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肝癌治療中心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簡介

 北京中醫肝癌治療中心是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與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聯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吳孟超院士為名譽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為主任。認為肝癌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種在肝部的局部體現,因此既要針對腫瘤局部特徵症狀選用經實踐證明有效的 抗癌中藥 對證治療外,還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採用扶正固本、調理脾胃、補益肝腎、補氣養血、益氣養陰等“補”的方法和行氣活血、化瘀解毒、軟堅散結、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抗瘤止痛等“攻”的方法。

治療用藥

中藥扶正抗癌適用於晚期肝癌患者和肝功能嚴重失代償無法耐受其他治療者,可起改善機體全身狀況,延長生命的作用,亦可配合手術、放療和化療以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療效。 肝癌治療常用中成藥:“慈丹膠囊”、“複方斑蝥膠囊”、“消癌平片”、“復生康膠囊”。今尚未發現有肯定療效的抗肝癌中藥 , 臨床常用的有 : 華瞻素注射液 , 其他尚有斑整、近年研製的去甲斑蜜素 , 中成藥如逍遙丸、祀菊地黃丸頗常用 。
在我國多數病人都採用中醫中藥治療或與中醫相結合的治療。中藥的療效不遜於全身化療 , 其他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大多配合中藥治療。中藥治療的特點是症狀 改善較顯著 , 副反應較少 , 全身狀態保持較好 , 病情發展較慢 , 少數病人 AFP 可下降 , 腫瘤亦可縮小或帶瘤較長期生存。更多信息來源。
目前治療肝癌的中藥用法大致有兩種 , 一是以單方或成藥為主 , 二是以辨證論治為主 , 也有兩者結合套用。

具體方法

:① 內服中藥扶正祛邪法、抑癌法;② 外用藥物熏洗法
原發性肝癌目前臨床確診時,中、晚期病例占90%以上,其中以中醫藥治療為主或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者約占92%以上,因此,中西醫藥治療成為肝癌最基本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大量資料統計分析及著者臨床實踐來看,中西藥治療原發性肝癌確有一定療效。總的來說,1年生存率約10%~20%。據報導,Ⅱ期肝癌患者,未治組(接近自然生存期)的1年生存率為20%;中醫藥治療組為36.5%,從統計上來看有顯著差異。中醫藥療效還優於單純化療。中醫藥適用於各期肝癌患者;除單純中醫藥治療外,還可與手術、化療或放療相結合。

肝癌類型

肝癌由於症情複雜,併發症多,不同病程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故辨證類型也不完全一樣,現僅將常見證型歸納如下:
1.肝氣鬱結型
主證:兩脅痛,右脅脹痛、墜疼,胸悶不舒,生氣後加重,飲食見少,肝大,舌苔薄白,脈弦。
辨證:肝鬱氣滯。
