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顱骨骨髓炎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是通過身體其他部位的化膿性病灶或菌血症經血行播散;頭皮、面部、頸部和五官的癤腫、炎症經淋巴或直接蔓延;以及頭部外傷特別是開放性顱腦損傷初期清創不徹底或開顱術中的污染,導致傷口感染引起顱骨細菌性感染所致。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骨髓炎感染後蔓延途徑示意圖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在抗生素問世及廣泛套用於臨床之前頗為多見,但其後尤以近20多年來在中國已明顯減少,然而在臨床上仍時而見到。

細菌及毒素導致顱骨血供障礙引起炎症發展,極易向周圍擴散,向外膨脹破壞顱骨外板,可致局限於該塊顱骨的骨膜下膿腫,穿破骨膜可導致廣泛頭皮下膿腫,破潰後形成慢性竇道;向下可脹破顱骨內板,可致硬膜外膿腫,再向下可侵蝕穿破硬腦膜可致腦膜炎腦膿腫,使病情加重,如診斷處理不及時可導致不良後果但如能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尤其是在發生顱內併發症之前,採取有效治療措施則預後較好,故臨床上需高度重視早診早治。

病因: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為致病菌通過多種途徑侵入顱骨內引起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症反應,以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為多見,其他尚有綠膿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厭氧菌等,也有多種致病菌混合感染的常是因患有頭面部癤腫鼻旁竇炎、口腔咽喉炎及身體其他部位及頭部的傷口化膿性感染灶細菌經蔓延及血行播散侵入顱骨,再經導靜脈進入板障形成血栓及化膿,阻斷內外板及板障的血供炎症進一步發展使板障內壓力增加向周圍膨脹,導致骨板破壞以致崩離形成死骨,從而使炎症向骨膜下及顱內擴散,引起頭皮下炎症進一步發展形成膿腫破潰後形成慢性竇道及向顱內侵犯引起顱內併發症。但臨床上最多的原因是顱腦開放傷後的初期清創不徹底及開顱術中或術後傷口被污染所引起。
發病機制:

從形態學上可分為破壞性和增殖性兩類,暴髮型及局限型兩種大體可見局部頭皮腫脹,有波動感的頭皮下膿腫和慢性竇道在其鄰近的部位有單發或多發的形狀及大小不等的顱骨缺損,其中,有游離的碎骨片也可見顱骨呈凹凸不平的蟲蛀樣破壞改變病變顱骨呈灰黃色,無光澤,質松軟內含膿液。竇道內及硬腦膜外有大量黃色黏稠膿液,肉芽組織增生及硬腦膜增厚變脆。顯微鏡下可見病變組織中有大量膿球滲出及白細胞浸潤纖維結締組織及血管增生,骨小梁破壞正常結構模糊不清。

臨床表現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病理圖
顱骨骨髓炎可發生於顱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顱蓋的額、頂骨最為多見起病有急有緩,急性期多為毒力較強的致病菌所致可呈暴髮型,起病急驟,病人突然高熱寒戰,體溫可高達40℃左右,全身中毒症狀嚴重,如精神萎靡、周身酸痛、乏力、嗜睡,外周血象中的白細胞增高,其中多形核白細胞占90%以上。與此同時,局部顱骨發生炎症性浸潤與其相應的頭皮可表現為紅腫熱痛進而出現有波動感的頭皮下膿腫,其破潰後形成經常向外排出黃色、灰色、綠色等的黏稠或稀薄的膿液及小塊死骨,進入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的竇道漸轉為慢性過程。在毒力較弱的致病菌侵入顱骨後,引起病人的全身及局部反應均較輕,呈慢性發展過程可表現低熱,外周血象中的白細胞中度增高,以中性多形核細胞為主。局部頭皮有中度紅腫熱痛,並逐漸發展成為有波動感的膿腫在其破潰後形成慢性竇道。在頭部外傷及顱腦手術後的病人中,多因傷口感染擴散,引起顱骨炎症反應病變進一步發展,傷口破潰流膿形成慢性竇道。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多在形成頭皮下膿腫或竇道後才就診,一般於起病後1個月以上甚至有數月和數年者。如炎症不能及時得到控制則可穿破硬腦膜向顱內擴延,引起顱內併發症,據文獻報導約占30%,其中主要為腦膿腫,余為硬膜外和硬膜下膿腫和腦膜炎。可因其侵犯的部位、範圍及嚴重程度不同而引起不同的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如頭痛、嘔吐高熱、譫妄、抽搐、昏迷、腦膜刺激症及顱內壓增高,肢體癱瘓,失語等表現嚴重時導致腦疝而危及生命故應針對不同情況及時診治。
併發症: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化膿性腦膜炎,硬腦膜外或下膿腫及腦膿腫。其症狀體徵及治療方法已如前所述。上述併發症均有一定生命危險,即使經積極治療而搶救了生命,但術後仍常留有一些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智力降低、肢體癱瘓及癲癇發作、腦積水等後遺症。然而單純的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如及時治療,除術後遺有顱骨缺損外很少發生其他的後遺症。

