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驢蹄草

北川驢蹄草

北川驢蹄草(學名:Caltha dysosmoides Tao Zhang et al):該種以葉緣具細密鋸齒、花梗彎垂、花腥紅色、雄蕊藥隔寬大扁平等特徵與驢蹄草屬已知種類均明顯有別,同時也得到了核基因(ITS)和葉綠體基因(trnL-trnF,atpB-rbcL)聯合建樹分析的分子系統學結果的支持,最終確認為一新物種。 2016年11月3日,中國四川新聞網報導,四川省北川縣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職工張濤在工作中首先發現了一種新奇的植物並引起了植物專家的注意。此後,保護區管理處歷時3年多,通過野外調查、文獻查閱和標本比對,最終確認該種新奇植物為新物種——北川驢蹄草。

基本信息

簡介

北川驢蹄草北川驢蹄草

2013年4月27日,張濤在中國北川片口自然保護區水漕口區域修建科考小木屋時,第一次發現了這一奇特的植物。此後,保護區管理處歷時3年多,通過野外調查、文獻查閱和標本比對,認為該種以葉緣具細密鋸齒、花梗彎垂、花腥紅色、雄蕊藥隔寬大扁平等特徵與驢蹄草屬已知種類均明顯有別,同時也得到了核基因(ITS)和葉綠體基因(trnL-trnF,atpB-rbcL)聯合建樹分析的分子系統學結果的支持,最終確認為一新物種。

由於此新物種是由張濤首次發現的,因此該新物種拉丁名CalthadysosmoidesTaoZhangetal,也即第一命名人為張濤。拉丁名(Calthadysosmoides)直譯為“八角蓮似的驢蹄草”,鑒於該新物種第一次發現地為北川,因此張濤將其中文名命名為“北川驢蹄草”。2014年、2015年在北川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雞灣溝等區域也發現了這一新物種。

形態特徵

發現者張濤發現者張濤

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鬚根。莖不分枝。葉全部基生或同時莖生,莖生葉互生,葉片不分裂,稀莖上部葉掌狀分裂,葉緣具細密鋸齒,葉柄基部具鞘。花梗彎垂,花單獨生於莖頂端或2朵組成簡單的單歧聚傘花序。萼片5片,花瓣狀,腥紅色,倒卵形或橢圓形,脫落。花瓣不存在,雄蕊多數,花葯橢圓形,藥隔寬大扁平,花絲狹線形。心皮少數至多數,具短柄,頂端漸狹成短花柱;胚珠多數,成二列生子房腹縫線上。蓇葖果開裂。種子橢圓球形,種皮光滑。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四川的北川片口自然保護區和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長環境為常綠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亞高山針林帶、高山草甸,該物種通常生於山谷溪邊或濕草甸,有時也生在草坡或林下較陰濕處。垂直海拔1900-4000米間山地。

相關信息

2016年11月2日,植物分類學專業雜誌Phytoaxa(SCI期刊-影響因子1.087)出版了一篇文章《AnewspeciesoftheRanunculaceaefromsouthwesternChinabasedonmorphologicalandmoleculardata》(中文翻譯:基於形態和分子證據的中國西南毛茛科植物的一個新物種)。該文章由劉冰(第一作者)、楊永、孫添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郝雲慶(成都信息技術大學)、賴陽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濤、賀飛(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署名發表。文章中詳細介紹了新物種——北川驢蹄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