治則:疏肝理氣。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湯藥:柴胡12g,當歸12g,杭芍15g,白朮10g,雲苓10g,鬱金10g,香附10g,八月扎30g,甘草4g,沙苑子15g,青皮10g。
按語:肝主疏泄條達,肝氣不疏,阻於脅絡,故見脅肋脹痛;疏泄失常,氣機不暢而胸悶不舒;肝鬱困脾,脾運失司故納少;氣滯則血瘀,故可見脅部腫塊。治以疏肝理氣法。以柴胡、鬱金、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郁止痛;當歸、杭芍、沙苑子柔肝養血;八月扎理氣活血;白朮、茯苓、甘草健脾和中。
2.氣滯血瘀型
主證:脅痛如刺,痛引腰背,定著不移,入夜更劇,脅下痞塊巨大,舌質暗,有瘀點、瘀斑,脈沉細或澀。
辨證:氣滯血瘀,惡血內結。
治則: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湯藥:降香10g,元胡10g,三棱10g,莪術10g,土鱉蟲10g,生牡蠣30g,八月扎20g,赤、白芍各10g,鬱金10g,炮山甲10g,白屈菜15g,當歸10g。
按語:氣鬱日久,必生瘀血,阻於肝絡,不通則痛,故腫塊日大,脅痛如刺,痛處不移;肝血為陰,夜為陰時,故瘀血入夜則痛劇。治以行氣活血,化瘀消積法。三棱、莪術、赤芍、土鱉蟲活血攻瘀;降香、元胡、鬱金、八月扎、白屈菜理血行氣止痛;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炮山甲、生牡蠣養陰軟堅消積。
3.濕熱結毒型
主證:病勢加劇,發熱出汗,心煩易怒,口乾口苦,身黃目黃,脅肋刺痛,腹脹腹滿,噁心納少,便乾尿赤,舌質紅絳而暗,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辨證:肝膽濕熱,瘀毒內結。
治則: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
湯藥:小葉金錢草30g,虎杖30g,薑黃15g,梔子10g,丹皮15g,茵陳20g,蒲公英30g,白英30g,龍葵30g,蛇莓30g,半枝蓮30g,厚朴10g,腹皮10g,羊蹄根20g,萊菔子15g。
按語:肝鬱氣滯日久,氣有餘便是火,故氣鬱日久化熱化火,火熱蘊於肝膽,致煩燥易怒,口乾口苦;濕熱阻於膽道而身目發黃。舌脈均顯瘀毒火熱之症。金錢草、茵陳清利濕熱退黃,薑黃疏肝利膽而行血;虎杖、梔子、丹皮、蒲公英、白英、龍葵、蛇莓、羊蹄根涼血解毒,清熱瀉火;厚朴、腹皮、萊菔子行氣導滯而消脹。
4.肝陰虧損型
主證:脅肋隱痛,綿綿不休,納少消瘦,低熱盜汗,五心煩熱,頭暈目眩,黃疸尿赤,或腹脹如鼓,青筋暴露,嘔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紅少苔,脈虛細而數。
辨證:肝血虧耗,陰虛內熱。
治則:養血柔肝,養陰養血,出血者涼血止血。

處方

: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湯藥:生地20g,白芍15g,當歸10g,女貞子15g,旱蓮草30g,生龜板20g,生鱉甲20g,丹皮15g,嫩青蒿10g,山萸肉15g,生山藥10g,沙參30g,生黃芪20g,茯苓皮30g,半邊蓮30g。
按語:毒熱之邪屬陽,阻於肝膽易耗傷肝陰,日久肝血虧耗,氣陰兩虛,故脅肋隱痛;陰虛內熱,兼以邪毒蘊內,故見煩熱、低熱、黃疸及出血諸症;肝氣橫逆,則脾虛不運,水濕不化,腹內停水致腹脹如鼓、肢腫。治以養陰柔肝,益氣養血。生地、女貞子、旱蓮草、生皂板、生鱉甲、山萸肉滋陰清熱;白芍、當歸養血柔肝;丹皮、嫩青蒿清虛熱;生黃芪、雲苓皮、生山藥健脾益氣;沙參益氣養陰;半邊蓮清熱利濕。
