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更鄉

北更鄉是一個自治區級貧困鄉,全鄉土地面積20494.44畝,農業主產玉米、紅薯、黃豆;畜牧業以養羊、養兔為主;鄉辦企業有煤場;境內蓄藏豐富的白雲石,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基本信息

北更概述

〖郵政編碼〗546207
〖行政代碼〗451321207
〖電話區號〗0772
〖國土面積〗196.46平方公里
〖現有人口〗2.8萬餘人
北更鄉是一個自治區級貧困鄉,石山面積占92%,人均耕地面積僅0.76畝,有“九分石頭一分土”之稱,為“不毛之地”、“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聯合國糧農組織某官員)。全鄉土地面積20494.44畝,其中水田602.5畝,早地17691.94畝。農業主產玉米、紅薯、黃豆;畜牧業以養羊、養兔為主;鄉辦企業有煤場;境內蓄藏豐富的白雲石,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鄉境內有北更、加福、弄蘭3個農貿小圩場,各3天一圩,街市貿易活躍。2002年,全鄉農業總產值0.3億元,企業營業收入10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85元。

特色農業

近年,北更鄉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遵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則,樹立石頭縫裡掏“金銀”的思想,化石山地區的劣勢為優勢,找準經濟發展的路子,積極引導民眾依靠石山優勢發展金銀花生產。先後建立金銀花培育基地,成立金銀花協會,創辦金銀花脫水加工廠,金銀花產業駛入快車道。2002年,金銀花種植面積5900畝,年產鮮花850噸。2005年,金銀花種植面積已達15000畝,年產鮮花達1500多噸,2004年僅金銀花項目人均收入就達360元。此外,全鄉大力發展桑植業,2002年底桑園面積10150畝,年產鮮繭1100噸。金銀花和桑繭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昔日“不毛之地”、“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如今已不復存在。

初小教育

全鄉現有國中一所,中心國小一所,村國小13所,在職中國小教師157人,在校學生3289人。國小入學率已接近100%,國中升學率也大幅提高,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旅遊文化

北更鄉古樸屯是一個三面環山的村莊,是典型的壯族風情桿欄式民居建築村落,是開辦壯族風情特色旅遊的理想之地;桿欄式民居建築古樸典雅,結構獨特,成為研究壯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之一。

北更簡史

北更地域,唐屬賀水縣,明清屬古蓬鎮,民國時期,先置北更團,後改置北更鄉,屬上林縣北六區管轄。1952年12月,北更劃歸忻城縣屬第九區的一部分。1984年8月7日復置,位於本縣南部,轄域196.46平方公里。1990年全鄉有373個自然村,133個村民委和324個村民小組,7515戶,28956人,其中女性13575人,勞動力14173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