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南25公里處,蒲河和茹河交匯之東岸的覆鍾山下,海拔1083米。因與平涼涇川南石窟寺同時代開鑿,南北輝映,直線相距45公里,故而得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簡介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
甘肅省平涼地區涇川縣有同時代所建石窟,稱南石窟寺,故此石窟稱北石窟寺。

現窟群面積為7500平米,窟院面積為5000多平米,現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還有眾多的碑刻和題記。石窟開鑿在長120米,高20餘米的覆鐘山崖壁之上,共有大小窟龕295處,石雕造像2126身,窟龕因崖面自然形態分為上下兩層,以迴廊石階貫通,布局有制,層次分明。特別是165洞窟高達14米,深15.7米,寬21.7米,規模宏大,全國罕見。文物保存完整,內容豐富,其歷史、藝術、科學、旅遊價值很高。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甘肅四大佛教石窟之一,是世界石窟藝術的珍品,這裡背山面水,自然風景典雅秀麗。春天奼紫嫣紅,鳥語花香;夏日泉水叮咚,涼風習習;秋季霜葉爛漫,碩果纍纍;冬至瑞雪紛飛,幽靜而壯觀,人文景觀獨特。  

構造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背靠青山,面對碧流,在長12米,高20米的赭紅色石崖之上,開鑿著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龕295個,有大小雕像2125尊,窟龕密集,形如峰房,高二十米,長一百二十米,是隴東地區內容最為豐富的石窟。

石窟分上中下三層,其中以奚康生創建的一百六十五號窟為最大,它是以七佛為內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偉精湛,莊嚴肅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彌勒菩薩、騎像菩薩、手持日月的阿修羅都是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成功作品。除此而外,還有240號窟的北周造像,顯示了敦樸厚重的風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於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號窟。窟內的大小雕像面容豐腴,秀目含情,飄然欲動,姿態動人,堪稱盛唐藝術精品,代造像在藝術上達到了新的成就。窟內還保存著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題記150多則,是研究歷史、書法的珍品。題記確切記載了石窟的開鑿年代,為研究歷代社會生活和發展變化,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字資料。這些綿亘千餘年的雕刻藝術,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藝術匠師們辛勤勞動的結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窟群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
窟群包括今寺溝、石道坡、花鴇崖、石崖東台和樓底村等 5個單元。1959年被重新發現。1961年以後,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多次對石窟進行勘察、測繪和清理,1986年編輯出版《慶陽北石窟寺》一書。據碑碣和文獻記載,北石窟寺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509)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歷經西魏北周、宋各代均進行過修鑿與興建。現有窟龕 296個,為甘肅隴東地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和規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中國北方的重要石窟之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石窟寺以寺溝的窟龕最為集中,共編號 282個,窟群開鑿在高20米、寬 120餘米的崖壁上,窟龕上下重疊多達 3層。面向西,因周圍山崖石質屬早白堊紀黃砂岩,砂質均勻,膠結性能較好,現存造像大小計有2126尊,並有石刻及墨書題銘 150餘處。造像可分為圓雕、半圓雕和浮雕等幾種。以北魏和唐代的最為精美。原窟龕內均有彩繪壁畫或圖案裝飾,現絕大多數已剝落無存。  

北魏石窟有窟龕7個。165窟是北石窟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和內容最豐富的大窟,位於寺溝窟群的中部下層。窟平面長方形,覆斗頂,高14米,寬21.7米,深15.7米,窟內四壁有宋代重砌的高基壇。造像主體為七佛,分布於東、南、北三壁,其中東壁雕三佛,南、北二壁各雕二佛,佛像之間各雕一脅侍菩薩。佛高 8米,菩薩高4米,均為立像。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突出的位置建造七佛,在國內其他石窟中還屬罕見。窟門內南北二側還雕有高約 4米的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和阿修羅天等,巨大的佛、菩薩、護法像列於一堂,造成了窟內莊嚴和神秘的氣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傳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較完整的有窟頂東坡的“宮中娛樂”及西坡的“旃檀摩提捨身飼虎”。窟內造像中的佛、菩薩以半圓雕為主,佛傳、本生故事等則採用浮雕形式。造像特點是,佛面相圓潤,體魄雄健;菩薩清俊秀美,虔誠含蓄,無論其服飾或氣質,都具有明顯的漢民族傳統造像藝術風格。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
唐代石窟是北石窟寺開龕造像最興盛的時期,窟龕多達 211個,占全部窟龕三分之二以上。除了修鑿少數大型洞窟外,絕大部分為方形或長方形淺龕。比較有代表性的窟龕是現編222、32、263等窟。
222窟為覆斗式頂,長方形窟,高6.10米,寬6.48米,深8.40米。窟內東壁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佛高4.05米,比例勻稱,莊重質樸,雕刻技藝純熟,為盛唐時期作品。南北二壁滿開佛龕,計約60餘個,龕內多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一佛二菩薩像,造型小巧玲瓏,生動活潑,尤其是對肌肉和服飾表現得質感很強,堪稱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32窟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東壁長方形大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像,其餘各壁均開佛龕。據東壁龕內南側陰刻銘文,知該窟開鑿於唐武則天如意元年(692)。造像雖已斷頭殘臂,但身軀優美,衣紋流暢,雕刻技藝高超,尤其是力士的肌膚,雕作不僅健美豐滿,而且富有彈性,反映了唐代工匠們功力之深。263窟平面近方形、平頂。窟內東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二壁各雕三佛。除東壁造像保存完整外,南北二壁造像已毀或風化。窟內造像不僅造型準確,線條優美,而且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狀態,如佛的莊重,菩薩的虔誠和弟子的溫順,都被刻劃得維妙維肖。
北石窟寺自重新被發現以來,政府多次撥款進行加固和維修,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造像的進一步風化。在加強管理和保護的同時,展開了對北石窟寺的深入研究。1963年,成立了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

影響

文物大多保存完整,內容豐富,是世界石窟藝術的珍品,被譽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旅遊價值。年接待遊客2萬人(次),其中外賓近百人。

提示

1、交通:去北石窟寺,在西峰包計程車前往,往返50元,也可以騎腳踏車前往,來回5個小時,道路位省道與鄉村公路,路況不錯。
2、門票:現在門票8元,不過往往遊客可以與文物管理員商量,10元聘為講解員,門票免費。
3、餐飲:一般中午可以自己帶些食品,早晚飯在市區內,可以住在市內地西峰賓館,標間每晚80元左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