診斷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病理圖
典型的顱骨骨髓炎診斷並不困難在被污染的開放性顱腦損傷或顱腦手術傷口的病人,術後體溫升高,外周血象中白細胞增多,傷口紅腫熱痛或裂開流膿經久不愈和有頭面部癤腫或周身其他部位化膿性感染的同時體溫升高,伴有頭部局限性紅腫熱痛,逐漸成為有波動性的頭皮下膿腫,進而破潰並經常向外排出黃色或黃綠色黏稠的膿液及小塊死骨等表現,輔以顱骨X線平片、CTMRI檢查。膿液塗片染色顯微鏡下檢查可找到化膿性細菌,培養時可發現化膿性細菌生長。結合病史、病程及臨床表現和顱骨影像學檢查,多可明確診斷。當炎症侵入顱內引起化膿性腦膜炎、硬腦膜下或外膿腫及腦膿腫時,可表現出相應的神經系統症狀與體徵,如頭痛、嘔吐、高熱、抽搐昏迷、顱內壓增高、肢體癱瘓等,腦脊液壓力正常或增高白細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細胞為主,在並發化膿性腦膜炎時腦脊液壓力可明顯增高,色混濁,每立方毫米白細胞可多達數百或數千,蛋白明顯增高,糖和氯化物均降低。結合腰穿及影像學檢查大多均可做出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臨床上應與單純的頭皮下膿腫相鑑別,其膿液主要在帽狀腱膜下而非在骨膜下。也應與顱骨結核相鑑別,病人無與結核病人的接觸史,周身亦無結核病灶發現。竇道排出之膿液中無乾酪樣物,塗片染色鏡檢及動物接種均無結核桿菌發現。如並發腦膿腫時應與結核球相鑑別腦膿腫於CT及MRI檢查時可顯示圓形高密度環,中央為低密度區,而結核球則顯示為圓或橢圓形均勻一致的高密度影,或混雜密度區,靜脈注入對比劑後病灶可明顯增強。

檢查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病理圖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一般都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可占90%以上膿液直接塗片染色檢查可找到化膿性細菌,培養可發現化膿性細菌生長。
其它輔助檢查:

急性期2周以上才可發現在X線平片上顯示有單發或多發的大小不一的邊緣不整齊的低密度骨缺損或圓形、或橢圓形或地圖狀、或蟲蝕樣低密度區,其中約有50%存在小塊死骨或在被破壞的顱骨邊緣有明顯的反應性骨質增生的高密度骨硬化帶。CT檢查可早於X線平片發現陽性表現,顯示局部顱骨低密度,還可發現顱內併發症如硬膜外或下半月形高密度灶及圓或橢圓形邊界高密度環中央為低密度區周邊伴有低密度水腫的腦膿腫,中線結構向對側移位MRI不能顯示顱骨,但可發現硬膜外、下及腦實質內占位病變。CT和MRI檢查均可迅速做出診斷,為當今最佳的無創性診斷方法。

預後:單純的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經早期病灶清除術及抗生素治療,預後較好,對已形成死骨及慢性竇道者,如處理不及時得當,除可復發外,還可致顱內併發症時預後較差。如果發生併發症,疾病進入晚期病情危重時,雖經積極治療仍有部分病人最終死亡。據文獻報導,在107例患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的病人中,單純性者73例,經治療後除1例死於其他疾病、另1例因手術不徹底而未治癒外,其餘結果均良好而在伴有顱內併發症的34例中死亡8例。可見是否存在顱內併發症,其結果相差懸殊,因此對化膿性顱骨骨髓炎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要的作用。
預防:對感染性疾病早期行病灶清除術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有助於預防化膿性顱骨骨髓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