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壇捲簾

化壇捲簾是科儀中相續的兩個程式。化壇指道士將舉行齋醮的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神仙世界;捲簾指啟請仙真降臨壇場時,如同人世君王臨朝聽政,捲簾聽取高功面陳奏疏。化壇捲簾可以作為一種儀式元被包含在其他儀式體之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儀。

概述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開度黃籙齋五日節目》記述了建齋第一日“入夜,請光分燈,
次關金籙燈,次宿啟告齋”以及“行捲簾儀,上表入壇”①的內容。這裡的“捲簾儀”
當是獨立的儀式體,而江南地區目前演習的進表科儀,就將化壇卷簾包含在進表科儀之
中,作為一種儀式元。

由來

化壇捲簾科儀,在早期道教和魏晉南北朝乃至於唐五代的道教科儀典籍中均未見記
載。據現存資料推斷,將齋醮壇場幻化為神仙世界的“化壇”,約始於兩宋時期。在南
宋時編纂的各種科儀總集中,已有關於“化壇”的記述。如《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
百八十二有“開啟變壇”②的內容,變壇當即化壇,它是一種儀式元。經過元明清時期
的發展,化壇似乎一直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科儀。在上海道教的進表和蘇州道教的全表
科儀中,化壇都是以焚符和誦贊的形式進行並完成的儀式元。焚化“金闕玉陛化壇真符”,
並誦唱:“郁羅霄台,玉山上京。上極無上,大羅玉清。渺渺劫仞,若亡若存。金樓倩
煒,玉殿森嚴。光范巍峨,降臨啟真。馭景龍輿,玄晃仙居。陰陽凝室,萬氣齊居,一
如誥命,風火驛傳。”③但是,將壇場幻化為神仙所居的內客在唐代道教科儀中卻早已
有之。杜光庭編集的《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七和卷十九的“消災星曜儀”和“文昌注祿
拜章道場儀”,均有“啟壇行道”儀,其中在奏請眾神降臨時都有壇場變化的言辭:
“香官使者,左右龍虎君,侍香眾靈官,當令臣向來靜夜行道之所,自然生金液丹碧芝
英,百靈眾真交會在此香火爐前。”④道士幻覺壇場已是百靈眾真交會的所在,只是這
樣的幻化僅僅是依靠高功的祈願啟白。而南宋時期的科儀就要求高功法師作大量存思幻
化,稱“面天門,上香,存天門有素車白馬,千乘萬騎,十方各有天尊大神大將軍,浮
空而來,鑒觀修奉,面天門口奏,依式揚幡。化建壇立幡之所為太溟水府之宮,淨瑩無
翳,上結寶蓋,如芝幢,日月流光,照透水府。內化一大旌幢,四畔靈風鼓盪,直接蓋
上。存一似蓮花於水之中,芬馥無盡,上有金光祥雲,梵氣周回,首腳花幡,風散十方,
如細雨密霧,青玄上帝居蓋之下,手持枝水,隨幡灑布,作法雨祥雲,升接陰魂,並赴
幡下,以伺開壇,朝禮上帝,受化更生”。⑤南宋時編成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有
《宣表捲簾》一節,內稱:“法師存金闕寥陽殿內,隱隱群真,侍衛元始,星斗飛芒,
龍燈鳳燭,並在簾里,惟遙迎而已。簾之外,無景光也。宣表後,舉稽首虛皇天尊前,
法事畢,忽然捲簾內外,華燈璀璨,宛如浮黎土矣。”⑥該書卷三百二十又稱:“諸分
燈畢,然後升壇宿啟,至都門外,行捲簾儀,宣通真表,徐徐入門,此舊法也。今人每
於分燈後,垂簾遮蔽華夏,再出壇前,行捲簾儀,宣通真表,入壇法事,左鏇一匝,出
都門,方入靖室,行宿啟儀,失之矣。捲簾非古式,後世欲威儀可觀,始為之。”⑦由