臨床辨證加減用藥:低熱加青蒿、地骨皮、白薇、銀柴胡、烏莓、丹皮、生地、鱉甲等。高熱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或加水牛角、羚羊角粉;或加清開靈、牛黃清熱散等。黃疸加茵陳、薑黃、虎杖、金錢草、膽草等。出血加側柏炭、仙鶴草、血見愁、蜂房、生地、丹皮、水牛角、三七粉(沖)、雲南白藥(沖)等。疼痛加降香、元胡、鬱金、白屈菜、雲南白藥、沒藥、乳香、川楝子、蘇木、徐長卿、兩面針等。腹脹加木香、厚朴、青陳皮、大腹皮、萊菔子、焦檳榔、枳實等。腹水加澤瀉、澤漆、豬苓、雲苓、車前子、商陸、半邊蓮、二醜等。噁心嘔吐加半夏、竹茹、伏龍肝、鏇覆花、赭石、玉樞丹等。肢涼怕冷加附子、肉桂。腹瀉便溏加炮姜、草蔻、兒茶、蒼朮、炒扁豆等。
附: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中醫對肝癌的辨證論治——三辨三忌三要(上海中醫藥學雜誌)
三辨
癌病的成因,是由正氣先虛,而後邪氣湊之,導致氣滯血瘀,聚痰蘊毒,相互搏結而成。故在治療中,早期宜攻中寓補;中期宜攻補兼施;晚期宜補中寓攻,但也不能強求分期。總之,因人、因病靈活套用,方可克敵致勝。所用藥物,不論補瀉消散,儘量選用具有抗癌作用之品,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一、辨虛扶正以抗癌
“養正則積自消”,可見扶正法在腫瘤治療中的重大意義。而扶正首先應辨明氣血陰陽虧損,以便“損者益之,虛者補之”,調和陰陽,生化氣血,促進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自身的抗癌作用。每當發現肝臟癌變,大多已屬中、晚期,所以更宜峻補,扶正以祛邪。
氣虛 症見神倦懶動,語聲低怯,頭暈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脈虛。宜選用: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朮、山藥、甘草等。黃芪宜生用,用量30~60g;黨參或太子參,可用20~30g;如防其壅滯,則加萊菔子,清代傅青主已將人參與萊菔子同用,且萊菔子也有制癌作用。
血虛 症見頭暈乏力,心悸少寐,爪甲無華,舌淡失榮,脈細。常選用:當歸、川芎、白芍、地黃、丹參等。
陰虛 症見午後發熱,虛煩少寐,盜汗遺精,頭暈目澀,口乾咽燥,舌紅少苔或剝苔,脈細數。可選用:天冬、麥冬、沙參、玉竹、女貞、旱蓮草、龜板等。
陽虛 症見形寒肢冷,面色慘澹,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滑白,脈沉遲。當選用:肉桂、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五加皮、韭菜子等。其他如百合、扁豆、寄生、續斷、杜仲、大豆、核桃枝(夾)、薜荔果、胡麻仁、火麻仁、豌豆等。都具有扶正抗癌作用,可隨證選用。
二、辨證祛邪以制癌
肝癌治療中,祛邪的目的,在於化積,包括:行氣散結,活血消腫,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等法。《內經》有“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論點,俾邪去則正自安。
氣滯 症見脘腹脹滿或攻痛,噯氣矢氣則舒,舌苔薄白或微膩,脈弦。宜選用:木香、烏藥、香附、小茴香、枳殼、八月扎、鬱金、莪術等。
血瘀 症見痛有定處,按之有塊,壓之更痛,或痛如針刺,逢夜加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應選用: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延胡索、大黃、川田七、石見穿、蜂房、蟾皮、壁虎、丹皮、柞木、虎杖、天葵子、鬼箭羽、薑黃等。
