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經問封

考其第二卷中論《孟子》徹法、助法,稱大元官制承宋職田,則當為元人。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致用《章句集注》,而小有異同。 其論趙岐注《孟子》曰“《六經》、《論語》、《孟子》,前後凡經幾手訓解,宋儒不過集眾說以求一是之歸。

古籍簡介

《十一經問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四庫提要

舊本題“何異孫撰”,不著時代。考其第二卷中論《孟子》徹法、助法,稱大元官制承宋職田,則當為元人。第一卷中論《論語》“暮春者”,稱王稼村先生於杭州府學講此一章。稼村為王義山之號。義山,宋景定中進士,入元官江西儒學提舉。異孫及見其講經,則當在元初。故論《孟子》“恆心”、“恆產”一條,謂老儒猶讀“恆”為“常”,避宋真宗諱,今當讀“胡登反”。是宋亡未久之證也。所說凡《論語》、《孝經》、《孟子》、《大學》、《中庸》、《詩》、《書》、《周禮》、《儀禮》、《春秋三傳》、《禮記》十一經。其敘次先後,頗無倫理;又以《大學》、《中庸》各為一經,亦為杜撰:皆頗不可解。其書皆仿朱子《或問》之體,設為問答。《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致用《章句集注》,而小有異同。如“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則以為箕子曾居其地,至今禮義教化與中州同,不可謂之為陋(案鄭汝諧論語意原》已先有此說,異孫蓋與之暗合)。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則以為夏至;“君子不亮,惡乎執”,以“惡”字讀去聲:皆不為無理。至於“菉竹猗猗”,因毛《傳》“綠,木賊”之說,遂以切磋琢磨為用此草以治物;“父母惟其疾之憂”,謂孟武伯為人多憂,夫子寬以他事不必憂,惟當憂父母之疾;“雍也可使南面”,謂孔子之言為礙理;“人皆謂我毀明堂”:謂當時七國皆僣造明堂:則未免橫生異說。他若以《汲冢紀年》為淳于髡所作,謂《孝經》十八章次序為唐玄宗所定,尤鑿空無據矣。其餘說《詩》多據鄭玄《譜》,說《書》多據蔡沈《傳》,說三《禮》、三《傳》多撮舉註疏。然其間隨文生義,觸類旁通,用以資幼學之記誦,亦不為無益。其論趙岐注《孟子》曰“《六經》、《論語》、《孟子》,前後凡經幾手訓解,宋儒不過集眾說以求一是之歸。如說《易》便罵王弼,講《周禮》便責鄭康成、賈公彥,解《尚書》便駁孔安國,傷乎已甚。畢竟漢儒亦有多少好處。趙岐在夾柱中三年注一部《孟子》,也合諒他勤苦”云云,尤平心之論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