這兩個噴泉只是羅馬的聖彼得廣場(laPlaceSaint-Pierre)噴泉的協和廣場仿製品,廣場的北邊是河神噴泉(LaFontainedesfleuves),海神噴泉(lafontainedesmers)則位於與之對應的廣場的南邊。

雕塑

在廣場的四面八方分別矗立著八個代表19世紀法國最大的八個城市的雕像,他們分別代表了馬賽(Marseille)、里昂(Lyon)、波爾多(Bordeaux)、南特(Nantes)、魯昂(Rouen)、布雷斯特(Brest)、里爾(Lille)和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

方尖碑

協和廣場方尖碑協和廣場方尖碑

方尖碑(L'obelisquedeLouxor):廣場正中心矗立著一座高23米,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1831年由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Ali)贈送給法國的,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跡。當初運輸這塊23米高,230噸重,由一塊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崗岩雕琢而成的方尖碑可謂是大費周折。從埃及盧克索(Louxor)到法國巴黎一路的千難萬險千波萬折可以成就一篇空前絕後的英雄史詩。最終,這座方尖碑在經歷了兩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後於1936年十月到運抵法國。

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把這座方尖碑當作他在保皇派和共和黨之間政治中立的象徵標誌立在了協和廣場之上。這座方尖碑在三千多年前被雕成後一直與它的孿生兄弟——另一塊一模一樣的尖碑一起一左一右的守護在埃及盧克索(Louxor)的底比斯(Thebes)神廟的大門兩側。碑身縱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記述了拉美西斯二世(RamsesII)及拉美西斯三世(RamsesIII)法老的故事。人們在安置方尖碑時還開發出了它的另一個功用:它成為了一個巨形日晷的晷針,而協和廣場則成了“晷面”。每天隨著地轉日移,方尖碑的在協和廣場上一分一秒默默地投下時間,時間又一點一滴靜靜地凝集成歷史。

交通

捷運1、8、12線Concorde站,從羅浮宮可以步行到協和廣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