濕痰 症見胸脘痞悶,噁心嘔吐,大便溏泄,或肢腫腹大,苔膩或黃,脈濡或緩滑。可選用:厚朴、枳殼、豬苓、茯苓、土茯苓、車前草、薏苡仁、生半夏、菖蒲、鮮南星、瓜蔞、薤白、瞿麥、石韋葉、墓頭回、荸薺、海藻、牡蠣、常山、防已、徐長卿、山慈菇、黃藥子等。
尚有清熱解毒之品,也是抗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七葉一枝花、半枝蓮、蒲公英、白英、龍葵、魚腥草、紫草、牛黃、青黛、敗醬草、半邊蓮、野葡萄根、地錦草等,可以酌情選用。因腫瘤是由邪毒致病,大凡邪毒每易化火,正如所謂“凡痞結之處必有陽火,郁伏於中,……宜以苦辛寒藥清之開之,然非易事也。”
三、辨病選藥以治癌
因腫瘤的發病部位和性質有所不同,根據肝癌的特殊情況,選用適當的藥物,如莪術、石見穿、虎杖、生鱉甲、龜板、八月扎、貓人參、鳳尾草、夏枯草、龍膽草、鬱金、生薑、鐵樹葉、熊膽、牛黃等,其中以生鱉甲、鹿角片、八月扎、石見穿、白花蛇舌草、虎杖、貓人參等為主選藥物,所謂“治病必求其本”。
腫瘤一證,實為難治之疾,除中西醫採用各種治法之外,還套用輔助療法。
三忌
一、忌破血:在祛邪化積法中,宜活血不宜破血。通過臨床觀察,施用破血之品,如三棱、水蛭、山甲、皂角刺等,對腫瘤雖有消堅止痛作用,但套用過久,每易導致腫瘤擴散或轉移,蓋因破血之藥,能使瘀毒在脈絡中隨波逐瀾,到處亂竄,聯繫臨床本病生存的病例來看,大多未投破血方劑,或雖用而未久;相反,若持續用之,雖能取效一時,但預後不良。
二、忌菸酒:煙之為害,前人早有“耗血損氣”之誡。近代發現若吸菸多者,不僅損折其壽,且因香菸產生的焦油(明顯致癌因素),除對肺癌有直接關係外,還能導致喉癌、食道癌、膀胱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若腫瘤患者抽菸,猶如抱薪救火,自取速亡。
酒之為害,比煙稍遜一籌,因酒辛熱有毒,烈酒更甚。扁鵲謂:“過飲腐腸爛胃,潰髓蒸筋,傷神奪壽”。東垣謂:“酒大熱有毒,飲酒入胃,先走肝膽二經。”肝癌者飲之,煸動內風相火,風得火勢火借風熱,因而昏迷、抽搐、失血等險象迭生禍不鏇踵
三、忌諱醫:古有成語“諱疾忌醫”。現代忌醫者仍不乏其人,在農村中仍有“信巫不信醫”之俗,也有信中醫不信西醫,或信西醫而不信中醫,從而貽誤中西醫兩法治療的優越性,令人不勝嘆惜。
三要
一、要食療:古人有言:“園蔬勝珍饈”,這對腫瘤患者更相適應,應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蘿蔔、薏苡仁、扁豆、百合、海帶、紫菜和菌類中的猴頭、銀耳、香菇、松蕈等,也可吃些蛤類(軟體動物)、魚、龜、鱉及硬殼果實等。
二、要攝養:腫瘤患者,常因憂思惶恐,導致病情惡化,醫者根據《靈樞》,“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務使患者心情曠達,樂觀對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囑家屬精心護理,寬慰病人。
三、要練功:《內經》指出:“百病皆生於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練氣功,能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促進新陳代謝,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

醫案

例一 林某,男42,幹部。1995年10月12日初診。患者在今年9月初因右上腹悶痛,消瘦乏力,納減,於9月24日在閩侯縣醫院,診斷為原發性肝癌,並行肝癌手術。但目前症狀未減,反而增重,今特來求診。現症:右上腹疼痛,呈刺痛,體倦,納差食少,舌苔白膩,脈弦滑、證屬瘀毒互結,肝鬱氣滯,濕蘊中焦。治宜:解毒化瘀,疏肝理氣,化濕健脾。方藥:①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4次,飯後口服。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②柴胡10g,枳殼10g,白芍30g,甘草6g,丹參10g,鬱金6g,山楂30g,陳皮6g,半夏10g,厚朴6g,蒼朮10g,黃芪30g,山藥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口服。以上各藥連服1個月。