此可見捲簾科儀在兩宋時期已逐漸形成和流行。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五稱卷
簾是“九清上帝乃虛無百千、萬重道氣之上,凡升御座不可以目瞻仰,謂如陽間,帝王
登殿以扇八柄遮之,升御座畢,方開扇引班,故先垂簾。行持想上帝升殿,次宣文儀,
方許捲簾”。⑧據施舟人的《分燈——道教的儀式》一書所附光緒己丑年(1889)《金
籙清醮捲簾科儀》的抄本,捲簾的過程分三步,即“珠簾捲起一分”、“珠簾捲起二分”
和“珠簾揭起三分”。珠簾捲起以後,醮壇就成了神仙世界:“琳琅振響,十方肅淨,
河海靜默,山嶽吞煙,萬靈振福,招集群仙,天無氛穢,地絕妖塵。”⑨同捲簾相連線
的是“金鐘玉磬”儀式元。其形成時代大約同捲簾相當。鐘磬是中國古代的打擊樂器。
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引《月令章句》曰:“上古聖人,本陰陽,別風聲,審清濁,不
可以文載口傳,於是始鑄金作鍾,以主十二月之聲”,引《皇圖要紀》曰:“帝嚳造鐘
磬。”AB鐘磬一開始就是帝王使用的禮儀樂器,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道教科儀的鳴鐘
擊磬,一方面是為了渲染群神降壇,感動群靈。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稱:
“壇場將肅,鐘磬交鳴。韻奏均天,仿佛神遊於帝所;音高梵唱,依稀境類於玄都。”
AC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五則稱:“《太真科》曰:奉行上道,講演經典,建
齋行道,悉先叩擊鐘磬,非惟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群靈。仙真神人相關,同時集會,弘
道濟物,盛德交歸,諦心存神,與己相見,調槌上擊,從微至著,數一十二、二十四、
三十六,手執鐘磬槌,先祝曰:圓槌震法器,流聲遍十方,入下通長夜,登高響玉房,
九幽聞離苦,七祖上仙堂。”AD另一方面,據稱鳴鐘擊磬又是為了召集高功自身身中的
陰陽二神。《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五又稱“鍾之形,上圓而勢俯,其聲清遠,其頂蟠
龍,其從金鐘,曰陽。磬之形,下圓而勢仰,其聲重濁,其座虎伏,其從磬,曰陰”,
“金鐘玉磬之法,召集高功身中陰陽二神,和合天地,驅逐厭穢,招集真靈,啟格十方,
通幽達明,追攝魂魄,調集息度,無致妄耗,有二神以主之。故開壇之初,必鳴鐘磬以
召集之,交鳴者乃互出合為一,所以煉陰成陽,秉志純誠,無妄想,無亂志,則可招靈”。
AE叩擊鐘磬的次數多少,其意義亦不相同。“先鳴三下,髮長芽之音,應陽數,生於一
成於九。次引九下,震瓊瑤之響,三下者上聞清微、禹余、大赤之三天,又三下中應欲、
色、無色之三界,又三下警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界也。長斂二十七下,九下通九天
之道君,九下覺九宮之真帝,又九下招九幽之苦爽,合四九三十六下,上聞三十六天帝
中應三十六部尊經,下徹三十六獄”。AF《金籙清醮捲簾科儀》光緒己丑年抄本則按次
序,一是振金鐘二十四聲,再振本命一聲;二是擊玉磬二十九聲,再振本命一聲;三是
鐘磬齊交各各三十六聲;四是振金鐘九聲,擊玉磬六聲,稱“金鐘交徹,玉磬和鳴,召
十方陽德之靈,集九地陰冥之宰,普臨法會,共證齋功”。AG由化壇、捲簾和金鐘玉磬
等三項科儀元組合起來,成為道教科儀開壇和啟請部分的主要內容,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