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銅錢

北宋銅錢

《北宋銅錢》詳細介紹了北宋使用的銅錢,講述了銅錢為什麼外圓內方等知識。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古錢譜,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北宋銅錢的版別進行了分類和研究,充實了新的內容,對舊見作了必要的修訂,是當今錢幣學界對北宋銅錢研究成果的匯集。可以說,本書的銅錢版別是目前蒐集最全的。此外,本書對每一個錢的具體特徵加以介紹,更作了等級評定,方便一般錢幣收藏者及愛好者參照、使用。

目錄

北宋錢幣概論

凡例

圖譜目錄

圖譜

後記

書摘插圖

北宋錢幣概論

汪聖鐸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此後直到1127年,金朝軍隊進入宋朝京城汴梁,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成為金軍俘虜,北宋王朝共延續了167年。

北宋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由於較長時間的相對統一和社會安定,農業、手工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火藥套用于軍事、指南針套用於航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套用,是科技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標誌。大都市出現繁榮景象,中小城鎮星羅棋布,鄉村貿易活躍,市場掙脫了舊有模式的束縛,商品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此基礎上,貨幣經濟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以及區別於其他歷史時期的特點。北宋時期既鑄行了大量銅錢、鐵錢,又印行了紙幣,金銀在此時期也重新回到流通領域。銅

錢、鐵錢有折十、折三大小之異,紙幣則有交子、錢引、小鈔之別,有不同面額之別。所以,宋代是多種貨幣並行的歷史時期,錢幣品種之多,是史所罕見的。

宋代礦冶業空前發展,作為鑄幣原料的銅、鐵、錫、鉛等以及金、銀的年產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北宋中期,原銅年產量一度超過2100萬斤,約為唐代年產量的20倍。銀、鐵、鉛、錫的年產量也比唐代有成倍的增長。礦冶業採用了不少新技術,濕式采銅技術(宋人稱膽銅法)在當時世界上更是遙遙領先。江南信州、饒州,廣東韶州,湖南潭州等銅礦產區開採時間長,產量大且相對穩定,成為北宋時期鑄錢用銅的重要生產基地。從事礦冶業生產的手工業者常常多達十萬人以上。這為鑄幣業的興盛提供了基本條件。

宋朝官方壟斷錢幣的製作和發行,且十分重視錢幣的製造和發行。為此,官方頒行了許多嚴密的制度和法令。為了保障原材料的供給,宋朝頒行了統稱為“銅禁”的一系列法令,其內容包括:原銅全部由國家收購(有時官方不同的機構以不同的價格收購),禁止私人私自從坑冶戶處購買原銅,禁止私人保有和貿易原銅,禁止製造禮器、法器、樂器以外的銅器,佛教、道教寺觀中銅鐘、神像等的製造,要經官方嚴格審批,禁止以原銅製造鍮石(黃銅器),禁止原銅出境等。為了保證市面上有足夠的銅錢,防止出現錢荒,官方嚴格禁止民間熔毀銅錢製造銅器,禁止攜帶銅錢出境(包括用於貿易),禁止大量儲藏銅錢。同時也禁止私人鑄造銅錢、鐵錢。為了保證上述禁令有效,官方頒布了與之配套的嚴峻的刑法。

宋朝除主管經濟事務的三司,尚書省戶部、工部之外,還專門設定了負責礦冶鑄錢事務的坑冶鑄錢司(有時同時設兩個或多個)。為了鑄行銅錢、鐵錢,官方根據礦冶、燃料等的分布情況及交通等情況,在全國設定了許多鑄錢監。大的鑄錢監有工匠上千人,有嚴格的內部分工和生產流程,其規模和生產能力都是當時在全世界領先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