二診(1995年11月12日):上藥服完,諸症減輕,肝區疼痛消失,但舌苔仍膩,脈細弱,效不更方,方藥同前,成藥、湯藥續服1個月。
三診(1995年12月15日):一療程後,未見明顯不適,體重增加,納香,睡好,舌苔薄黃,脈弦。腫瘤久病傷心,瘀毒較深,故仍以前方藥,進行第三年後即每年一療程。
四診(1996年1月16日)藥後,患者精神好,充滿信心,對癌魔如同患一場感冒。今面色光華,精神抖數,皮膚紅潤,二便調順,舌苔薄白,脈弱細。方藥:中成藥同前,續服1個月。中藥湯方以四逆散、越鞠散、金鈴子散為主加丹參,鬱金、山楂,連續服藥30天。
五診(1996年4月7日):上藥服完患者精神飽滿,人若常人,於3月14日經閩侯縣醫院B超檢查示:肝、膽、胰、腎均未見異常,肝功檢查基本正常,AFP<20μg/L.今未見明顯不適,舌質淡紅,苔白,脈弦。中藥湯方暫停,以中成藥:慈丹膠囊、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扶正固本膠囊、症消癀(症痛康)交替服用。
例二 張某,男47歲。1996年1月3日初診。患者因鞏膜黃染,於1995年12月23日在協和醫院(CT號31532)檢查診斷為:原發性肝癌Ⅲ期,肝硬化,脾腫大,示右肝後葉低密斷影,最大約8cm×7cm,並在腹膜後伴淋巴結腫大。現慕名求診。症見:眼睛鞏膜黃染,全身發黃呈橘子色,肝區疼痛掣引腰痛,呈針刺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稍結,舌苔黃膩,脈弦滑。證屬:瘀毒互結,濕熱內蘊,肝氣鬱結。治宜:化瘀解毒,清熱利濕,疏肝理氣。方藥: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4次;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連服30天②茵陳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參10g,鬱金10g,山楂30g,澤瀉10g,茯苓30g,車前子15g,佛手10g,大腹皮15g,元胡15g,川楝10g,水煎口服,一日1劑,連服30天。
二診(1996年3月18日):藥後病情穩定,目黃、身黃、尿黃已消失,唯肝區仍痛,舌、脈同前。治療以鄭氏茵陳雙白湯加減,連服30天,中成藥不變續服30天。
三診(1996年4月21日):上藥盡劑,諸症若失,無明顯不適,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治療同前續服一療程。
按:藥後患者信心倍增,並堅持上班,還經常到舞廳跳舞娛樂,隨訪至今仍健在。
例三 孔某,男,87歲,退休幹部。1994年12月14日在上海靜安區中心醫院門診(號168-1289),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巨塊型)。B超查片示:肝右葉占位,膽囊內膽固醇結晶。全胸片示:兩肺紋理多,兩肺門陰影濃,心影向左下延伸,心胸比例為1:2,心電圖檢查示:頻發房室早搏,超聲描寫肝右後見實質性高回聲團塊約99mm×99mm×116mm大小,邊界不規則,內部回聲紊亂,血管走勢不清,肝右葉實質占位。AFP:240<μp/L。在上海靜安區中心醫院服用慈丹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連服四療程後,1996年5月22日又在上海靜安區中心醫院B超室(號1803)複查:肝大致正常,肝右葉見41mm×47mm中等回聲光團。AFP20<μp/L。
