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瀨飛泉

北瀨飛泉

北瀨飛泉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位於常太鎮嶺頭尾,有明朝莆田知縣何南金的題詞。

莆田二十四景之“北瀨飛泉 ”
北瀨飛泉,位於離縣城約十公里、北九華和南天馬兩山相夾、坐西向東的常太鎮松峰村的虎基底。此溪名曰北瀨,為延壽溪的上游,兩岸懸崖峭壁,溪底巨石密布,千孔百洞,形態各異,上下落差約有二丈左右,水流飛瀉而下,碰在石上,反彈而起,騰起二丈左右的水花,然後又徐飄而下,方圓約有一畝之廣,其狀如飛珠,如濺玉,如蟠龍爭鬥,如獅子吐霧……其聲或叮噹,或鏗鏘,或澎湃,或轟隆……如私語,如絲弦,如急雨,如悶雷……勝似悅耳優美的交響大樂。其景觀十分壯麗,故稱北瀨飛泉,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飛泉之上有一巨石,刻著明莆田知縣何南金的題寫:莆西北諸泉,則使華陂為之尾,訴陂而溪,以達於瀨”。其記載著北瀨飛泉的地理位置。飛泉之下有一深潭,名曰九龍潭,為九龍聚會之處,旁建有九龍廟一座,祀管束九龍之龍王。方翥詩云:“瀨寒隱魚鱉,廟古動龍蛇”。陳俊卿亦有詩云:“飛泉日夜滌成長,洗馬早知有此池;彈雀隨珠輪得失,平吏戍代上林枝。”據說,這裡每天都有魚兒溯溪而上,游至此處,都被飛泉所阻,有的被反衝而返,有的游至文水處,山民於此網魚,多則可網到百來斤,少則十幾斤不等。
北瀨飛泉今化龍。莆田縣人民政府於1958年6月組織全縣乾群於此化龍————在上遊興建東圳水庫,1960年4月完工。其工程包括:1、攔河壩,長367米,高58米後加到81米,頂寬8米,底寬354米,如一座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在九華、天馬兩山峽谷之間,截斷高山雲雨,攔住自仙遊九鯉湖奔流而下並匯合常太諸溪的流水,形成一個面積10平方
公里、庫容量2.8億立方的人工大平湖;2、攔河壩右側的放水塔和輸水隧洞工程以及全長180公里的乾渠一條、支渠12條,灌溉著南洋和沿海50多萬畝的農田;3、攔河壩左側的溢洪道設施;4、攔河壩下游緊靠輸水隧洞的一座三台機組發電635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這是一個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供水和旅遊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工程,為莆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圳水庫建成後,北瀨飛泉的面貌已改觀,但其飛泉點,相傳為仙人活動後留下的灶、鼎、桌、井、足桶、足布、面桶等的奇石,九龍潭等的遺蹟依然橫臥於水電站前約30米處的溪底內,仿佛展現出當年的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