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心傳

十六字心傳

宋代理學家所謂道統傳授心法。據《尚書·大禹謨》載,舜在把天下禪讓給禹之前發表政見,有四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總結的是“明道安民”的經驗,根據朱熹解釋,“人心”就是“人慾”,“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危殆,“道心”受其塵蔽,微昧難明,故當專心一意於“道心”,不偏不倚。這就是堯、舜、禹三聖心心相傳的道統秘訣,也是理學家所謂“十六字心傳”的由來。從韓愈開始,儒家喜歡標榜道統,但韓愈談得比較籠統,如六經之文、禮樂刑政之法、士農工商之民等,實際上泛指華夏文化傳統。朱熹受禪宗心法啟示,拈出《大禹謨》中這十六字作為古聖心心相傳的道統精義,為其“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找到道統淵源。經過朱熹闡釋,這“十六字心傳”非常精練地概括了理學主題。

好書

簡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偽《古文尚書·大禹謨》)
這十六個字就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是說人心不可靠、潛藏危險。“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間是山崖,下面是腿骨節形狀,寓意臨高而危,包含有危險的意思。人心“或在聲色,或在貨利,或在名高,一切勝心、妒心、慳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不一而足。(李顥:《二曲集》,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頁)
“道心惟微”是說道心非常微妙。“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道心的微妙,可從《道德經》中得以引證:“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經·二十一章》)道之玄妙,襯托出道心的微妙。
“惟精惟一”是說領悟道心要精益求精、專一其心,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頁)。
“允執厥中”就是要真誠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堯把帝位傳給舜、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託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就是這十六個字。後來禹又傳給湯,湯傳給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又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這個傳承過程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因此稱為“十六字心傳”。孔門儒學主張根據這十六個字去治理國家、教化人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