按:患者已生存3年余,肝腫瘤已縮小約50%,無任何不適,完全恢復健康。目前還能騎腳踏車去公園遊玩。
例四 林某,男,69歲。1994年5月發現右上腹有一腫物,伴悶脹不適及疲乏。於同年6月13日在福建醫科大學附一醫院CT(103533)檢查示為:肝右葉占位性病變(巨塊型),腫塊為97mm×100mm大小,AFP定量為1085.52μg/L。併兼有腹水、膽結石、虛弱,消瘦明顯,放、化療不能耐受。於1994年8月13日轉入該院治療。治療時症見:右上腹可觸及一巨大腫塊,質硬,推之能移。肝區疼痛劇烈,呈錐刺樣痛。腹部膨脹,臍部外突,腹圍97cm,外形消瘦,B超示腹水量約5000-6000ml,納差,臉部青紫,眼圈黧黑,鞏膜黃染,皮膚黃染呈橘色,噁心嘔吐,吞咽困難,心煩燥熱,劇痛後無法進食,大便日約2-3次,小便短赤,舌質紫,脈弱滑。中醫辨證:氣滯血瘀,濕熱瘀毒。治宜:疏肝理氣,清熱化濕,化瘀利水,解毒散結,健脾養胃。方藥:①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4次,連服1個月。②茵陳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鱉甲30g(先煎),茯苓30g,白朮30g,元胡10g,川楝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連服30天。同年9月24日,藥後肝區劇烈疼痛不止,腹脹腹水仍在,噁心嘔吐、吞咽困難等症未減,鞏膜黃染已除,皮膚黃染已退,大便一日5~6次,舌脈同前。病要同前,須慢慢剷除,治法得當。仍從前方藥略作調整。再服1個月。上藥盡劑,諸症大減,腹水盡消,腹圍78cm,食量大增,患者表示堅定信心,配合治療方案,家屬也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關心他。而後按上法、上方辨證論治,共住院服藥308天,諸證痊癒,經B超、CT檢查示:腫塊縮小為12 mm×10mm,與原片相比縮8/10以上。血象、肝功、腎功均正常,AFP<20/μgL。目前仍在醫院財務科任會計,滿面紅光,神采奕奕,72歲的他,健康如常,與兒女共享天倫之樂。
例五 林某,男,34歲。1993年月因右上腹持續疼痛,在廈門中醫醫院同位素掃描、超音波、CT等檢查,證實肝區有巨大占位病變,而於1993年2月手術,探查發現肝區有多個癌腫,最大者為60 mm×70mm,術後病理為肝細胞癌。手術後,決定予以放、化療治療。因患者當時體質甚差,消瘦明顯,對放、化療不能耐受,於1993年3月6日轉入我院治療。治療時症見,肝區脹痛,胃納差,氣喘自汗,畏風怕冷,心率每分鐘180次,時常眩暈,口乾唇燥,手術刀口處感覺繃緊不適,時有疼痛,但無感染,舌質紫,脈弦滑。證屬:瘀毒壅結,肝氣鬱滯,氣血雙虧。治宜:化瘀解毒,疏肝理氣,補氣養血。方藥:①慈丹膠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開水送服;複方莪術消瘤膠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口服;症消癀(症痛康)40瓶,每日4次,每次1g。②丹參10g,鬱金10g,山楂30g,黃芪10g,甘草6g,梔子10g,醋鱉甲30g(先煎),川楝子10g,白毛陳20g,每日1劑,水煎口服,連服30天。1個月後,肝區疼痛已消失,體質逐漸恢復,舌紫轉淡,其他症狀減輕,按原方繼服第二療程。
