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萼茄[十萼茄]

十萼茄[十萼茄]
十萼茄[十萼茄]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十萼茄為茄科紅絲線屬植物雙花紅絲線,以葉和全株入藥,有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等功效。主要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兩廣,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化,全體密被柔毛,以幼枝為最多。高達0.5~1.5米,莖下部匍匐生根,中上部多分枝,節稍膨大,莢節狀;嫩枝被柔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花萼有十瓣,故名十萼茄 花萼有十瓣,故名十萼茄

單葉互生,上部的葉常二枚聚生,一大一小,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5厘米,寬1-4厘來,兩面被毛,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稍鈍圓;將葉揉爛後放在開水中片刻即有紅色線條出現,稍久,水全部變紅,故名“紅絲線”。秋冬開紫紅色花,聚傘花序有1對卵形葉狀苞片,內有花3朵,通常僅中央1朵發育;花萼短小;花冠管枝極細長,中部以上二唇形,上唇菱狀卵形,下唇窄長方形,先端3裂;雄蕊2,與花柱近等長。果棒狀,2室,成熟時縱裂。種子4,扁球形。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境:生於荒野山坡,山谷林下,溝邊水邊陰濕處

採收加工:夏秋兩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主要價值

藥用

十萼茄[十萼茄] 十萼茄[十萼茄]

藥用別名:十萼茄,血見愁,扣子草,貓耳草,毛藥,鈕扣子,山苦菜,山辣子,雙花紅絲線,雙花龍葵,野花毛辣果,野辣茄,野苦菜。

【藥用來源】茄科紅絲線屬植物雙花紅絲線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以葉和全株入藥

【化學成分】根中含2α-羥基蜀羊泉次鹼,芰脫皂甙元,新芰脫皂甙元,蜀羊泉次鹼,澳洲茄胺。葉、莖中也含有新芰脫皂甙元 。

【性味歸經】澀,涼。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清熱解毒。葉:咳嗽氣喘;全株:狂犬病(酒煮內服,藥渣外敷),外用治疔瘡紅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葉0.5~1兩,水煎服或煮雞蛋服。全株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貴州民間藥物》:"性微涼,味淡,無毒。"

①《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紅腫。"

②《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咳,補虛。"

【傳統套用】 治感冒發熱,虛勞咳嗽,氣喘,消化不良,腹痛,跌打損傷,疔瘡紅腫,毒蛇咬傷,狂犬咬傷。

【附方】

1、狂犬病:取鮮品250g,切碎,炒至黃色,然後再放1斤半酒煮沸,成人盡酒量服完為止,渣擦傷口周圍,1-2次即愈

2、治火疔:鮮毛藥果葉,捶絨敷患處

3、咳嗽氣喘:十萼茄,血腥草全草15克,麥冬10克,配豬瘦肉適量,水煎服。

【注意】勿擦傷口。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食用

廣東台山人本地叫紅欖(註:疑為紅藍音誤),台山人一般將肥豬肉伴上剁碎輕炒的紅欖,用來作為“台山鹹肉棕”的香料,醃製過的肥豬肉能發出很特別的香味,所以作為正宗“台山棕”的標誌之一!! 全廣東乃台山一帶的地區的本地人才懂得使用此植物。

而且,因為此植物在煮過之後,能變成天然深紅色,所以可作為食物染色之用。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十萼茄 十萼茄

本品莖呈類圓柱形,表面具有縱稜線,多分枝,基部木質化,嫩枝被黃色柔毛。葉多皺縮破碎,單葉互生,展開後完整葉片卵狀或卵狀橢圓形,長9~15 cm,寬3~7 cm,先端漸尖,基部狹楔形,葉基下延至葉柄成窄翅,全緣,兩面具疏柔毛。花皺縮,黃褐色,數朵聚生於葉腋,花萼杯狀,先端10裂,裂片三角形。漿果球形,乾癟,黑色,直徑6~8 mm,種子多數,淡黃色,三角狀卵形。氣微,味苦

顯微鑑別

1、 莖橫切面

表皮細胞1列,排列整齊,外被角質層,可見非腺毛。厚角細胞2~3層,棱脊處3~5層。皮層較窄,薄壁細胞中可見草酸鈣砂晶、簇晶。中柱鞘為石細胞層,排列成環。韌皮部細胞排列緊密,厚15.6~68.3 μm。木質部較寬,導管徑向排列,木纖維常與導管間隔排列;髓部寬廣,環髓有石細胞存在,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薄壁細胞多有草酸鈣砂晶。見圖1、圖2。

2、 葉橫切面

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可見非腺毛,偶見腺毛。柵欄組織一列位於上表皮的下方,海綿組織細胞大排列疏鬆,含有草酸鈣簇晶、方晶和砂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呈新月形,導管排列整齊,上下表皮內側均有數列厚角細胞。韌皮部較窄,細胞細小

3、 粉末顯微特徵

粉末黃綠色。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等式或不定式;非腺毛由3~11個細胞組成,長102.2~234.7 μm,有的具分支;腺毛有兩種,一種腺頭類球形,4~8個細胞組成,腺柄3~7個細胞組成;另一種呈腺頭扁球形或倒圓錐形,10~15個細胞組成,腺柄3~8個細胞組成,腺毛及非腺毛表面具有疣狀突起。草酸鈣簇晶、方晶、砂晶較多;可見螺紋導管及纖維

理化鑑別

1、 化學定性鑑別

生物鹼類成分鑑別:取本品粉末1 g,加入用稀鹽酸調pH值至2~3的蒸餾水20 mL,超聲提取45 min,濾過。取試管4支,分別加入1mL濾液,編號:1號試管滴加1~2滴碘化汞鉀試劑,有淺黃色沉澱生成;2號試管滴加1~2碘化鉍鉀試劑 ,有橘紅色沉澱生成;3號試管滴加1~2滴碘駁飠鉀試劑,有淺棕色沉澱生成;4號試管滴加1~2滴矽鎢酸試劑,有淺黃色沉澱生成。

還原性糖類成分鑑別:取本品粉末0.5 g,加入乙醇10 mL,超聲45 mL,過濾;取提取液1 mL,加入5%萘酚乙醇液1~3滴搖勻後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兩液面間有紫色環產生。

皂苷類成分鑑別:取本品粉末0.5 g,加入水10 mL,加熱至沸騰15 min,過濾,振搖提取液,產生大量泡沫,泡沫持續15 min不消失。

黃酮類成分鑑別:取本品粉末0.5 g,加入乙醇10 mL,超聲45 mL,過濾;取提取液1 mL,加入少許鎂粉振搖,再滴加幾滴濃鹽酸,置熱水中2 min,溶液顯紅色。

2、 薄層色譜鑑別

取本品粉末1 g,加入三氯甲烷10 mL,超聲提取45 min,濾過,濾液濃縮至2 mL,作為供試品溶液。吸取供試品溶液5 μL,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布狀(體積比8.5∶1.5)為展開劑,上行展開,取出,晾乾,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在Rf值0.16、0.32處有兩個綠色螢光斑點,在Rf值0.48處有一個紅色螢光斑點,在Rf值0.74處有一個橙紅色螢光斑點。在薄層板上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在Rf值0.26、0.42、0.48、0.65、0.79處顯紅色,初步判斷該幾處為生物鹼類成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