二診(同年7月17日):服藥後氣喘自汗、畏風怕冷諸症已愈,胃納增加,已無不適,舌淡紅苔白,脈弦。此為瘀毒漸盡,正氣漸復之勢,然考慮到肝癌為癌中之王,根深蒂固,必窮追猛殺而不可輕敵,故前①方加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日3次,每次5粒,飯前蜜水送服,繼服五療程。1996年12月27日,在廈門市義診時,隨訪林科長,見其滿面紅光,無任何不適,仍每日堅持上班,並能在冬季參加冬泳體育活動。
例六 翁某,男,50歲。1997年元月26日初診,患者無明顯誘因,在元月24日體檢中,確定為肝癌,腫塊大小12.7 cm×11.2cm×12.5cm,症屬晚期,伴膽囊多發性結石,雙腎多發異常信號,體檢醫院認為無治療意義:①不能動手術;②不能插管化療;③放療不適應;④本院無治療癌症的中藥;⑤免疫無見大效,故特轉我院求診。症見:病勢加劇,發熱出汗,心煩易怒,口乾,口苦,身黃目黃,脅肋刺痛,腹脹腹滿,惡盡納少,便乾尿赤,舌質絳而暗,舌苔黃膩,脈弦滑。此為濕熱結毒,治宜清熱化濕,清毒散結。方藥:①慈丹膠囊,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日4次,每次各5粒;症消癀(症痛康)40瓶,每日4次,每次1g。②茵陳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葉30g,土茯苓15g,澤瀉30g,丹參10g,鬱金10g,山楂30g,水煎口服。
二診(同年2月24日):服完上藥,病症均減輕,病情穩定,腫塊示增大,身黃目黃已消退,肝區疼痛消失,偶有噁心,便溏日1~2行,舌暗紅,苔白略乾,證為:肝脾失調,瘀毒內結,繼予健脾益氣、養肝解毒法。處方:①方藥同前。②湯藥:生芪30g,黨參15g,白朮15g,茯苓12g,生地15g,當歸15g,麥冬12g,五味子6g,竹茹15g,玉竹12g,丹參10g,丹皮15g,龍葵30g,枳殼15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劑,水煎口服。
按:上藥服完以後重用活血化瘀之藥,體重增加而腫塊縮小至3.0cm×7.0cm×3.0cm,脾厚3.8cm。症狀全面改善,現仍在調治之中。
例七 龐某,男,63歲,廣東從經人氏。1997年6月18日初診。患者於10日前因右上腹觸及腫塊,在廣東某醫院檢查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巨塊型)。右葉見7.0cm×5.8cm、3.5cm×4.4cm大小的腫塊,左葉10.4cm×7.2cm的巨大腫塊,膽囊增大,膽囊炎。醫院認為失去治療意義,生存期約3個月左右,甚至更短。患者經患友介紹,慕名求診。症見:腹部膨脹,腹圍103cm,B超示腹水量約7000ml,體重56kg,腹脹少尿,肝區劇痛,眼睛鞏膜黃染,溲黃,納呆,便溏,舌苔厚膩,脈弦。平素喜飲烈酒,日約3兩,肝肋下四指,劍突下五指,脾側位肋下四指。辨證:酒熱酒濕傷及肝脾,肝氣鬱結,郁久化熱,歸藏失司,脾胃氣滯,水濕停留,遂致水、瘀互結而成臌疾。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利水,清肝達絡,軟堅散結。方藥:①黨參10g,白朮10g,陳皮10g,茯苓30g,赤、白芍各24g,木瓜10g,牛膝10g,大腹皮、子各10g,山甲10g,半枝蓮、半邊蓮各45g,白毛陳30g,冬瓜皮、車前子、草各30g,二芽各15g,水煎口服,15劑。②慈丹膠囊10盒,症消癀(症痛康)40瓶,扶正固本膠囊10盒,茵陳雙白丸40瓶,服一療程。
二診(同年7月17日):藥後溲量大增,腹脹漸平,腹圍87cm,黃退盡,肝肋下二指,劍下三指,脾側位肋下二指,近因外感致咽乾作痛,音嘶,咳嗽痰少而粘,喉有赤瘰,兩蛾紅腫,脈弦有力,舌苔微黃。擬前法加入清解之品。方藥:①中成藥同前。②丹皮10g,連翹15g,黃芩6g,威靈仙10g,僵蠶10g,生赤、白芍各12g,馬勃10g,茯苓皮15g,陳皮10g,地丁15,山甲10g,鱉甲10g,半邊蓮30g,白英30g,板藍根10g,水煎口服。上藥服完,腹水消盡。咽痛亦除,納食已馨,諸症若失,目前仍在治療觀察中。
例八 洪某,男,55歲。患者於1996年12月6日在香港CT檢查並病理檢查診斷為原發性肝癌,瀰漫型,伴大量腹水,門靜脈瘤栓,已無法手術及化療。12月10日通過廈門家屬,來郵購慈丹膠囊、症消癀(症痛康),四療程後,腹水奇蹟般消退,效果優佳。預計生命期2個月,至今卻大大超過,西醫稱之為“奇蹟”。1997年7月1日患者親赴我院求診,CT查示:右肝腫瘤為6cm×2cm×3cm,膽囊炎伴多個結石,脾巨大,脾有實質性占位,左腎下移,除肝區悶痛,痛及腰背外無其他不適,舌苔黃,脈數。方藥:慈丹膠囊、複方莪術消瘤膠囊、症消癀(症痛康)、扶正固本膠囊、甘芫(三元)逐水丸。以上各藥服半療程,諸症消失,人若常人,目前仍在積極調治中。
例九 黃某,男,54歲,1996年5月初診。患者因酒後腹脹,CT、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肝癌,左肝部腫塊約12cm×11cm大小,4月中旬行介入化療,未見佳效。症見:肝區隱痛,厭油,納呆,自汗,口乾。大便稀溏,日行4~5次,眠可,舌苔潤,舌下靜脈較粗,脈滑。證屬:脾不得木疏而濕滯痰結。治宜:健脾、疏肝、行滯、化瘀。處方:①症消癀(症痛康)30瓶,慈丹膠囊10盒,扶正固本膠囊10盒,每日4次。連服一療程。②黨參20g,生黃芪25g,蒼朮12g,青皮10g,半枝蓮30g,伏苓30g,枳殼10g,丹參10g,鬱金10g,山楂30g,白英30g,山藥30g,佩蘭6g,麥芽15g,連服30劑。
服藥後疼痛消失,大便溏日2~3行,納香,依上方隨證加減至1997年3月檢查肝功能正常,AFP<20μg/L,B超示:左肝強回聲團6.8cm×7.2cm,比原來大有縮小。今診查:體重略增,肝區疼痛消失,偶有噁心,便溏。成藥仍以上方。湯藥減鬱金、青皮,加用陳皮10g,竹茹10g。
在1997年7月5日,患者無明顯主訴,第3次複查:肝左葉呈3.0cm×5.3cm的回聲團。余均正常。仍依原法,帶中成藥慈丹膠囊、症消癀(症痛康)、扶正固本二療程藥物繼服。
按:肝臟血供主要來源於肝動脈系統及門脈。當栓塞時,使肝動脈血流減少90%~95%,而正常肝實質也減少了35%,故可出現肝實質損害,或肝功能衰竭。今用活血、滋陰、保肝、祛毒等中藥治療介入化療病人,使機體的臟腑功能及氣血功能恢復,全面增強了機體免疫能力,提高了抗癌功能,使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長。
例十 李某,男,33歲,1997年6月17日初診,患者於6月1日因腹脹,在廣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CT(號28897)檢查診斷:肝硬化後肝癌,脾增大,少量腹水,腫塊大小約5cm×4cm。在同院進行治療,於6月13日再查CT,腫塊已增大為11cm×20cm,肝硬化,脾腫大,少量腹水。現症:全身紫黃,脈滑。此為濕熱蘊結,肝氣不疏,中焦失調,臟腑失約。治宜:祛濕熱,理氣,調中焦,利臟腑。方藥:①症消癀(症痛康)40瓶,每日4次,每次1g;茵陳雙白丸40瓶,每日4次,每次1g;慈丹膠囊及複方莪術消瘤膠囊各10盒,每日4次,每次各5粒。②茵陳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葉30g,土茯苓30g,板藍根30g,大黃6g,丹參10g,鬱金10g,山楂30g,佛手10g,大腹皮30g,茯苓30g,水煎口服,半劑日二次,連服30劑。
二診(同年7月17日):藥後黃疸退盡,余症大減,舌苔薄白,脈濡。複查:腫塊7cm×8.3cm,未見腹水。仍以上法,中成藥未變繼服一療程,中藥湯方減量服用。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